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家里的寧靜總被急促的鬧鈴攪醒,我守著熟睡的二寶想再瞇一會兒,外面卻傳來父子倆制造的各種“噪音”:
跟朋友聊起來,但凡家里有個上學(xué)或者上幼兒園的孩子,差不多都是類似情景。早晨從起床焦慮開始,晚上在忙亂中收場。家長們盡職盡責(zé),神經(jīng)繃得很緊,孩子們卻是越催越慢,表現(xiàn)差強人意。
我不想一直這樣下去。于是周日下午,我拉著川爸,去聽了一場“正面管教”的講座,講課老師正是美國《正面管教》系列叢書的作者之一:謝麗爾.歐文女士(Cheryl Erwin)。課堂上,歐文女士推崇了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讓孩子在和善的氣氛中培養(yǎng)出自律和責(zé)任感的教育理念。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現(xiàn)場游戲:老師邀請9個家長上臺,其中8個家長(既有爸爸,也有媽媽)扮演家長(生活中的真實模樣),一位年輕的媽媽扮演孩子。
當(dāng)“孩子”經(jīng)過每一位“家長”時,家長被允許向孩子下達(dá)一道指令,這些“指令”從8位不同的家長嘴里分別說出來(簡直就是我家的實況錄音翻版):
接下來,主持人再去采訪那位“孩子”的感受,“孩子”滿面春風(fēng)地回答:“我感覺自己得到了尊重,心情不那么緊張了,我愿意試著讓自己做得更好”。
我跟川爸深受觸動。身為家長,我們每天都要跟孩子說很多很多的話,下達(dá)一些自以為是的“正確命令”,卻從未考慮過孩子接收到這些語言符號之后感受。要檢討自己的“說話”問題并不難,就像今天這個游戲一樣,換一個位置,讓自己先做“自己”的聽眾。
“正面管教”的理念告訴我們,跟孩子說話,把“命令”句轉(zhuǎn)變?yōu)椤皢l(fā)”句式,把“我希望你——”的句型換成“如果你——就會——”的句型,就可以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總之,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跟川爸一路上認(rèn)真反思,商量著如何學(xué)以致用。首先,要解決的是孩子早上起床難的問題。
第二天清晨,鬧鈴再響時,我沒聽到那些呱噪的聲音,父子倆似乎是有說有笑地出了門。
此后幾日,我跟川爸都體會到了“好好說話”的妙用,倔強的兒子自律性大大提升,也更有合作精神。更大的收獲,卻在于我們自己,為了“好好說話”,我們先要讓自己心情平靜,我們更懂得理性思索,不再隨意沖動,家里氛圍一片和諧。
但是,沒人能用“一個絕招”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
但這回,我盡可能理性而溫和地告訴孩子規(guī)矩和我的底線。
-“你可以不洗澡。但我不能讓你弄臟家里的床單被子——你今晚必須睡地上”,我堅定地說完,冷冷的離開。
我說出這話,不是為了恐嚇孩子,而是我內(nèi)心真的下定了決心:如果他今天不洗澡,鐵定讓他睡地板!
孩子也不傻,他能從你的眼神里讀懂哪些是虛張聲勢,哪些是真的規(guī)矩。鑒于我向來堅持底線,兒子便不再跟我嬉皮笑臉。
兩分鐘后,他過來說:“媽媽。請幫我取一下蓮蓬頭,我馬上就洗澡了”。
我內(nèi)心竊喜,又一次勝利!雖然之前也用過“規(guī)矩”來約束孩子,強迫孩子就范,但哪一次不是疾聲厲色,劍拔弩張?
而這一回,我用相對溫和而平靜的語氣,表達(dá)我的“規(guī)矩”,同樣達(dá)到了效果。真的是“有理不在聲高”,只要你內(nèi)心堅定,你就可以心平氣和。
當(dāng)兒子又一次主動完成作業(yè)時,我禁不住夸他:“我覺得你最近進(jìn)步很大”。兒子也回敬了一句:“我覺得你跟爸爸進(jìn)步也很大,說話不那么兇了”。
看來所謂好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好好說話。言為心聲,如果你覺得“好好說話”很難很累,你就要先學(xué)會“好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