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后宮干政的情況,明朝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權傾朝野的大宦官,但是在后宮干涉朝政這一方面,明朝整個歷史上,卻從未出現(xiàn)過。
明朝是個統(tǒng)治時間長達300年的王朝,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
那么,為什么明朝在處理后宮這一方面,做的這么好呢?
其實,往上追溯的話,這還要歸功于明朝的創(chuàng)建者明太祖朱元璋。
首先我們先來粗略列舉幾個,歷史上后宮干政比較嚴重的例子。
首屈一指的那肯定就是武則天,她不僅僅是干政,干脆直接黃袍加身,自己做了皇帝,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
再者就是宋朝的劉太后,她功虧一簣,差一點也就成了第二個武則天,剩下一個,便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慈禧太后,直接將皇帝光緒帝囚禁了起來。
明太祖臨死的時候,留下了遺訓,禁止后宮和宦官干政,雖然在宦官這一點上,成為了一紙空話,但是對于后宮這方面,歷代皇帝都是嚴格遵守遺訓的。
無論是對于幼年登基還是成年登基的皇帝來說,都沒有出現(xiàn)過后宮干政的情況。
年幼登基的皇帝,尚不足以處理政務,寧愿詢問貼身輔佐的大臣或者是太監(jiān),也沒有使用后宮的人幫助處理朝政,所以垂簾聽政這一特殊的政治手段,在明朝始終沒有出現(xiàn)過。
明朝成化年間,明憲宗十分寵愛自己的萬姐姐,畢竟這個女人陪伴了他整個童年歲月,他將她封為貴妃。
雖然說這個萬貴妃在后宮之中,是個紅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連皇后都怕她,但是也僅僅只限于后宮,對于朝政上面的事情,她一律不準過問。
所以說,無論是后宮還是宦官,是否能夠威脅到皇權的統(tǒng)治,首先就是取決于皇室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