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正式建立了大順,3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了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后攻克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后便意味著明朝正式滅亡了。不過明朝滅昂后并不意味著各方勢力的角逐就因此結束了,而是更加的激烈了起來。在得知崇禎皇帝自縊的消息后,多爾袞遂采納明降將洪承疇建議,決意率兵經(jīng)密云(今屬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南下,直趨京師,由進攻明朝,轉而為李自成爭奪天下。
在此背景下,山海關作為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的重要關隘,顯然讓雙方都勢在必得。彼時,吳三桂鎮(zhèn)守著山海關。圍繞著山海關,李自成率軍進攻,而吳三桂則聯(lián)合多爾袞擊敗了李自成。那么,問題來了,山海關大戰(zhàn):李自成到底有多少兵馬,為何敗給了吳三桂?
一
首先,在山海關大戰(zhàn)中,大順軍實際出動的兵力,在不同史料中存在不一樣的說法?!睹魇贰妨髻\列傳稱率兵二十萬;《吳三桂紀略》記“發(fā)兵十萬,號三十萬”;《甲申傳信錄》說十余萬?!读骺苤尽氛f“自成合兵十余萬攻之”。《清實錄》中認為李自成軍有“二十余萬”。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山海關大戰(zhàn)中,李自成的實際兵力,大約只有10多萬人。
雖然大順軍號稱擁有百萬大軍,但是,在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大順軍都需要留下兵力防守,再加上山海關之戰(zhàn)中,吳三桂只有數(shù)萬兵馬,李自成率領10多萬大軍的說法,無疑是相對可信的。與此相對應的是,此戰(zhàn)中的清朝大軍兵力,顧誠《南明史》稱清軍大約七、八萬,再加上吳三桂的數(shù)萬兵馬,所以,雙方在這場戰(zhàn)役中的兵力,都在10多萬人。
二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兵力相差不大,為何李自成一敗涂地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李自成的大順軍,本質上還是流寇,也即不管是和明朝士兵還是清朝八旗士兵比起來,單兵戰(zhàn)斗力都不在一個檔次上。在山海關大戰(zhàn)中,吳三桂一方的守軍除吳三桂部外,還有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鄉(xiāng)勇約三萬人,也即吳三桂的兵力,大約為5萬人。
不過,對于吳三桂的數(shù)萬兵馬,紀律嚴明,有不少還是明朝遼東戰(zhàn)場上的老兵,也即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整體戰(zhàn)斗力要強于李自成大順軍。因此,在兵力占據(jù)優(yōu)勢的背景下,李自成的大順軍無法迅速擊潰吳三桂。當然,對于吳三桂來說,也只能勉強抵擋,并且火速請求多爾袞支援。
三
公元1644年農歷四月,大順軍不顧傷亡,把吳三桂部團團圍住,血戰(zhàn)至中午,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在此背景下,多爾袞急令阿濟格、多鐸各率2萬精騎,對陣直沖大順軍。對于大順軍來說,不僅疲憊不堪,而且沒有預料到清朝大軍會突然襲擊,所以一時間措手不及,陣腳漸亂,傷亡慘重。
進一步來說,就多爾袞率領的清朝大軍,可謂以逸待勞,加上打了對方一個猝不及防,因此迅速擊潰了對手。換而言之,如果大順軍是正面對抗吳三桂+多爾袞的聯(lián)軍,或許不會潰敗的這么快。在李自成潰敗時,劉宗敏中箭傷,大順軍死者數(shù)萬。另一方面,援兵未到,也是李自成敗給吳三桂的重要原因。在山海關之戰(zhàn)中,牛金星在京城未領軍前來支援李自成。
四
最后,在李自成和吳三桂的手下都疲憊不堪的背景下,吳三桂擁有多爾袞的援軍,而李自成的援軍卻沒有出現(xiàn),這顯然是非常致命的。如果牛金星可以在關鍵時刻率軍支援,山海關大戰(zhàn)的走向或許會發(fā)生改變。總的來說,在山海關之戰(zhàn)中,李自成的大順軍對清軍入關助戰(zhàn)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銳遭受重創(chuàng),未能再起。
李自成不僅奪取山海關的計劃失敗,而且也沒能守住京師,一路退回陜西,并在順治二年(1645年)5月,李自成被殺。同年多爾袞占領京師,清朝遷都,并逐漸一統(tǒng)天下。所以,山海關之戰(zhàn)不僅影響到大順勢力的走向,也直接導致清軍成功入主中原。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