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又稱耳石癥,是最常見的前庭性疾病,人群中有 10% 一生總有一次發(fā)作,而發(fā)作患者中,有接近 50% 患者會有復發(fā)。筆者總結了最常見的幾種 BPPV 診斷標準及手法復位,希望對大家的臨床工作有所幫助。
BPPV 主要由于耳石掉落進入半規(guī)管,隨著頭部運動,耳石在重力作用下在半規(guī)管內移動,導致內淋巴不均勻流動,誘發(fā)受累半規(guī)管的前庭活動,繼而出現位置性眩暈及眼震,即半規(guī)管內結石癥。
另一少見病因為耳石黏附或嵌入某一半規(guī)管的壺腹嵴頂,進而引起位置性眩暈,這種 BPPV 稱為壺腹嵴頂結石癥。
后半規(guī)管BPPV
1. 后半規(guī)管管內結石癥(Canalolithiasis of the posterior canal pc-BPPV)
為最常見的耳石癥類型,常見于 80%-90% 患者。單側pc-BPPV 并不少見,右側半規(guī)管較左側更易受累,但外傷性單側受累較自發(fā)性多見。
診斷標準
A. 反復發(fā)作的位置性眩暈或頭暈,可由平躺動作或仰臥位水平翻身誘發(fā);
B. 持續(xù)時間<1 min;
C. Epley 手法復位或 Semont 手法復位間隔數秒內可引出眼震,持續(xù)時間<1 min,多為快相朝向下方耳朵的旋轉性眼震合并快相朝向前額的垂直眼震;
D. 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注意:
部分患者自手法復位至眼震出現可間隔至 40s;
下位眼旋轉性眼震較為突出,而上位眼則垂直性眼震明顯。若無注視抑制,則一般以旋轉性眼震為主,若患者向上注視,則以垂直性眼震為主,若向下注視,則以旋轉性為主;
眼震持續(xù)時間較少超過 40s 即自發(fā)減弱;
位置性眼震快速出現,緩慢消失;
原始位置性眼震消失后會出現輕度的相反方向眼震;
患者回歸仰臥位時,可出現短暫而輕度的相反方向眼震,位置性眩暈及眼震在反復誘發(fā)實驗后難以引出。
2. 后半規(guī)管壺腹嵴頂結石癥(Cupulolithiasis of the posterior canal pc-BPPV-cu)
診斷標準
A. 反復發(fā)作的位置性眩暈或頭暈,可由平躺動作或仰臥位水平翻身誘發(fā);
B. 半 Dix-Hallpike 手法復位可立即或數秒內引出眼震,持續(xù)時間>1 min,眼震多為旋轉眼震,快相向下,合并向上的垂直眼震;
C. 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注意:
當患者將頭位轉向減輕眩暈及眼震的方向時,位置性眩暈的持續(xù)時間<1 min,如若頭位保持與誘發(fā)位置時,則眩暈持續(xù)超過 1 min。由于水平半規(guī)管位置,患者頭部處于垂直位置時,眩暈或頭暈癥狀較輕;
3. 后半規(guī)管 BPPV 檢查方法:Dix-Hallpike 試驗
A 受檢者端坐于檢查床上;B 將受檢者頭部向右側轉 45°;C 檢查者位于患者側方,雙手持頭,迅速移動受檢者至仰臥側懸頭位,頭應保持與矢狀面成 45°。觀察受檢者眼球活動 30s 或至眼震停止后,頭部和上身恢復至端坐位,然后,進行向對側的側懸頭位檢查(見下圖)[2]。
注:左圖為檢查手法,右圖為后半規(guī)管位置及耳石在后半規(guī)管內的部位
4. 后半規(guī)管 BPPV 手法復位:Epley 手法復位和 Semont 手法復位
(1)Epley 手法復位是后半規(guī)管 BPPV 的主要復位手法,主要為逐步將受檢者頭部向健側旋轉 90°。
總共分為 5 步,前兩步同 Dix-Hallpike 試驗,將受檢者頭部轉向患側 90°,快速躺下,墊肩,伸頸,頭放置于床上面,患耳向下,保持 30 秒以上或直至眼震消失。
第三步,將頭逐步轉正,繼續(xù)向對側轉 45°,保持頭位 30 秒以上;第四步,頭與軀干同時轉向健側 90°,維持此位置 30 秒以上;第五步,頭轉向正前方,讓患者慢慢坐起,呈頭直位。至此,Epley 手法復位已經全部完成(見下圖)[2]。
(2)Semont 手法復位是 Epley 手法復位的替代手法,特別是對于背痛患者。在此過程中,患者從患側至健側快速轉換,所以手法需快,因此對于老年患者及肥胖患者操作難度系數較大。
Semont 手法復位:受檢者呈端坐位,頭轉向健側 45°;快速向患側躺下,保持頭位 30 秒以上;隨后快速向對側翻轉 180°后躺下,保持頭向下轉 45°,維持 1 分鐘后坐起(見下圖)[2]。
水平半規(guī)管BPPV
1. 水平半規(guī)管管內結石癥(Canalolithiasis of the horizontal canal hc-BPPV)
hc-BPPV 患者仰臥轉頭法過程中,向患耳方向轉頭時眼震更劇烈。在眼震檢查過程中,需確保頭部向兩側旋轉的角度及速度一致,以比較兩側眼震強度。
保持患者面部朝下的頭位時,可出現朝向患耳的短暫眼震,坐位平躺可誘發(fā)朝向健耳的眼震。除位置性眼震外,部分患者垂直頭位時,患側眼出現典型的非自發(fā)性眼震。
診斷標準
A. 反復發(fā)作的位置性眩暈或頭暈,可由平躺動作或仰臥位水平翻身誘發(fā);
B. 持續(xù)時間<1 min;
C. 仰臥轉頭法可立即或數秒內引出眼震,持續(xù)時間<1 min,眼震多為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下位耳稱為向地性眼震,朝向上位耳稱為背地性眼震。
D. 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注意:
自診斷試驗至眼震出現的間隔時間依頭位改變的快慢不同而不同,快速頭位改變患者間隔時間短,眼震也更劇烈,熟練的手法復位一般間隔 1~2s。眼震強度依賴于頭位旋轉角度,仰臥轉頭角度越大,則眼震越劇烈;
手法復位過程中,向地性眼震與背地性眼震可互相轉化,相反,如果在反復手法復位后仍為持續(xù)性背地性眼震,則提示患者可能為壺腹嵴頂結石癥;
眼震持續(xù)時間可能超過 1 min,但不會>2 min。
2. 水平半規(guī)管壺腹嵴頂結石癥(Cupulolithiasis of the horizontal canal hc-BPPV-cu)
診斷標準
A. 反復發(fā)作的位置性眩暈或頭暈,可由平躺動作或仰臥位水平翻身誘發(fā);
B. 仰臥轉頭法可立即或數秒內引出眼震,持續(xù)時間>1 min,眼震多為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下位耳稱為向地性眼震,朝向上位耳稱為背地性眼震。
C. 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注意:
當患者將頭位轉向減輕眩暈及眼震的方向時,位置性眩暈的持續(xù)時間<1 min,如若頭位保持與誘發(fā)位置時,則眩暈持續(xù)超過 1 min。由于水平半規(guī)管位置,患者頭部處于垂直位置時,眩暈或頭暈癥狀較輕;
位置性眼震主要為水平眼震,合并小的旋轉性眼震,眼震方向為:快相朝向上位耳;
通常位置性眼震于 30s 左右減弱,但常持續(xù)數分鐘后消失。
3. 水平半規(guī)管 BPPV 檢查方法:仰臥轉頭法
讓受檢者仰臥,將受檢者頭部向一側快速旋轉 90°,當頭轉向一側時出現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向地性眼震)或朝向天花板(背地性眼震)。
4. 水平半規(guī)管 BPPV 的復位手法:Barbecue 翻滾法及 Gufoni 手法復位
(1)Barbecue 翻滾法用于向地性眼震患者:受檢者由坐位變成平臥位,頭向右側轉 90°(A 圖);隨后向健側翻轉 270°(B~D 圖),繼而坐起(E 圖)。每做一次記一循環(huán),在每一個步驟的維持時間為等眩暈消失后再維持 1 分鐘左右(見下圖)[2]。
(2)Gufoni 手法復位用于向地性眼震患者的操作手法為:囑受檢者健側側臥 1~2 分鐘,隨后頭向下旋轉 45°,然后扶受檢者坐起,保持頭向健側旋轉 45°。每步操作保持約 2 分鐘(見下圖)[2]。
其他類型的BPPV
1. 可自發(fā)緩解的可能的 BPPV(Probabl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spontaneously resolved)
可自發(fā)緩解的可能的 BPPV 最重要的特點是,眩暈癥狀可自發(fā)消失,出現無癥狀期,因此較難檢出受累半規(guī)管。診斷主要依賴典型的眩暈癥狀,持續(xù)較短時間,較為明顯的頭位改變即可誘發(fā),以及自發(fā)緩解的眩暈癥狀。
該病需與前庭性偏頭痛鑒別,后者也表現為位置性眩暈,但其發(fā)病年齡較輕,眩暈癥狀發(fā)作頻繁,持續(xù)時間較短,同時合并偏頭痛癥狀。
診斷標準:
A. 反復發(fā)作的位置性眩暈或頭暈,可由平躺動作或仰臥位水平翻身誘發(fā);
B. 持續(xù)時間<1 min;
C. 任何手法復位均不能引出明顯的眼震即眩暈;
D. 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上述幾型 BPPV 較為常見,以下為非常少見的幾型,且較難與中樞性眩暈鑒別。
2. 前半規(guī)管管內結石癥(Canalolithiasis of the anterior canal ac-BPPV)
與 pc-BPPV 及 hc-BPPV 相比,ac-BPPV 發(fā)病率極低,這與前半規(guī)管位置有關,在一臥一坐動作間,耳石極易自半規(guī)管內掉出。因此在手法復位過程中,耳石容易再次掉入后半規(guī)管或水平半規(guī)管內,由 ac-BPPV 轉為 pc-BPPV 或 hc-BPPV。
診斷標準:
A. 反復發(fā)作的位置性眩暈或頭暈,可由平躺動作或仰臥位水平翻身誘發(fā);
B. 持續(xù)時間<1 min;
C. Dix-Hallpike 手法復位或患者處于仰臥位,同時頭位垂直時,即刻或間隔數秒內可引出眼震,持續(xù)時間<1 min,多為向地性垂直眼震。
D. 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注意:
(1)手法復位后眼震快速消失,可考慮確診的 ac-BPPV,若無消失則考慮可能的 ac-BPPV,但需除外中樞性疾??;
(2)部分患者自手法復位至眼震出現的間隔時間可至 30s;
(3)眼震多為旋轉性眼震,快相朝向患耳;
3. 多半規(guī)管受累結石癥(Lithiasis of multiple canals mc-BPPV)
mc-BPPV 是比較常見的,約占 BPPV 患者的 20%,以頭部外傷患者更為常見。
診斷標準:
A. 反復發(fā)作的位置性眩暈或頭暈,可由平躺動作或仰臥位水平翻身誘發(fā);
B. 持續(xù)時間<1 min;
C. Dix-Hallpike 手法復位或仰臥轉頭試驗可誘發(fā)多種半規(guī)管受累時出現的眼震;
D. 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注意:
(1)這一診斷標準不適用于累及多個半規(guī)管壺腹嵴頂結石癥;
(2)最常見的組合為后半規(guī)管與水平半規(guī)管的聯(lián)合受累,這種類型常會在 Dix-Hallpike 手法復位后出現旋轉眼震及水平眼震,有時也會出現 Dix-Hallpike 手法復位后的旋轉-垂直眼震及仰臥轉頭試驗后的水平眼震。其他組合更為少見。
4. 可能的 BPPV(Possibl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可能的 BPPV 包括:患者表現為位置性眩暈,但不伴有位置性眼震,或者伴有位置性眼震,但手法復位后眼震無停止;或者患者疑似多個半規(guī)管受累但不能明確者;或者患者同時合并外周及中樞性眼震。
診斷標準:
A. 位置性眩暈且缺乏上述核心癥狀;
B. 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上下滑動屏幕可閱讀詳細內容)
幾種 BPPV的共同點
1. 短暫的位置性眩暈后,會有較為持續(xù)的輕度頭暈及不穩(wěn)感,即使及時的手法復位成功后這種頭暈及不穩(wěn)感仍然存在;
2. BPPV 患者以位置性眩暈為典型表現,但部分患者可表現為位置性頭暈,并無眩暈感;
3. 發(fā)作過程中會出現外部眩暈感,即自覺周圍事物轉動,不穩(wěn)感及自主神經癥狀,如惡心、出汗及心動過速;
4. 位置性眩暈或頭暈需與體位性癥狀鑒別,后者僅出現于臥位或坐位起立時,其他位置性改變時不出現;
5. 癥狀不止出現于臥位,其他改變頭位時也會出現,如前后點頭或左右搖頭時;
6. 患者會將位置性眩暈與后續(xù)的持續(xù)性頭暈混為一談,因此患者描述的持續(xù)時間較長,通常為數分鐘或數小時;
7. 若位置性眼震在手法復位后迅速消失,更進一步證明該診斷。
8. 關于壺腹嵴頂結石與管內結石癥在手法復位上有區(qū)別,前者不能手法復位,會加重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