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穿衣是在徒步、登山、滑雪、劃艇、越野跑、山地車等等戶外運動中久經(jīng)考驗的著裝方式,通過添加或除下層層不同作用的衣物,以達到全身透濕、保暖、防水的效果。
成人的正常體溫在36.1°C到37.2°C之間,超出38°C進入發(fā)燒狀態(tài),低于35°C則進入失溫狀態(tài),持續(xù)的發(fā)燒和失溫都會損害人體器官,造成永久性損傷,甚至死亡。
人體在運動和靜止時產(chǎn)生的熱量不同,而戶外的天氣瞬息萬變,對流(風)、降水(雨雪)、輻射(日照)等會極大的影響體熱散發(fā)的速度,這就要求你能根據(jù)體溫的變化快速做出反應,增減身上的衣物,避免過熱或失溫。
分層穿衣系統(tǒng)(The Layering System)的理論是基于多層較薄的衣物比單層較厚的衣物更靈活、更保暖也更輕便。和單件厚重的外套相比,分層穿衣,熱了可以一層一層脫,冷了可以一層一層穿,能夠更靈活地調(diào)節(jié)體溫;層與層之間的靜止空氣是很好的隔熱體,既能保溫又能透汗,保持皮膚干燥;更強的保暖效果導致衣物能夠做的更輕,即便脫下來,也不會給背包帶來過多的壓力。
分層穿衣
具體的說,分層穿衣將戶外衣物從內(nèi)到外分為基礎層、隔離層和外殼層三層,所以有時也被稱作三層穿衣,但并不代表只穿三件衣服。我們下面一一詳細介紹。
基礎層(BASE/INNER LAYER)汗水在皮膚上直接蒸發(fā)會迅速帶走體熱、降低體溫,基礎層的主要作用就是透濕排汗,讓汗水在遠離皮膚后才蒸發(fā),從而達到調(diào)節(jié)體溫的目的。而作為最貼肌膚的一層(基礎層也常常被稱為內(nèi)層或貼膚層),基礎層的面料和做工也極大地影響著戶外運動中你身體的舒適感。
基礎層
面料(Material)既然要透濕排汗,基礎層的面料首先就要遠離純棉。純棉吸汗但干的慢,在晴朗干燥的炎夏穿著運動并無不可,但在樹蔭下、山背后,或是要過夜,氣溫略有下降,汗?jié)竦募兠迌?nèi)衣就會迅速帶走大量體熱,春、秋、尤其是冬季更容易令人在運動后感覺寒風刺骨?;A層最常用的面料是人造纖維(尼龍、丙綸、或多種混合纖維等)或美麗奴羊毛。相比之下,人造纖維更結(jié)實、更容易干也更便宜,而美麗奴羊毛則更吸汗、更長于保持溫度而且有很強的去臭功能(美麗奴羊毛天然抗菌)。
面料功能對比透濕性能耐用性能保暖性能除臭能力美麗奴羊毛強弱強強人造纖維強強好弱絲綢一般弱好弱四級:強 | 好 | 一般 | 弱
重量(Weight)基礎層的面料一般根據(jù)厚度分為輕量、中量和重量三個級別。一般來說,面料越薄,透氣性越好;面料越厚,保暖性越強。應根據(jù)線路和季節(jié),以及自身的條件,選購合適的量級。
合身(Fit)把基礎層想作你的第二層皮膚,越是貼身越好。當然,太小了會約束肢體活動,但過分寬松的話會降低衣服的透濕性。
拉鏈(Zipper)對于高原、雪地的線路,也許需要高領的長袖內(nèi)衣,如果不覺得難受、礙事,不妨考慮一下頸部帶拉鏈的款式,必要的時候能快速釋放部分熱氣。但對于三季徒步來說,意義并不大。
建議經(jīng)過銀離子處理的人造纖維有一定的抗菌功能,用以制作的短袖內(nèi)衣褲是長途背包客的首選。早春、晚秋或要在雪線以上扎營的路線,可以考慮中量級的長袖長褲(較厚的人造纖維或是較薄的美利奴羊毛)。冬季或高原徒步,就建議采用美麗奴羊毛制作的重量級秋衣褲了。
隔離層(INSULATION/MID LAYER)隔離層也叫中間層,顧名思義,是夾在內(nèi)層(基礎層)和外層(外殼層)之間的衣物。部分驢友又進一步將其分為保溫和隔離兩層,但實際上作用都是通過控制體熱散發(fā)、阻擋冷空氣入侵,以達到維持體溫恒定的目的。熱了脫冷了穿,說的通常也就是這一層的衣物。
常見的隔離層面料包括抓絨、羽絨和人造棉。
抓絨(Fleece)抓絨是一種由聚丙烯(Polyester)等人造羊毛編織而成的面料,有保暖、舒適、透氣、輕量、速干的特性,而且美觀大方,是很多驢友冬季日常衣物。然而抓絨不吸水也不防菌,不易清潔又容易變臭,洗后還可能起球,但最主要的是,抓絨不吸汗但透風,低溫下進行戶外運動時,必須搭配擋風的外衣一起穿。雖然市面上有一些防風的抓絨夾克,卻以犧牲透氣性或重量為代價,得不償失。
抓絨?套頭
羽絨(Down)天然的羽絨是頂級的保溫材料,同等重量下,羽絨與其他材料相比有更強的保暖效果,同時也更容易壓縮打包。由于羽絨必須夾在其他面料之內(nèi),羽絨夾克還有一定的防風、透濕性。工藝優(yōu)秀的羽絨夾克保暖、防風、透濕、舒適、輕便且易打包,是長途背包客的必備。羽絨的缺點是一旦濕水會喪失保溫效果,曬干的速度卻并不快,而且需要時間、精力正確保養(yǎng)。三季徒步,羽絨服更多的時間是在營地保暖,而不是在步道上。
羽絨夾克
人造棉(Synthetic)一年又一年,人造棉(synthetic)夾克的保暖效果越來越接近羽絨。雖然重量和羽絨還有一定距離,也不都能像羽絨一樣壓縮成一小團,但人造棉抗?jié)穹浪?,打濕后仍能保持不錯的隔熱性,而且打濕后比羽絨更容易干,這些特點在雨季或是雪線上都極為重要。
人造棉夾克
建議如果斤斤計較每一克(這其實是超輕背包客必須完成的作業(yè)),羽絨夾克仍是徒步最佳的隔離層衣物。相比之下,人造棉夾克雖然在輕量上占不了上風,卻更加皮實禁用,維護起來也更簡單。如果能接受幾十克到百來克的附加重量,三季徒步人造棉夾克更省心些。
外殼層(SHELL/OUTER LAYER)外殼層的衣物包括硬殼(Hardshell)、軟殼(Softshell)和防雨夾克(Rain Jacket)。國內(nèi)驢友口中常掛的“沖鋒衣”,但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有的把硬殼叫做“沖鋒衣”,有的把硬殼和軟殼統(tǒng)稱為“沖鋒衣”,有的則干脆認為外殼層和“沖鋒衣”是一碼事兒。既然如此,我就干脆避開“沖鋒衣”這個詞,反而更簡單明了一點兒。
外殼層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風雨入侵,但同時還要有一定的透濕性,能發(fā)散汗水,保持身體干燥。既能阻止外部濕氣進入,又能允許內(nèi)部濕氣揮發(fā),這實在兩難,硬殼和軟殼對此各有所重。
硬殼(Hardshell)硬殼通常使用較硬的防水(Waterproof)外面料——是以“硬殼”,不僅能夠有效地阻擋雨雪、寒風,往往還有一定的防劃、剮、蹭的能力。但相對軟殼來說,透氣性較差,伸展性較弱,穿在身上往往有些束縛感。硬殼的著重點在防護,適用性強,尤其適宜在無法預測天氣狀況時進行各種戶外運動。
軟殼(Softshell)軟殼的外層通常也有擋水涂層(DWR),但達不到防水級別,最多也就是擋水潑灑(Water Resistant)。軟殼的著重點在透濕,將從內(nèi)層衣物散發(fā)出來的汗水迅速揮發(fā)出體外,保持皮膚干爽、舒適。軟殼的伸展性較強,不會約束動作,適合在晴朗的天氣下進行高山速降、雪鞋健行和登山攀巖等劇烈活動。和硬殼相比,軟殼穿在身上一般更加舒適,也更保暖,當做冬季日常外套也無不可。
硬殼 vs. 軟殼
防雨夾克(Rain Jacket)硬殼和軟殼針對的都是冬季或高原的寒冷天氣,對于春夏秋三季徒步來說,一件好的防雨夾克已經(jīng)足夠了。實際上,防雨夾克可以被看做是缺少保溫層的硬殼,反之亦然,所以防雨夾克往往也被歸類在硬殼里。
防雨夾克
下半身前面介紹的衣物都是上半身,其實三層穿衣法也一樣適用于下半身,只是夏天上身可以只穿一件貼身的基礎層,下身怎么也得穿兩件——即便在野外,也總不能只穿一條內(nèi)褲出行吧。
但下半身跟上半身還是有不少區(qū)別的。首先,雙腿沒有內(nèi)臟需要保護,不像上半身那樣對氣溫那么敏感;其次,下半身替換衣物本身就沒有上半身方便,何況還有鞋擋在中間,所以在步道上,雙腿上的衣物比較固定;最后,徒步中雙腿的運動尤為劇烈,釋放出的熱量需要相對較薄的層散發(fā)。
寒冷的天氣中徒步,一般來說,人造纖維的內(nèi)褲+美麗奴羊毛之類的保溫秋褲+防水的徒步褲往往就足夠了,可以考慮備一條羽絨褲營地休息時穿。
冬季服裝
對于三季徒步而言,搭配方案則更多樣一些。夏天,我自己的搭配以人造纖維內(nèi)褲+跑步短褲為主,女生則建議圍一條運動短裙。有防曬的需要話,要么涂防曬霜,要么穿一條速干的緊身運動褲。
穿緊身褲徒步
但緊身褲防不了蚊蟲,如果要進入蚊蟲猖獗的地段,最好還是改穿徒步長褲。
速干徒步褲
總結(jié)如果預估線路上會有蚊蟲,應提前對外衣、鞋襪、帽子、帳篷和背包等進行防蟲處理,必要的話,還要準備防蚊面罩和手套之類。
下面看看幾種不同季節(jié)最常見的分層搭配樣例。
夏季分層樣例
春秋分層樣例
冬季分層樣例
找到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搭配是要花一定時間的,上面這幾個樣例也并不是什么一成不變的規(guī)則,但也許可以幫你起步,驢友應根據(jù)自身的條件、線路的天氣、出行的季節(jié)進行合理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