文/張建云
《孟子》開講45天。
上高中的女兒每晚回來我都要抱一會,抱一下,抱一回。啥也不說,就是抱抱。說啥都行,就是抱抱。
我的場景大多是寫作站起身來,或是練書法放下毛筆,張開懷抱,等他來投。語言從“爸爸抱抱”改成了“抱抱爸爸”。
這一抱有3個信息:
1、家里有一雙敞開的懷抱,無論何時,等你回家。
2、擁抱你的人很敬業(yè),每天馬不停歇,不舍晝夜,希望你也像他一樣。
3、家里的這個老男人很需要你擁抱,記得對他關(guān)愛、關(guān)心和關(guān)注。
與每周回來的兒子也要擁抱一把,這小子比我高出一頭了。但也要讓他感受到我的溫存,也正好感受他強勁(jing)的力量。擁抱是一種語言,意思是我愛你,我等你,我需要你,我感謝你。
教育沒那么復(fù)雜,只是把愛給對方,把期盼給對方,把感恩給對方。這一抱,盡化柔情,父子同心,天人合一,榮辱與共。
你抱,或者不抱,我就在家里,不急不躁。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家里,等你擁抱。你忙,或者不忙,我就在家里,有空就抱。
我在想,將近50歲的我,回到家里還能聽到老父親“抱抱爸爸”“爸爸抱抱”,該多么幸福。但他老人家已經(jīng)糊涂幾年了。即便沒糊涂時候,這種“抱一抱”的要求也是破天荒的,自從有記憶后從來沒有。沒有就是沒有,沒啥理由。不用,不敢,不必。反正就是沒有。
不能埋怨父親失職,因為他沒意識。非但不抱,連句語重心長、平心靜氣的話也沒有,有時嚴厲,有時警告,有時嘮叨,有時憤怒。如今糊涂了,只是笑。實際,是我這做兒子的失職,他不抱你,你去抱他唄?
我沒當父親的時候不懂,當了父親沒讀國學也不懂,讀了國學沒研究家風還不懂。中國人講究鞠躬。鞠躬是禮,擁抱是情。與家人,我們差個擁抱。這周回家抱抱父親。
陪伴即教育。不只是陪孩子玩,還要陪他讀書,陪他鍛煉,陪他塑造人格。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把自己塑造成那個人的樣子。
你躺在沙發(fā)上玩手機,卻呵斥孩子“趕緊寫作業(yè)切!”這不是陪伴,這是帶壞。他一定會長成你的樣子。沒有一個孩子不是父母帶壞的。
你們夫妻之間爭吵、怒罵、摔東西,還互相指責,卻跟孩子說“沒你事,寫你的作業(yè)!”這不是陪伴,這是邪惡。他一定會長成你的樣子。沒有一個孩子不是被父母陷害的。
或者你很忙,沒空回家,把照顧孩子的任務(wù)交給家里老人,即便交給妻子,這孩子會缺乏自信,表現(xiàn)軟弱,還有可能偏激,有一身的毛病和習氣。沒有一個孩子的缺點不是被父母當作禮物給予的。
每個當父母的都知道這個理兒,說我慢慢改......
慢慢改就是不想改,就是現(xiàn)在還沒空改,還沒有意識到作為父母為孩子造成多大傷害。
有人反駁,你也要容我時間呀,明天就改還不行,忙完這一陣就改還不行?
孟子問您,現(xiàn)在有一個人每天都偷他鄰居的雞,有人告誡說“你這可不是君子之道呀?”那人卻說“那我就少偷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改正?!比绻肋@樣做不對,就應(yīng)該趕快改正,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原文: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痹唬骸罢垞p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比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這里的攘,用為竊取、偷盜之意。
是呀,既然知道對孩子造成了傷害,為什么不現(xiàn)在改正,為什么要等到明天,等到下回呢?
我當然理解你確實很忙,但電話溝通、微信交流、視頻問候不可以嗎,每天,每周,每月給孩子寫封信不可以嗎,與孩子同讀一本書不可以嗎,通話中多一些溫情,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共鳴,少一點囑托和命令吧可以嗎?
別拖辭了。從那個你欠他很久的擁抱開始吧!
今天的原文選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八節(jié) 》: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痹唬骸罢垞p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比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張建云
作家、國學學者
《中國家風》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