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等
微課,作為教師教學的一種新型載體,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手段進行傳播,供學生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受到很多師生的歡迎。然而,目前對于微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作技術、應用方法上,而對在制作微課過程中如何對微課進行有效設計的研究較少。這會造成一些微課設計方面的盲區(qū),影響微課質(zhì)量的提高。
本刊已于2019年第2期針對“微課制作技術”展開了對話,在此基礎上,本期我們邀請了K12教育網(wǎng)的王玨老師與幾位熱衷于微課的一線教師圍繞“微課媒體設計”展開對話,以期能夠幫助一線教師制作出更為優(yōu)秀的微課。
王玨:各位老師好!制作優(yōu)質(zhì)的微課,除了要掌握微課制作技術外,更重要的是還要能夠進行合理的微課設計,這里包括合理的教學設計及合理的媒體設計。
今天,我們將以案例研討的形式,對微課“媒體設計”的一些理論原則進行交流。在開始之前,我先簡要談一下微課媒體設計的基本原則。
媒體設計就是對知識呈現(xiàn)方式的設計。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所制作的微課沒有真人出鏡,整個畫面中都是知識內(nèi)容,且是用PPT錄制成的,因此,這就要與上課用的PPT課件區(qū)分開來。從學習者角度來看,優(yōu)質(zhì)的微課應具備三個要素:吸引力、易懂性、難忘。首先,“吸引力”是指當學習者開始觀看微課時,它是否能夠吸引學習者專心、持續(xù)地觀看到最后。其次,微課的目標是教學,因此“易懂性”是衡量微課質(zhì)量的核心要素。最后,微課講授的知識是否能夠使學習者產(chǎn)生長時記憶,使其感到“難忘”,這對微課的質(zhì)量要求更高。
上課所用的PPT只是配合教師的講解,主角仍然是教師;而微課所用的PPT則是知識表達的主體,會對知識表達的效果起到主導作用。所以,總體來說,微課所用的PPT在可視化水平、動感、美感等方面要求更高。圖1是我提出的微課媒體設計框架,可以供大家參考。
劉蓉芳:感謝王玨老師提出的微課媒體設計理論知識,這與我們自發(fā)進行的優(yōu)質(zhì)微課制作實踐是吻合的,而且也把教師們的實踐經(jīng)驗進行了歸納。下面是我?guī)淼囊粋€歷史微課作品《絲綢之路》(掃描下面二維碼觀看)。這個微課是我和另一位教師合作制作的,我負責教學設計,另一位教師負責PPT制作、視頻制作。針對這類歷史類的微課制作設計您有什么建議呢?
王玨:在微課設計中,最重要的是媒體設計,即“可視化”和“情境化”。大家都知道,“語言文字”在心理學中都稱為“語義信息”,它代表著抽象概念。學生要想理解“語義”,就必須在腦中產(chǎn)生相應的“情境”。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規(guī)語義理解是由學生的大腦自動完成的。但在一些學科知識中,很多知識都離學生很遠,學生有可能完全不知道,或知道但不熟悉,所以當只利用語義表達時往往會使人感到晦澀、枯燥、認知負荷高。在《絲綢之路》微課中,您用“可視化”的方法為語義信息創(chuàng)設了相應的情境,學生學起來就更加輕松、易懂、愉快。
劉蓉芳:是的,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觀看這類微課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緒高漲,也特別專心。
王玨:這就是媒體對“情境營造”的卓越能力。在微課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媒體所帶來的豐富表現(xiàn)力,把一個非常遙遠、枯燥的史實,變成非常吸引人的感知、猜測、體驗。這就是我常說的“語義情境化”原理:想要讓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道理等語義知識,就必須將知識放入學生所熟悉和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情境越豐富、精彩,語義知識就越容易理解、記憶,同時也就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劉蓉芳:另外,PPT是我們一線教師都非常熟悉的教學軟件。根據(jù)我的體會,能把PPT設計好,對于我們文科老師來說,應該足夠用了。我們也從王老師您發(fā)表的“PPT排版中的視覺化表達”欄目文章以及網(wǎng)絡課程中學到很多。
王玨:是的,教師們能把PPT理解透徹、用好是可以大幅提升知識表達效率的。在使用PPT時,無外乎三種表達方式——圖片、文字、圖表。這三種表達方式的組合即為“排版”。在《絲綢之路》微課中,您對圖、文、圖表的處理都很好,值得借鑒。
劉蓉芳:PPT是知識的視覺化載體,做好PPT,就是要用視覺的方法更加高效地表達知識、傳遞知識。所以,我們制作課件時,對圖片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文字排版也力求簡潔、重點突出,需要表達元素之間關系的,我們也盡可能使用圖表,正如您在課程中所講的那樣,最終能夠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王玨:媒體設計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名詞變?yōu)閷W習者看得見、體會得到的場景。在這方面,教師不僅要注意多用圖片這種可視化手段來表達,還要把這個原理融入到全部的教學當中,如在您的微課中提到了絲路上的三種人:官人、商人、僧人(如圖2)。
這里的“官人”您提到了張騫,但商人、僧人您都沒提到具體是哪些人。如果學生也不能馬上想起具體人物,這里的知識表達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且會感覺很奇怪:為什么老師要說商人、僧人呢?
總之,教師要謹記:無論是在微課中還是課堂上,表達都需要符合“語義情境化”的原理,否則很可能會給學生的認知帶來障礙。當然,除了“可視化”“情境化”外,在媒體設計框架中,還有動感、美感及語音的各個要素。雖然語音、話語、音樂都是一些細節(jié),處理起來并不難,但也需要引起重視。因為,一旦出現(xiàn)明顯的短板,就會顯得特別不協(xié)調(diào),可能會讓學生出現(xiàn)厭煩心理,整個情境感也會大打折扣。
唐建軍:王老師好,根據(jù)您的講解,我感覺到媒體設計真的很重要。我是數(shù)學學科的教師,不知道理科微課的媒體設計應該如何做。下面是我用“PPT+Geogebra+錄屏”的方法制作的數(shù)學微課(掃描下面二維碼看微課)。對于空間想象力不佳的學生來說,幾何知識是很抽象的,像Geogebra這樣的軟件則可以很好地把抽象知識形象化,我感覺對教學還是有效的。請問,這也屬于您說的“可視化”嗎?
王玨:沒錯。其實,微課主要在兩個方面發(fā)揮作用:一是“個性化”,即自定步調(diào)開展學習,這是傳統(tǒng)教學無法解決的;二是“可視化”,即讓抽象的、看不到的知識,變得看得見,摸得著,這樣蘊藏在其中的一些規(guī)律,就能夠被學生的大腦所操作——包括觀察、猜測、發(fā)現(xiàn)和驗證。這也是數(shù)學教學中一直強調(diào)的,如果不用這種手段呈現(xiàn),恐怕呈現(xiàn)的難度要增加好多倍。
微課中使用Geogegra使得變化過程可視化,這是最大的亮點。但是在前面“復習舊知”的部分(如圖3),一個頁面中既有函數(shù)變化的動態(tài)圖像,又有表征變化規(guī)律的文字,這會產(chǎn)生視覺干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讓學生觀察動態(tài)圖像的規(guī)律,然后圖像不動,再出總結性文字。當然,您是教師,對知識是非常熟悉的;同時您又是講解者,自己講到哪里是很清楚的。但學生不是專家,也并不清楚您講到哪里了,會給學習人為制造難度。所以在微課設計制作中應尤為注意這個問題。
這在“媒體設計框架”中,叫“聲畫同步”原則。如果教師按照大段文字讀,又沒有明確指示,就會使得學生在學習時聲畫“不同步”。此時,學生會因為聲畫不同步而跟不上教師的講解,即使學生能聽懂這個知識,也會因為“視聽不同步”而導致無關的認知負荷加重,對理解不利。
另外,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把PPT中的所有文字一起顯示出來,而不是用動畫配合著講解,一點一點地顯示出來。這都會造成“視聽不同步”而增加認知負荷。
例如,上述微課中的“總結”部分(如上頁圖4),也是同樣的問題:很多字照著念,沒有動畫的配合,也沒有激光筆或光標的指示,聽起來一頭霧水……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PPT不做動畫的話還好,因為教師可以邊指示邊講解。但在微課中,問題就變得嚴重了,因為屏幕上完全沒有指示,很容易導致學生聽不懂,認知負荷大幅增加。具體的解決方法在“媒體設計框架”中,叫做“動感(一步一動)”。動感的作用,一方面是聲畫同步,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學生視線的意思。因為人類的視線會本能地關注“動”的東西,進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師無法實現(xiàn)動畫,那么至少也要用激光筆或者鼠標光標進行指示。這也能有效地幫學生做到“聲畫同步”,降低認知負荷。
總之,在媒體設計中,既要做好“可視化”“情境化”這種大格局,又要處理好“動感”等細節(jié)效果。
羅洪權:王老師您好,我是微課制作的初學者,我錄制了“PPT+人像”式的微課《定語從句》(掃描下面二維碼觀看視頻),不知道是否符合媒體設計框架。
王玨:一般中學教師錄制微課,教師的出鏡表演還是很少的,但其實教師的出鏡有著巨大的好處,因為它本身為媒體設計引入了新的元素——人,即通過“人”來吸引“人”。在“媒體設計框架”中,叫做“教師風格”。然而,“真人出鏡”是把雙刃劍。教師表演得好,就是吸引學生學習,表演得不好,反而會影響學習效果,而真人出鏡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師一定要看著鏡頭,而不是低頭看稿本或PPT。
然而,在微課中永遠出現(xiàn)人像也會存在問題。例如,當右邊的PPT中出現(xiàn)新內(nèi)容時,教師應把學生的視線吸引到右側(cè),但由于人臉相對知識內(nèi)容來說對學生有著更大的吸引力,這就導致學生的視線轉(zhuǎn)移不及時,進而錯過重要知識內(nèi)容。因此,在PPT中出現(xiàn)重要內(nèi)容時,要做到全屏顯示PPT的內(nèi)容,這樣人像就不會干擾到重要內(nèi)容的表達。
另外,在《定語從句》微課中,講解知識點和最后講題時,音樂、動態(tài)背景都是沒有必要的。在“媒體設計框架”中,“美感”所指的是“舒適不枯燥”,其原因就在于很多教師可能會追求“花哨的美”,但如果在畫面中增加很多干擾要素的話,就算是美的,也是不利于學習的。
媒體設計有高大上的方法,也有平民化的方法。例如,在文字底下襯一個矩形框,然后在矩形框中填充一些淡雅的顏色或簡單的漸變色,或者再讓矩形框變成帶陰影的立體感等。
王金貴:大家好,通過前面的交流,我體會到了微課媒體設計對知識表達效果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但我作為初學微課設計的物理學科的教師在微課設計方面還是有一些疑問的,比如說怎樣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對加速度、速度等基礎概念的理解?!都铀俣取肺⒄n是我用Focusky制作的一個物理微課(掃描下面二維碼觀看),請王老師點評一下。
王玨:您的微課在媒體設計方面真的是可圈可點!首先,您的課件采用Focusky軟件制作,這款軟件在內(nèi)容布局和切換效果方面非常新穎,相比PPT來說,動感更強,更酷炫,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也就是“媒體設計框架”中的“動感”要素。另外,在微課中采用了“摩托車和飛機比賽”的視頻進行知識的引入,也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促進了學生的思考。這也就是“媒體設計框架”中的“情境化”作用。相比口頭語言來說,媒體具有強大的表現(xiàn)力、現(xiàn)場還原力、情境創(chuàng)設力,可以在學生沒有經(jīng)驗時,快速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經(jīng)驗,這樣進一步的理論學習才有基礎,才能有效發(fā)生。
雖然,微課中的媒體設計非常重要,它起到了吸引注意力、恰當知識呈現(xiàn)促進認知等作用,但合理的教學設計則是微課的靈魂?!都铀俣取肺⒄n教學設計的一些細節(jié)就有問題,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微課中您設計了用于檢測的練習題(如圖5),讓學生暫停播放視頻,并思考。然而,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通過微課初步了解原理和公式,難以付諸實踐應用。因此,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重點應該是運用公式開展對概念的“辨析”,而不是簡單告知對錯。
通過以上幾個微課案例中媒體設計的解析,相信大家對“媒體設計”對微課所能起到的作用,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站在這一視角,我們就可以找到很多微課中問題的根源:教師把輔助自己講課的PPT拿來,直接錄制成微課,就會造成微課的“媒體設計”極為不合理。典型的問題有:動畫不合理(畫面不動或無關的地方動)、美感不合理(太單調(diào)或太花哨)、聲畫同步不合理(大段文字照著念且無指示)、知識表征不合理(以大量文字為主,而且常有干擾要素)、情境化不合理(仍然依靠大量語言營造情境)等。
在“認知負荷理論”中,知識組織方式不合理及知識呈現(xiàn)方式不合理都會帶來“外在認知負荷”。所謂“知識呈現(xiàn)方式”,就是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媒體設計”的范疇。不合理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會使得學生首先要花費大量的腦力,從中解析出真正重要、關鍵的內(nèi)容,然后才有可能建立對這些內(nèi)容的“理解”。這顯然會增加大腦的認知負擔,人為制造了不必要的、額外的學習困難。
我們常說好微課等于“好的教學設計+好的媒體設計”,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制作一個好微課和拍一部好電影一樣,既要有好的腳本(教學設計),同時也要有恰當?shù)谋憩F(xiàn)形式。“媒體設計框架”中的動感、美感、語音、語言、聲畫同步等這些細節(jié)都需要注意,精工細作才能制作出優(yōu)質(zhì)微課。
而在媒體設計中,最最關鍵的就是兩點——“知識可視化”和“情境營造”,而且這兩點也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普遍未受到重視的。但是在微課中,如果能做好這兩點的話,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識可視化”的內(nèi)在作用機理,是人類具有卓越的視覺感知、解析、記憶能力,并且這一能力是高度自動化的、無需意識控制的和低負荷的。因此,相比于語言來說,把知識表征成為視覺形式將極有利于學習。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領域中主要的知識表征工具是語言和文字,極度缺乏對“知識可視化”這一原理的研究與實踐。我們理應借助微課這一新興的知識表達工具,加強對這一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最大限度地提升知識表達效果。
“知識可視化”既可以用在微課中,也可以用在傳統(tǒng)教學中。相比之下,“情境營造”則可以算是微課的“獨門秘笈”?!扒榫场睂τ趯W習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好的情境將會大大地促進學習,降低學習的難度。然而,教師在課堂上以語言表達為主的方式,是難以在學生腦海中營造出生動的情境的。而微課作為一種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資源,可以將圖片、視頻、動畫、音頻等各種生動、形象、有趣的素材匯聚到一起,共同營造出如小電影般的生動情境,因而對學習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