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 華應龍
新課程實驗以來,不少教師都感到“這課我上不好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案例研究乃“速效救課之丸”。
一、案例研究的意義
案例研究是與教學行為研究融為一體的研究活動。案例研究要求教師從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fā),以解決自己的教學難題為歸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研究自己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通過對自身工作的反思或主動的
設計和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案例研究是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融為一體的研究活動。在案例研究過程中,教師觀念不斷更新,眼界不斷擴大,在工作中主動反思,深入全面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不斷增強,激發(fā)并維持著教師從教的樂趣和熱情,喚起教師身為
專業(yè)工作者內(nèi)在的尊嚴和幸福感。案例研究是同伴互助和專業(yè)引領相結合的研究活動。案例研究珍視教師個人的主動反思和獨立探索,但同時強調(diào)志同道合的教師之間、教師和理論工作者之間自由結成研究伙伴,或者形成松散的“教育研究志愿者組織”,圍繞某個實際教育問題或課堂教學實例,開展合作研究。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教師并不是孤獨的實踐者和探究者,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yè)引領”中,尋找到了
專業(yè)發(fā)展的幫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論和經(jīng)驗。案例研究是開放的研究活動。案例研究強調(diào)以解決教師教學問題為歸宿,但并不排斥同事、同行的研究成果和實踐
智慧,相反它對任何教育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保持開放,并努力從中索取課堂教學改革的詩情和靈感。案例研究是易行、有效、多層次、靈活的研究活動。案例研究不受時間限制,研究周期可長可短,課堂教學是研究,課后反思也是研究;不受人員限制,人少可以研究,人多也可以研究;不受能力限制,能力強的可以研究,能力弱的也可以做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研究也構成了三個不同的研究層次;不受經(jīng)費限制,多花錢可以研究,少花錢或不花錢也可以研究。
二、案例研究的內(nèi)容
立足課堂和教師實際,廣泛開展以一線教師為主體的、專業(yè)引領下的新課程教學案例研究;倡導“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新途徑;研究案例積累與教師成長、學生學習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探索以專業(yè)教研人員或教研骨干為主干的新型教研組織結構形式;篩選具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案例,并進行實證分析,進一步構建賦有創(chuàng)意的課堂教學策略,促進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開花結果,促進廣大教師的
專業(yè)成長,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三、案例研究的程序
案例生成。參加研究的教師共同選定一個或幾個內(nèi)容進行集體備課、集體設計,并組織觀摩、研討,對照新課程理念集體
設計改進方案,然后再一次實施教學過程,并寫成教學反思和體會。案例研討。將生成的教學案例結集匯編,組織廣泛的研討活動,形式包括現(xiàn)場觀摩研討、專家集中評點、個人解說反思、集體品評賞析等。
案例積累。組織參與研究的教師認真學習、研究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對教學案例進行個性化地評價、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動地將其中的精華運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以期廣大教師能夠?qū)咐芯康姆椒?、理念等自覺地應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四、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案例研究采取整體規(guī)劃、專題研究、重點突破、典型引路、點面結合、滾動發(fā)展的策略。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堂實錄,堅持課堂教學和分析點評相結合,訪談問卷調(diào)查與統(tǒng)計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
五、案例研究的預期目標
1.倡導“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開創(chuàng)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新途徑,改進教師的教學和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2.研究案例積累與教師成長、學生學習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從個別到一般,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來揭示教學規(guī)律和教育思想,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教研組織結構形式。
3.通過廣泛參與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動新課程理念進一步貫徹落實,促進廣大教師的
專業(yè)成長,培養(yǎng)一批教學、教研骨干。六、案例研究的注意事項
1.理論探討不要太偏。時下,“課堂生活化”、“思維個性化”、“教學人文化”、“問題情境化”、“參與自主化”、“互動有序化”、“過程活動化”等過極過偏的理念在新課程實驗教師的口頭和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甚高。固然新課程教學強調(diào)內(nèi)容要聯(lián)系生活、思維要尊重個性、教學要突出人文、問題要創(chuàng)設情境、參與要鼓勵自主、互動要做到有序、過程要組織活動等,但并非面面皆“化”、一“化”則就。
2、研究范圍不要太大。首先是理論探討的范圍不要太大,如“讓學生當好主角”、“實踐新課標,用活新教材”等選題范圍太大,不便研究;其次是行動反思的范圍不要太大,一節(jié)課的教學不要從頭至尾的反思、多個片段的反思、多個方面的反思,以免面面居到、面面膚淺、無所收獲。
3、對比反思不要太弱。橫向?qū)Ρ?、縱向?qū)Ρ?、成敗對比都是案例研究的重要方法。我們不要總是停留在成功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上,要多開展案例間的對比分析與研究,在對比分析和研究的過程中體驗新理念、感受新實踐、獲得新收獲。
4、行動指導不要太虛。案例研究是以行動研究行動、以行動反思行動、以行動指導行動的實效和實用型研究活動。要切實通過案例研究,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促進校本教研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學
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5、研究方式不要太單。案例研究可以采用先教再研與再教再研結合、教材研究與教學創(chuàng)新結合、個性研究與共性研究結合、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結合、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結合等多樣的研究方式,實行各種研究方式間的互補,促進案例研究的深入、有效開展。
提交人: 潘桂華 提交時間: 2008-03-05 16: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