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1劉貫通 1蘇搏超 1劉英鋒 2黎波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岐黃國醫(yī)書院 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編輯 / 林鳳 ⊙ 校對 / 許奇
劉英鋒臨床常用藥對簡介
劉英鋒是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教授,臨證經(jīng)驗豐富,筆者有幸作為岐黃學員隨伺門診學習,目睹其臨床用藥的靈活性,尤其是善于應(yīng)用藥對取精用簡,臨床效果肯定,現(xiàn)將劉英鋒教授常用藥對總結(jié)如下,以饗讀者。
豨薟草辛、苦,寒,歸肝、腎經(jīng)。功能祛風濕,利關(guān)節(jié),清熱解毒。世人皆謂其為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輔佐之品,平平無奇,不知辛能散風,寒可除熱,苦能燥濕,其用能宣散風濕而透熱,是治療肌表、上焦外感風濕熱邪的佳品。
蔓荊子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jīng)。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祛風止痛的作用?!侗静萸笳妗吩疲骸绑w輕而浮,氣升而散,復(fù)能祛風,而能頭面虛風之癥悉治”。施今墨先生亦認為本品輕浮升散,直奔頭面,既能疏散風熱、祛風止痛、通利九竅,又能搜風除濕。
劉老師認為兩者皆辛苦而寒,合用則祛風除濕勝熱之力倍增,可祛肌表、上焦風濕熱邪,常用于治療少陽外受風濕熱邪。癥見:頭暈昏沉,或兩側(cè)疼痛,身體酸重疼痛,而以兩肩為重,易疲倦,以上癥狀天氣變化時加重,時有煩熱,小便黃,大便軟溏,舌質(zhì)稍青暗,苔白滿布或黃,脈弦而不流利。對于外受風濕有熱者,若用防風、羌活、獨活等藥,則有辛溫助熱之虞,此時當選用辛苦性寒之品,兩藥十分適合,常用量為豨薟草、蔓荊子各10g。
2016年治療一女性患者,自覺身重易疲倦2~3年,兩肩膀與后背酸痛明顯,天氣變化時身上酸痛加重,兩風池穴處脹痛明顯,近3~4年稍覺悶熱;舌質(zhì)偏暗,苔白滿布略厚;脈略弦,來勢短,寸偏沉。辨證屬外受風濕郁熱,內(nèi)有濕熱痰。予柴胡溫膽湯加豨薟草10g、蔓荊子10g,治療半月諸證悉除。
此藥對出自《景岳全書》神術(shù)散,原方由防風、蒼術(shù)、甘草、生姜、蔥白組成,姚荷生老先生首先借用此方作為治療太陰風濕表證的首選方。
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之功。本品辛溫發(fā)散,氣味俱升,不僅可以治療外感表證及風濕痹痛,且可用于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疾病?!侗静輦湟吩疲骸靶?、甘,微溫。升浮為陽。散頭目滯氣,經(jīng)絡(luò)留濕。又行脾胃二經(jīng),為祛風勝濕要藥”。
蒼術(shù)辛、苦,溫,歸脾、胃、肝經(jīng)。功能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本品苦溫燥濕以祛濕濁,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對濕阻中焦,脾失健運等癥最為適宜?!侗静輦湟吩疲骸霸镂笍娖ⅲl(fā)汗除濕,能生發(fā)胃中陽氣”。
體內(nèi)有濕易招外濕侵襲,外濕入里,又有里濕為合,膠結(jié)難解,當內(nèi)外兼治,以契合病機。劉老師指出防風辛甘而溫,升散走表之力強;蒼術(shù)辛苦而溫,溫燥里濕之力勝;二者合用,可祛外濕而燥里濕,通治內(nèi)外。臨床常用于素有太陰里濕,外受風寒濕者。濕在于外則肢體困重酸痛,惡寒微熱,或見皮膚濕疹;濕傷于上則鼻塞聲重,頭部昏沉重如裹,胸悶咳嗽;濕在內(nèi)則納呆、惡心、脘腹痞脹、便稀等。常用量為防風10g、蒼術(shù)10g。
2017年治一女性耳疾患者,左耳鼓膜炎,輕微耳鳴,有白色膿液,1周前感冒引發(fā)右側(cè)中耳炎,輕微積水,耳懵明顯,伴耳道反復(fù)濕疹;現(xiàn)仍稍畏寒,鼻塞,咽中有痰,晨起口苦;汗出以背部和額頭為主;近1周食欲差;近10天大便偏?。簧噘|(zhì)略青,苔白滿布;脈略細動,欠流利,右寸略浮。辨證為脾氣素虛,外受風濕痹阻少陽清竅。予蒿芩溫膽湯加蒼術(shù)10g、防風10g,療效顯著。
浙貝母苦,寒,歸心、肺經(jīng)。功能清熱化痰,散結(jié)消癰??捎弥翁祷瘃ю呓Y(jié)核?!督箻涞掠盟幮牡檬v》云:“浙貝母辛散,清熱之力大于川貝母。對于痰火郁結(jié)而致頸部起瘰疬,可用本品散郁清熱、消痰清熱”。
連翹苦、微寒,歸心、肺、小腸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疏散風熱。《本草經(jīng)疏》謂其“清涼以除瘀熱,芬芳清揚以散郁結(jié),則營衛(wèi)通和”。
劉老師認為浙貝長于化痰散結(jié),連翹長于清熱解毒,兩者合用則清熱化痰散結(jié)之力強,常用于痰熱搏結(jié)咽喉之證,癥見扁桃體腫大暗紅,或咽壁漫腫。此處痰熱之結(jié)仍然以痰結(jié)為主,熱為局部之熱,且不重,故無咽痛或僅有輕微疼痛,否則清熱之力不足;熱重者,咽痛當有陣發(fā)性加重,病情進退明顯,此時可合用銀翹馬勃散;若但腫不紅,可單用浙貝母消痰散結(jié)。常用量浙貝母、連翹各10g。
2016年診治一男性患者,反復(fù)咽喉不適4年,此次感冒愈后遺留咽喉不適,少量灰色痰,上半身汗出為主,大便不成形,扁桃體II度腫大、暗紅,舌質(zhì)稍暗,苔薄白稍滿,脈沉細緩稍弦。辨證屬濕熱夾痰,痹阻上焦。先以上焦宣痹湯合溫膽湯治療,以浙貝10g代法半夏,加連翹10g,15劑煎服;咽喉不適消失后,予浙貝、連翹打粉服用,治療月余而愈。
此藥對出自《傷寒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原書用于治療表有風寒里有濕熱,郁蒸發(fā)黃證。
赤小豆甘、酸,性平。功用利水除濕,且可入血分而和血排膿、消腫解毒?!侗静菰傩隆份d:“清熱和血,利水通經(jīng),寬腸理氣”。
連翹苦寒而具通降之性,清熱解毒之力勝,又兼利尿之功。張璐謂其“破血結(jié),消腫毒,利小便”,可清營血分熱毒。
劉老師取赤小豆利營血分濕熱和連翹清熱解毒之功和而用之,共奏祛營分濕熱之效。臨床上,一是常用于病變屬營分濕熱者,如癥見皮膚濕疹或紅疹,起疹色紅灼熱而癢,陰雨、天熱易發(fā);二是用于小兒外感風寒濕內(nèi)有郁熱者,癥見發(fā)熱惡寒,無汗,或但頭部、上半身汗出,難以下達,頭痛,鼻塞,流涕,咽喉干痛,睡覺踢被,小便黃,舌質(zhì)紅,或紅點顯,苔薄白或薄黃。予連翹合赤小豆對于迅速緩解營分濕熱癥狀非常有幫助。常用量連翹10g、赤小豆20~30g。
2016年治一小兒發(fā)燒38.2℃,無汗惡寒,額頭痛、咽喉痛,偶有咳嗽,略有痰聲,食欲欠佳,大便二日未解,小便黃,舌質(zhì)稍紅,紅點稍顯,苔薄白稍緊,脈略浮緊數(shù)。辨證屬風寒濕郁熱,病位在陽明、太陰。處方:麻黃10g、連翹6g、 赤小豆10g、杏仁5g、桔梗5g、葛根10g,5劑而愈。
升麻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有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之功。本品性能升散,善引脾胃清陽之氣上升,升提之力強。《本草備要》云:“升發(fā)火郁,能升陽氣于至陰之下”。
柴胡苦、辛。歸肝、膽經(jīng)。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作用。《本草備要》云:“味薄氣升為陽。主陽氣下陷,能引清氣上行”。
黃宮繡云:“柴胡升少陽膽經(jīng)之陽,升麻升陽明胃經(jīng)之陽,一左一右,相需而成”。劉老師認為升麻柴胡合用,疏散升舉皆具,肝膽脾胃皆可顧及,臨床上常用于濕阻氣機、清陽不升者,出現(xiàn)疲倦乏力、頭暈、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胸悶、腹脹等癥。常用量為柴胡、升麻各10g。
2016年曾治一女性患者,患者白帶增多遷延5年余,黃綠黏稠,外陰瘙癢,平素易疲倦乏力,痰多胸悶,大便粘而不暢,小便黃,舌質(zhì)暗淡,苔薄白稍滿,脈細偏沉,左尺更甚,右關(guān)上旺。辨證屬血虧濕熱,兼有氣機不暢,病位在肝脾為主,予當歸芍藥散加柴胡、升麻各10g,前后服藥60余劑而愈。
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本品辛行苦泄,寒能清熱,為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要藥?!侗静輦湟吩疲骸盀a血中伏火,和血涼血而生血,破積血,通經(jīng)脈,為吐衄必用之藥”。
丹參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jīng)。功能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本品功善活血祛瘀,性微寒而緩,能祛瘀生新而不傷正,且善調(diào)經(jīng)水?!侗静荼阕x》云:“丹參,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性平和而走血,味甘苦以調(diào)經(jīng)。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為調(diào)理血分之首藥”。在活血方中配用,可增強行血散瘀之力;在補血方中配用,能補血通行而不溫燥。
劉老師認為丹參、丹皮皆苦寒而走血分,功能化瘀清熱,無辛溫助熱之虞,用于血瘀有熱十分適宜。臨床上多用于濕熱入血,兼有瘀熱者,劉師常以舌質(zhì)青暗、甚有瘀斑、舌底脈絡(luò)黑粗作為判斷依據(jù)。常用量丹皮、丹參各10~20g。
2016年治一男性患者,胸部悶脹2年,稍有咳嗽,少量痰,無氣喘胸痛,久坐加重,活動后減輕,時有口苦,二便尚可,脈弦緩偏細,舌質(zhì)暗滯,苔淡黃滿布。辨證屬于濕熱久漬,生痰夾瘀,阻滯胸中氣機。予上焦宣痹湯合溫膽湯加丹皮10g、丹參20g治療,15劑而愈。
杜仲甘,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之效?!侗静輦湟吩疲骸案蕼啬苎a,微辛能潤。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能使筋骨相著”。
懷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jīng)。功能活血通經(jīng),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善治腎虛腰疼、腿痛”。
腰膝病變多與肝腎相關(guān),劉師指出懷牛膝、杜仲均可補肝腎強筋骨,合用可補肝腎強筋骨,常用于腰膝酸痛,筋骨痿軟,辨證有虛損者。
劉老師2016年末曾治一名女性腰痛患者,因2015年生產(chǎn)后第三腰椎酸痛,彎腰后加重,脫發(fā)、油發(fā)5年,舌質(zhì)偏暗,點刺稍顯,苔淡白稍滿,脈略弦,左脈略滑,關(guān)遲稍細。辨證屬肝血不足,脾濕夾熱,筋脈失養(yǎng)。予四物湯合三妙散加杜仲、懷牛膝,治療月余而腰痛除,脫發(fā)愈。常用量杜仲、懷牛膝各10~15g。
劉老師所用藥對既有取自古代名家名方精華,如連翹與浙貝、升麻與柴胡、連翹與赤小豆、蒼術(shù)配防風,又有個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如豨薟草配蔓荊子、丹參配丹皮、杜仲配牛膝,關(guān)鍵在于辨證論治,做到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滿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