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ture
另外,2019年6月12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wèi)生學院胡丙長團隊(第一作者為鄭琰,復旦大學為第一單位)在頂級醫(yī)學期刊BMJ在線發(fā)表題為“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red meat consumption with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women and men: two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共有53553名女性和27916名男性參與,該研究發(fā)現紅肉消費量增加,特別是加工肉類,與總體死亡率增加有關。鑒于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在不斷西化、人均紅肉攝入量持續(xù)增加的現狀,該研究結果為優(yōu)化我國國人的飲食結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點擊閱讀);
2019年5月10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梁曉峰、丁鋼強及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wèi)生學院胡丙長共同通訊在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IF=19)上在線發(fā)表了“The dietary transi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diometabolic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1982–2012: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fā)現高鈉攝入量(17·3%)、低水果攝入量(11·5%)和低海洋omega-3脂肪酸(9·7%)與2010至12年度估計的心臟代謝死亡人數最多(點擊閱讀)。
乳制品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消費。它們是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的重要來源,但是乳制品的某些成分(例如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先前的觀察性研究已經檢查了乳制品與多種健康結果的關聯(lián)??偟膩碚f,總乳制品與高血壓風險,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大腸癌和乳腺癌之間的關聯(lián)為零或輕微的負相關。但是,較高的乳制品攝入量也與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的高風險相關。
乳制品攝入量和死亡率的前瞻性觀察研究結果也不一致:在某些研究中發(fā)現正相關,而在其他研究中則顯示出負相關或不關聯(lián)。在總結這些發(fā)現的兩個薈萃分析中,總體乳制品攝入量與死亡風險沒有顯著相關性,但研究之間的異質性很高。研究間異質性的原因包括:某些研究中樣本量有限,乳制品類型不同,人群總體飲食模式不同以及對混雜變量的控制不一致。
因此,該研究是在三個大型隊列中研究了總的乳制品消費量和乳制品亞型與總死亡率和特定死亡率的關系,這三個大型隊列包括護士健康研究(NHS),護士健康研究II(NHSII)和衛(wèi)生專業(yè)跟進研究(HPFS)。研究的總樣本量為217755人(基線水平時無心血管疾病或癌癥),在29-32年的隨訪期間,記錄了51438例死亡(包括12143例心血管死亡和15120例癌癥死亡)。
部分實驗結果
該研究發(fā)現,與最低檔乳制品總消費量(平均0.8份/天)相比,第二檔乳制品消費(平均1.5份/天)的總死亡率的多變量匯總危險比為0.98,第三檔乳制品消費(平均每天2.0份/天)危險比為1.00,第四檔乳制品消費(平均每天2.8份/天)危險比為為1.02,最高檔(平均4.2份/天)危險比為1.07。
最高檔(平均4.2份/天)與最低檔乳制品總消費量相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險比為1.02,癌癥死亡率的危險比為1.05。對于乳制品的亞型,全脂奶攝入與更高的總死亡率風險(每額外增加0.5份全脂奶攝入的危險比1.1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額外增加0.5份全脂奶攝入的危險比1.09)和癌癥死亡率(每額外增加0.5份全脂奶攝入的危險比1.11)。在食品替代分析中,食用堅果,豆類或全谷類食品代替乳制品的死亡率較低,而食用紅色和加工肉代替乳制品的死亡率較高。
總的來說,每天食用兩份乳制品與最低的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但攝入量較高則與死亡率(尤其是癌癥死亡率)略高有關。 替代分析表明,用堅果或豆類和全谷物代替乳制品可以降低死亡風險,但用紅色和加工肉替代全部乳制品則可以增加死亡風險。
參考消息:
https://www.bmj.com/content/367/bmj.l620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