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麻麻常說,是不是吃干凈就真會撐死???因為我每次吃飯都要剩一口,已經被家人罵了好多回了,怎么辦?”
有位網友留言說,無論是在外面吃還是在家里吃,吃米飯的時候,每次都會剩下一口,也不是為了減肥或是什么餐桌禮儀。
她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么,但是這樣做了她就覺得舒服了。
即使還沒吃飽,但就是不想吃了。
為什么有人吃飯總會剩一口?
我認識的一對情侶朋友,男生每天會給女孩打早安電話,但是聽到女生還躺在床上沒起床時,就有些不大高興了。
于是,浪漫的早安電話成了女孩的起床鬧鐘。
女生說,其實她平時也不會怎么遲到,雖然有些小拖延,但是基本都能夠踩著點到公司,而很重要的工作或事情,她也從來沒有遲到。
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男友的早安電話,反而讓她變得比以前更拖延了。
終于,他們交往了一段時間后,出現了爭吵。
有次,我們幾個朋友聚餐,席間有友人夸這位男生定時吃飯的好習慣。
男生開玩笑說,這個習慣對于他來說,有著創(chuàng)傷性事件。
小時候,家里管教嚴格,規(guī)定一日三餐,定時定量——沒吃就會叫你吃,不吃就會趕著你吃,逃跑就會打著你吃。
男生說,都吃習慣了,不吃不行。
當他說出都吃習慣了的時候,我忽然聯想到:這很有可能就是他和女友爭吵的緣由了。
因為他很愛他的女友,所以潛意識中,把當年父母用在他身上的模式,放到了女友身上。
而他父母當年愛他的做法之一,就是逼著他到點要吃飯。
吃飯這個問題很重要,有過被逼飯經驗的朋友都會有這種感受:
被逼著吃飯,已經不是你個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甚至事關父母愛不愛你的高度。
有位網友說:
飯對父母為什么這么重要?老逼我吃。
我不怎么喜歡吃飯,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總是在我耳邊念叨——老是飯吃了沒,老是一句人是鐵,飯是鋼。
有時候吃飽了,真的不想吃飯,可他們就是不信,擔心我不吃飯會生病。我都快瘋了,不吃飯又不會死,真是的。我不餓,也非讓我吃。我好無奈啊。
還有位朋友分享說,小時候,被逼著吃飯,一定要吃,不然就被硬塞到嘴里,哪怕是生病了吃不下也要吃。
后來,她有了厭食傾向,她說記憶中一到飯點就難受,一口飯能吃半天。
如何理解這種難受——這位朋友用了‘硬塞’這個詞。
強行的突破,就是邊界的被侵犯的感覺。
所以,即使是吃飯這種本能的生理需求,因為帶了意志的強加,食物就變得像是被污染了一樣。
所以她一到飯點就難受,一口飯吃上半天,就是對‘硬塞’的抗拒所做的心理掙扎。
而這種愛的意志的強加,意味著:只有你接受了,才能證明我的愛,在你身上得到了體現。
然而,邊界被突破的孩子,并不能,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維護自己的邊界,甚至都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所以他們發(fā)展出了各種各樣的防御方式,來表達內在的情緒——比如,有的人出現了厭食傾向。
還有些朋友,他們可能被逼飯的程度不算太厲害,也可以是他們的內心彈性更大些,所以他們的潛意識發(fā)現了一個好方法:
吃飯的時候,專門要留下一小口。
留下一小口,看起來有點浪費食物的表現,浪費并不是目的,而是終歸有一口是自己能說了算的空間。
所以文章開頭的那位網友會說,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但是留下一小口不吃的飯,自己就舒服了。
我想,這種內心的舒服感,真的可能不亞于奪回領土主權的快樂。
想起有次在小區(qū)里散步,看到一位奶奶追著她家孩子喂飯的情景。
“弄得到處都是,快吃!”
孩子不愿意。
“快點,過來!”
孩子看起來應該差不多一歲左右,可能還不會語言表達,但是他總是想去拿奶奶手里的勺子。
“你不會用的,我喂你吃??斐?!”奶奶就是不給他。
小孩拿不到勺子,就跑到小桌子的另外一端,以示對抗,奶奶就在后邊追著喂飯,繼續(xù)重復著開頭我看到的這一幕。
回頭想想,真是無比同情這個孩子,有那么一刻,真想大聲的喊出來,為這個孩子喊出來:
請還給我自己吃飯的權利?。?!
或許,年幼的孩子還不會用勺子,又或者,拿不穩(wěn),把米飯掉在桌面……于是,孩子干脆下手了,手抓飯,滿手、滿身、滿地都是飯。
受不受得了?受不了。
但是,當孩子自己把食物放在嘴里的時候,你去看孩子的眼睛,是充滿著成就感的光芒。
也許,很多父母這時候會跳出來說:不衛(wèi)生怎么辦?弄臟了衣服怎么辦?孩子吃不飽怎么辦?
吃飯是人的本能,身體是孩子自己的。
如果我們不能尊重和信任,那本質上就是沒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你也更難相信孩子未來成長所需要的意志力。
越是不信任,越是想控制,越是削弱了成長的力量,孩子就越是沒法做好一件事。
孩子的人生該由他自己去經歷,孩子的成長就是自己去體驗生活的過程。
正如你愛你的另一半,你可以提醒他該怎么樣,我們可以做一些必要的提醒,但是怎么做、做不做,終歸是他自己的事情。
作為父母或伴侶,我們能做的就是:
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他必要的支持;在他做出選擇的時候,給他提醒;在他選擇出錯之后,給他支持、安慰和擁抱。
而不是去證明自己愛的意志,有多么的正確和了不起。
更不要因為我們所謂的愛的意志,割斷了孩子與世界的擁抱。
尼采說:真正“活過”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選擇如何經歷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個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經歷。
愛一個人,
當如他所是,
而非我所想。
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愛的意志里面。
讓你的愛陪著他更好的去擁抱這個世界,擁抱他的人生,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從還給孩子吃飯的權利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