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歷來這句話被明粉封為圭臬,是對大明皇帝最高的褒獎。
這話是誰首先說的呢?
說這話的人明粉恨之入骨,提起他來恨不得抽他倆嘴巴子,這人就是講清史的閻崇年。
閻崇年說這話是為了奚落不戰(zhàn)而逃的咸豐皇帝,看看人家崇禎寧死不逃,再看看你奕詝,逃跑前為了自己的性福,先把女人們都送去了避暑山莊。
天子守國門有意義嗎?有,但是沒有那么大。
當(dāng)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守國門的是建文帝,顯然他沒守住,城破之日建文帝不知所蹤,不存在守國門這回事。
奪位成功的永樂帝,在南京呆著不舒服,他的治所一直在北京,在那里他經(jīng)營了很多年。
南京一直是他老爹朱元璋和他侄子朱允炆的天下,這里的人對他是不是有二心,會不會害他,朱棣心里沒底。
為了自己的安全,他啟用了被朱元璋廢除的錦衣衛(wèi)。
另一方面,從永樂四年開始,朱棣開始動手改造北京城,使其更具京城的樣子。
永樂帝數(shù)次北征蒙古,都把北京當(dāng)成行在,大約在北京呆著比在南京舒服很多,所以朱棣在永樂19年宣布遷都北京。
因為朱棣北征,太子朱高熾長期在南京留守監(jiān)國,對南京很習(xí)慣很喜歡,朱棣死后他屢次想把都城再遷回南京。
但是他剛想遷都南京開始連續(xù)地震,朱高熾在皇帝,這個很有前途的崗位上干了一年多,就掛了,遷都這事兒也就不了了之了。
習(xí)慣對一個人影響很深。
朱棣遷都,習(xí)慣北方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朱棣通過靖難奪權(quán),他不希望別的藩王效法自己,所以他駐守邊境,逐漸削奪邊疆那些手握兵權(quán)的藩王的勢力。
這算是真正的守國門了,既抗外敵,也抗內(nèi)鬼。
到了崇禎皇帝的天子守國門時,李闖兵峰直指城下,一開始崇禎還有很多選擇。
可以遷都去南京,那里有整套的行政班子。
也可以送太子去南京,一旦北方有變太子立即繼承皇帝位,讓各路軍馬前去勤王,大明王朝也算群龍有首,基本盤不會丟。
崇禎和大臣們商量來商量去那一個主意他也不想采用,他自己去南京,把太子留在北京,怕自己像宋徽宗那樣,京城守住了,太子繼承皇位,自己被架空。
自己留守北京城,太子去南京,太子被擁立咋辦,自己不就變成唐明皇了。
崇禎不想放權(quán),他既好面子,又不想背鍋,一旦棄守京城,以東林諸賢的品性肯定會有人問責(zé),這責(zé)任誰擔(dān),崇禎的原則是誰擔(dān)都行,反正別是我。
只想撈好處,責(zé)任一點不想擔(dān),即使你是皇帝,總干這事兒隊伍也會散的。
所以,崇禎這個亡國之君最后國門沒守住,只有死社稷這一條路了。
死時眾大臣都離他而去,崇禎想去大臣家混頓豬肉燉粉條都沒人給他開門,大家都在家里磨刀霍霍向豬羊,準(zhǔn)備款待入城的闖王。
崇禎這人緣混的……
當(dāng)年建文帝國破時,還有鐵鉉方孝孺效忠,甘愿為其搭上全族性命,崇禎死時身邊只有一個閹人,想想蠻凄惶的。
文:薛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