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晏子的干擾扼殺了孔子在齊國的政治生活,但隨著歲月的累積,孔子也開始充分地體味到了晏子那種熱衷于政治仕途,具有強烈的忠君愛國、濟世救民的政治情懷和遠大抱負,也同感于晏子那種關(guān)心百姓民眾疾苦,反對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嚴刑酷法的社會主張。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也因此越來越欣賞到晏子偉大的一面,對以前自己給晏子所下的那些狹窄、刻薄的結(jié)論作出了反思,說晏子“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稱贊晏子:“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彼麑ψ约旱茏觽冋f:“你們記住了,晏子是可以遵守做人原則和堅守做人的操守一心一意而侍奉百位君主的圣人啊!”
齊景公有一個弄臣,名叫梁丘據(jù),很會討齊景公的歡心。齊景公沾沾自喜地對晏子說:“你看,只有梁丘據(jù)與我最和諧、最協(xié)調(diào)!”晏子聽了,大不以為然,說:“主公和梁丘據(jù)根本就是相同,哪里說得和諧協(xié)調(diào)?”齊景公用詫異的眼睛看著晏子,說:“相同與和諧協(xié)調(diào)有區(qū)別嗎?”晏子說:“當然有了?!汀腿缤龈?,用水、火及各種佐料來烹調(diào)魚和肉,燒煮過程中,加以調(diào)和,使味道適中,淡則加調(diào)料,濃則加水。這樣調(diào)好后,羹湯味道濃淡適中,飲用的人內(nèi)心平靜。君主和臣下的關(guān)系也是這樣,對于任何一項方案,君主有認可和不認可的地方,對于君主認可的部分,臣下能夠直言不諱地指出其中不足而使這個方案更加完備;對于君主不認可的部分,下屬也能夠直言不諱地指出其中可行之處。這樣,君主在做決策時就可以盡量少犯錯誤。這樣的君主和臣下才是真正的和諧協(xié)調(diào)。而事實上,主公所說的梁丘據(jù)卻不是這個樣子。主公認為這件事可以做,梁丘據(jù)就也說可以做;主公說這件事不可以做,他趕快也改口說不可以做。就如同用清水去調(diào)劑清水,誰愿喝它?所以,主公和梁丘據(jù)其實是‘同’而不‘和’?!?/p>
晏子的這番見解傳到孔子耳中,孔子拍案叫絕,連連稱妙,將之總結(jié)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奔淳又v求和協(xié)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齊景公曾向晏嬰請教:“為政何患?”即執(zhí)政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什么。晏嬰的回答是: “患善惡不分”。從用人的角度提醒齊景公,一定要分清賢能和不肖,辨識忠臣與奸佞。
之前,有些君主以為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就可以治好邦國。而實際上,就算君主的品行再完美,如果國家沒有好的用人制度,包圍在身邊全是些奸邪之徒,則君主就會與外界隔絕,下言不能上達,上情不能下傳,社會就會出現(xiàn)動蕩、國家就可能傾覆。正因為這樣,晏嬰才淳淳教誨齊景公務必用好身邊的人,要他“審擇左右,左右善,則善惡分?!笨鬃訉﹃虌氲囊娊馀宸梦弩w投地,由衷地贊道:“此言也信矣!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痹诳鬃涌磥恚安荒軆闪?,如果朝堂里都所引進的都是正人君子,則邪惡之徒就沒有容身之處了;反之,如果整個朝堂里藏污納垢,則正人君子也沒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孔子也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指明只要執(zhí)政者其身自正,則底下的人也會跟著自正其身。
晉國準備攻打齊國,心中卻又沒底,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以探虛實。
在齊國國宴上,范昭借著酒勁,將齊景公酒杯里的酒喝了,要把杯還給齊景公。拿齊國國君的酒杯喝酒,乃是一個大不敬的行為,范昭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想看看齊國方面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從而得出齊國對待晉國的態(tài)度,再判斷出齊國到底是軟弱可欺還是強硬難對付。
晏嬰當場就識破了他的用心,厲聲對齊景公身后的待臣說:“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改換一個?!?/p>
晏子這一聲斷喝,范昭酒醒了一大半,霎時意識到了齊國不可輕視。晉國也因此擱淺了攻打齊國的計劃。
孔子得知此事,佩服得五體投地,大贊道:“善哉!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
司馬遷說:“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wèi)蘧伯玉,于齊晏平仲?!?/p>
一語得之。(以上為覃仕勇長篇通俗歷史書《謀士縱橫》節(jié)選,欲知上下文內(nèi)容,請到專欄閱讀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