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里也有高檔菜——南堂川菜
《紅廚紅菜》
專訪全國具有高超廚藝的大廚
旨在把那些嚴謹認真的大廚推出去
讓更多的人群看到他們的存在
當“鄧總”二十多年,最近幾年,有人開始喚他“鄧師傅”,這個稱呼讓鄧華東很舒服。他的微信名片,只寫了“川菜從業(yè)人員”這幾個字。
他在上海經(jīng)營的高檔川菜餐廳“南興園”常有熟客捧場,大家按以往南堂包席的做法,提前預約定好菜單,上菜的時候,鄧華東會上包房跟大家坐一坐,一切仿佛回到了舊時光。
這個低調的鄧師傅,曾讓全球摘星最多的米其林三星大廚喬.盧布松感受到傳統(tǒng)川菜的魅力,且十分贊賞,而今,他想向大家澄清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川菜。
鄧華東
上海南興園經(jīng)營者
川菜里也有高檔菜——南堂川菜
被選中受訓,與南堂川菜結緣
鄧華東最初的理想是當兵,因為年齡超了一個多月,他遺憾地跟這個理想擦肩而過。知青回城后,他被分配到成都市飲食公司的一家中檔餐廳做服務員,只干了一個星期就不干了,領導被他磨得沒辦法,只好讓他去廚房幫忙。
鄧華東個子大、力氣足,拆豬、剁肉、劈豬頭、做冰糕、鹵鴨子等活兒都能包攬下來……幾個月下來,廚房的師傅都喜歡上了這個能干的小伙子,他也對烹飪漸漸產(chǎn)生了興趣,開始扎扎實實地練基本功。
當時,鄧華東所在的單位是市級單位,廚工第一年的月薪是18.5元;第二年是22.5元;第三年才能到34.5元,可他只用了兩年就拿到了34.5元。
那是因為,鄧華東22歲那年,成都市飲食公司舉行了一次輕工大比武,其中一項便是卸骨。這對鄧華東來說就是小菜一碟,骨卸完后,他想,這骨頭可能是拿來吊湯的,于是就順勢啪一下把骨頭敲破了。之后的自選材料比炒菜,他也順利通過了。他的這股機靈勁和過硬的基本功助他進了決賽,最后全公司100個小青年里,有十幾個人提前拿到了34.5元的月薪,其中一個就是他。
同時,他也是個幸運的人,從一開始的啟蒙老師,到后來師從川菜大師陳廷新,跟的師父都是川菜界的高手。
南興園的墻上掛著一幅黑白照片,上面集結了川菜界的泰斗人物,那是當年成都市飲食公司在成都餐廳舉辦的號稱“黃埔軍?!迸嘤柊嗟拇蠛嫌?,其時,鄧華東就很幸運地被選去受訓。
成都餐廳是當時成都最高級的飯店,做的是高檔宴席,接待的都是外賓,有許多“榮樂園”出身的大廚,其中就包括鄧華東的師爺——川菜泰斗孔道生。
在成都餐廳培訓期間,鄧華東得以系統(tǒng)地學習了高檔宴席菜的做法,知道了南堂川菜的由來和演變。
這個培訓班里出來的廚師,要么出國,要么去其它酒樓當廚師長,發(fā)展得都不錯??粗@張照片,鄧華東感慨,這個場景記錄和見證了川菜最輝煌的時刻,往后很難再有了。
1981年成都飲食公司培訓班合影
何為南堂川菜?
南堂川菜是川菜發(fā)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川菜融合時期的重要代表。歷史上,四川曾經(jīng)歷過三次大型人口遷徙,規(guī)模最大的那次,是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大量的外來人口,帶動了飲食的交匯和融合。
據(jù)鄧華東介紹,南堂川菜最早做的是江浙菜,與川菜無關。
彼時,一些江浙人來四川做綢緞買賣,興旺的時候,成都有條街就叫做“江南館”。這條街上有很多江浙人開的飯館,起初只是自己人來吃,后來達官貴人也來吃,久而久之,去“江南館”吃飯成了身份的象征。
而因為他們是從南邊來的,成都人便稱之為“南堂菜”,因其用料講究、菜做得精細,漸漸便成為了高檔菜的代名詞,當時,對高級餐廳的稱呼就是“南堂”。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南堂菜吸收了其它南北菜的一些元素和本地食材,例如清末的榮樂園,將當時官府魯菜的基礎加了進去,也將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這樣的四川本地菜融了進去。慢慢地,“南堂川菜”成為了川菜高級宴會菜的一種流派。
從前,南堂川菜是包席制,一席不能有重復的食材和口味,比如熱菜有個雪花雞淖,你還想點宮保雞丁就不行。而且用餐的形式很講究,像演戲兩場之間要換幕一樣,一道菜吃完后要配一個小點心,比如擔擔面后面應該跟哪一個菜,樟茶鴨出了之后跟什么點心最合口,甜配甜、軟配軟、硬配硬、干配干,都有講究。
鄧華東向米其林三星大廚喬.盧布松介紹南堂川菜
川菜并非只有辣
川菜70%不放辣椒,卻一直被“誤讀”
翻開《中國菜譜》,里面記錄著幾百道傳統(tǒng)川菜,單一個肉類菜就有醬爆肉、合川肉片、叉燒乳豬、奶湯雜燴、甜椒肉絲、竹蓀肝膏湯、冰糖肘子等50多道。統(tǒng)看下來,會發(fā)現(xiàn)川菜有70%是不辣的,剩下30%放辣椒的菜,還要分輕重。
其實,麻辣只是川菜24種味型里面的其中一種,麻辣口味的江湖菜只是川菜中的一個分支而已。
1994年,剛從印尼回國的鄧華東闖入了上海,開了一家傳統(tǒng)川菜館。
當時,上海的餐廳多為本幫菜和江浙菜館,很少能看到川菜的身影,而食客也大多不嗜辣,傳統(tǒng)川菜的百菜百味,正好為當?shù)貛砹诵迈r的味道,鄧華東的川菜館因而吸引了很多食客光臨。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川菜館開在上海,推出的卻多為麻辣味型的菜式,面對遍地都是麻辣味的川菜,久而久之,導致很多人對于川菜的印象就是“麻辣”,而年輕一代的食客,更是開始質疑鄧華東的傳統(tǒng)川菜:“你的川菜怎么大多都是鮮甜口的,麻辣菜這么少?肯定是改良過吧!”
傳統(tǒng)川菜名菜——芙蓉雞片
同樣被質疑的還有雞豆花、肝膏湯、開水白菜等,很多食客一看菜單就會嚇一跳:“哪有一道白菜賣這么貴的?川菜不是都很便宜嗎?你看看人家川菜館!”
剛開始鄧華東還會與食客爭辯:“什么?川菜就是草根菜?川菜就是麻和辣?川菜就那么低檔?”
“正統(tǒng)川菜,其實70%都不放辣椒的!”鄧華東拿出老菜譜,一頁頁翻著,一頁頁向顧客解釋道。
可爭辯和解釋的結果只是沒人相信,因為在大眾的認知里,川菜就是又麻又辣的百姓菜。
沒奈何,過度的商業(yè)化和制作簡化,已給川菜印上了“重油重辣”的污名,使大眾看不到川菜的多樣與精致,形成了對川菜的刻板印象。
鄧華東只好選擇沉默。
傳統(tǒng)川菜名菜——開水白菜
堅持做正統(tǒng)川菜,終于迎來了曙光
堅持做正統(tǒng)老川菜是鄧華東不曾改變的理想,2002年,他又在浦東重新開店——鄧記傳菜,之后又陸續(xù)開出了幾家,2010年更名為鄧記食園,主做精品川菜和部分精品粵菜、上海菜。
這一次,他做的正統(tǒng)川菜,終于遇到了懂得欣賞的人。
2014年的一天,有個朋友問鄧師傅,川菜能不能燒鮑魚、魚翅,鄧師傅眉毛一挑,“川菜的干燒魚翅厲害得不得了??!”于是,朋友找來了上好的食材,鄧師傅就露了一手,做了一道干燒魚翅,還燒了神仙鴨和竹蓀肝膏湯。
彼時,他還不知道朋友那天宴請的,就是上海的著名美食評論家老波頭。
神仙鴨
而就在這之前不久,老波頭才寫過一篇《川菜平反論》,特地強調了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70%都是不辣的”的特點,發(fā)表在微博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正是席上那道僅能在書上看到、已近乎失傳的“肝膏湯”,讓這位美食家驚嘆不已,在品嘗過鄧華東做的傳統(tǒng)川菜后,老波頭給予了鄧華東極高的評價,“他做的川菜是教科書級別的,完全具有可傳承、可參考的價值。”
已幾乎失傳的傳統(tǒng)川菜“肝膏湯”
正所謂知己難求,過了兩天,朋友把上海美食圈的大咖全部請到鄧記食園進行宴請,其中,就有著名美食作家沈宏非。
從那以后,“鄧記食園能吃到幾乎失傳的南堂川菜”的消息便不脛而走,找鄧華東預定宴席的人也越來越多。
然而,好景不長,因為不堪忍受一漲再漲的巨額房租,2017年10月底,鄧記食園被迫關門。
但鄧華東骨子里是不服輸?shù)娜耍虝旱恼{整過后,今年6月,南興園在上海開業(yè)了,鄧師傅重裝上陣。
鄧師傅重開的“南興園”門頭
負重前行毫不輕松
只是想為川菜正名
我做的就是川菜
最早有客人問鄧華東,為什么要做這些菜?他就把師爺講給他的南堂川菜的故事又講給客人聽,后來一傳十十傳百,就成了“南興園專做南堂川菜”的版本。后來有客人來南興園點了一碗肥腸米線,質問這是南堂川菜嗎?
籍此機會,鄧華東也想借紅廚網(wǎng)向外界澄清一下,“我做的一部分高級川菜就是南堂館的菜,但不是全部,我做的就是傳統(tǒng)川菜?!?/span>
在鄧華東看來,南堂川菜不是一種菜系,而是一種概念、一種規(guī)矩、一種體系,比如它糅合了魯菜的奶湯清湯、江浙的鍋貼雞片,還有淮揚菜的一些精髓等,它主張的就是,不管做什么菜,都要讓食客感覺到“這道菜的制作要點全部做出來了”。
前幾年,電視臺專門為他拍攝了一個紀錄片《鄧師傅和他的傳統(tǒng)川菜》,僅B站就高達28萬的播放量,看到鄧師傅為維護傳統(tǒng)川菜像個斗士一樣拼,很多彈幕都表達了由衷的敬佩和支持。
但也有彈幕問道:“開水白菜是川菜???”
談及此,鄧華東笑著打趣道,看來“為傳統(tǒng)川菜正名的持久戰(zhàn)”還要繼續(xù)打下去??!同時,他也想澄清一點,他并不反對麻辣,只是反對整桌川菜只剩下沒有層次的麻辣。
“一桌菜上來應該每道菜各有各的味,川菜熱菜有12個基本味,冷菜有12個基本味,24種基本味又能調出更多豐富的味道,這才是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精髓?!?/span>
傳統(tǒng)川式?jīng)霾恕派珨€盒
一個盒子里有九款涼菜,每一款的做法、味道都不同
一道菜消失不可怕,川菜的精髓消失才可怕
“一道菜,可能會隨著時代變遷、食客需求的改變而消失,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川菜精髓的消失?!?/span>
所謂川菜的精髓: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重在調味。同時,做菜的原則和理念不能變, “我們這個行業(yè),做菜的原則和理念是關鍵,如果你是一個四川廚師,你的菜一出來,至少要讓人能感覺到這個菜是精工細作、粗菜細做、細菜精做的,最起碼川菜的基本功你得有吧,要是連最簡單的急火短炒、一鍋成菜都拿不準你還弄什么呢?”
“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行業(yè),那么誰會尊重你?”
粗菜細做的豆渣仔鮑鴨
高檔川菜傳承太難,有可能會面臨失傳
鄧華東今年62歲了,徒弟不算多,最久的一位已經(jīng)跟了他20多年了,他延續(xù)著老一輩師傅帶徒弟的脾氣,一板一眼,嚴厲指導,快50歲的徒弟還會被他罵,“我的罵你把它消化了,就是技術?!?/span>
聊起川菜的傳承,鄧華東沒有像別人那樣過分吐槽年輕人心態(tài)浮躁、吃不了苦,他更多是在思考市場。
“有好食客,才會有好廚師,只有食客懂吃、會吃,廚師的手藝才能精進。”鄧華東說。
“不是所有川菜館都會去做肝膏湯、雞豆花這樣的精細川菜,因為它沒有服務對象。所以很多川菜廚師不會做高檔川菜,不是說他技術達不到,而是所處的環(huán)境沒這個需求?!?/span>
南堂川菜講究手藝,很復雜也很耗功夫,“比如做一碗開水白菜的湯,雞要多少雞,鴨要多少鴨,怎么去吊湯,吊好湯以后這些東西要全部倒掉,然后再把瘦肉打碎放進去掃湯,把湯里的雜質和油全部吸走,吸走后,湯的顏色會變深,為了讓它再變淡,還要把雞胸肉打碎再去掃一次,然后你就看到這碗湯清了,呈淡茶色,不能有半顆油珠?!?/span>
而這碗要耗上大半天功夫和諸多食材的雞湯,只是為了去掉白菜的菜青氣,一道開水白菜,至此才完成了一半。
鄧師傅做的開水白菜,湯色金黃,清澈見底,湯面上無半點油星
頓了頓,鄧師傅繼續(xù)介紹道,做南堂川菜,耐心、手藝、審美,缺一不可。就拿一碗雞豆花來說,色香味形器,都要恰如其分,首先看上去,它就要像豆腐花;其次,它的口感要非常嫩,要做到這種程度的細嫩,需要拿刀背慢慢地敲雞胸肉,再把筋抽了。這就像彈棉絮一樣,想把它的纖維打得更蓬松,就要有耐心,不能用力過猛,否則會把纖維拍斷在肉里。
等到雞肉纖維蓬松后,毛孔都張開了,然后再加雞蛋和湯,被充分吸收進去后,做出來才像一個豆腐花。這就跟分子料理同樣道理,是一個打開重組的過程。
“每一個步驟都很關鍵,哪一步?jīng)]做到位,最后的成型都不會完美,做不好就會像一個蛋泡,既不好看,也沒有豆花那種鮮嫩的口感?!?/span>
“不僅形要似,口感也要似,否則顧客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吃你這碗雞豆花,還不如吃個雞腿劃算,對吧?!?/span>
受價格因素的影響,高端川菜的受眾不算很廣,對食客也有些挑剔,而廚師的技術含量更是關鍵,廚師能真正名副其實地把菜做好,食客才會喜歡,只有被喜歡,菜品才有生命力。
鄧師傅做的雞豆花,口感宛如豆腐花般,柔軟滑嫩
結語
從鄧師傅到鄧老板,再到鄧師傅,兜兜轉轉四十年,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鄧華東自己才能體會到。
四十多年來,鄧華東沒有離開過灶臺,如果不是為了接受采訪,他還如往常一樣換上廚師服,待在廚房里,有包席的客人相邀,他也會出來坐一坐、喝杯酒,給大家講講這些菜的故事,看到食客們露出滿意的表情,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師爺曾說,廚師這個職業(yè)就是‘火中求食’,是苦行是勤行也是個有文化的行當,飲食的“飲”有兩層含義,除了“飲”,還有“引”,好的廚師要懂得引導顧客去懂得飲食的文化、食物的精妙,那么‘吃’才更有意義,廚師才會更受尊重?!?/span>
竹蓀肝膏湯
<菜品介紹>
此菜為傳統(tǒng)川菜中的經(jīng)典菜式,與“仔雞豆花”、“開水白菜”齊名。如加入竹蓀,名稱為“竹蓀肝膏湯”,加入鴿蛋,名稱為“鴿蛋肝膏湯”,加入燕窩,名稱又稱為“燕窩肝膏湯”,以此類推。
<主料>
豬肝150克。
<輔料>
姜25克,蔥25克,雞蛋1個。
<調料>
鹽5克,味精3克,胡椒粉3克,料酒25克,特制清湯1000克。
<做法>
1.豬肝用刀背捶成肝茸泥,姜拍破。
2.豬肝茸泥用適量清水稀釋,放入姜、料酒、胡椒粉碼味避腥,用紗布過濾,去掉殘渣,再加入雞蛋、鹽、味精、清雞湯攪勻后,倒入抹有豬油的圓碗內,上籠蒸熟,取出。
3.用竹簽沿碗邊劃一圈,然后將肝膏成品傾斜,倒入盛有清湯的湯碗內,即可上席。
<關鍵>
1.豬肝選用黃沙細豬肝為佳,避腥原料要加夠,蒸時封口或加蓋,以保持成型不爛。
2.做好的肝膏成品要求表面光滑,不能有破損、氣泡、小孔等出現(xiàn)。
3.湯面不能出現(xiàn)油星。
鍋貼蝦糕
<主料>
蝦膠400克。
<輔料>
吐司面包一袋。
<做法>
1.面包去掉邊角,切成3厘米寬、4厘米長的片12片。
2.將蝦膠貼在面包片上,抹平。
3.炙鍋上火,入油燒至四成熱,下半成品炸至金黃色、蝦膠成熟,撈出瀝油,裝盤。
4.在成品面上放上三種顏色的食材——綠色:四季豆焯熟,過冰水,剁碎;黃色:炒好的蟹粉;紅色:火腿末。此菜即完成。
<提示>
1.炸制時,油溫不宜過高,四成熱油溫即可。
2.三種顏色的食材可自行調配,如黃色,可用剁碎的蛋黃代替蟹粉。
蓮蓬鮑脯
<菜品介紹>
此菜是把“蓮蓬豆腐”和“干燒鮑脯”兩道菜結合在一起,用雞肉糝代替豆腐做成蓮蓬的形狀,再嵌入蓮子以求形似。
<蓮蓬做法>
<主料>
雞脯肉200克。
<輔料>
豬肥膘肉50克,雞蛋清3個,鮮蓮子。
<調料>
鹽,味精,紹酒,熟豬油。
<做法>
1.將雞脯肉、豬肥膘肉砸成茸,放碗中,加入鹽、味精、紹酒、雞蛋清攪拌均勻。
2.鮮蓮子去芯,蒸熟待用。
3.取12個小圓碗,碗內抹熟豬油,放入拌好的雞茸,抹平,把蓮子插進雞茸里,上籠屜蒸熟,取出,將蒸好的蓮蓬倒出碗,待用。
<蓮蓬鮑脯做法>
<原料>
煲好的兩頭鮑2只,做好的蓮蓬12個。
<調料>
煲鮑魚原汁,濕淀粉,熟雞油。
<做法>
1.煲好的鮑魚改刀成厚片,在盤中擺好,上籠屜蒸熱,取出,泌走水份。
2.凈鍋下鮑魚原汁燒開,用濕淀粉勾芡后,推入熟雞油,淋在盤中鮑脯上。
3.放上做好的蓮蓬,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