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詩的通感美

論詩的通感美

(2006-07-17 21:23:54)
分類: 詩美學論集
    通感作為一種修辭格,是一種多元的美感概括。
  通感之于詩,我國古今均有見用。近年尤甚。這是一種新的詩美學流勢。但因為文藝理論界忽視了對這一藝術(shù)手法的規(guī)律及其美學價值的探討,以致一些運用通感手法寫的詩,常被人斥為“蒙朧”、“晦澀”、“怪奇”,甚至定為“病句”,故有必要對這一詩美現(xiàn)象作以論述。
  
           通感,在生活中
  
    關(guān)于通感現(xiàn)象,應(yīng)該說人們早已注意了。
  北宋詞人宋祁有一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歷來為人稱道。清人李漁卻不以為然。他在《窺詞管見》中說:“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謂之‘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見之也?![’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①針對李氏的觀點,時人方中通曾予以反駁:“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紅耳。詩詞有理外之理,豈同時文之理,講書之理乎?”但,什么是詩的“理外之理?”方中通也未講出個所以然。
  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卷四十九“香”條云:“竹初無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靜,風吹細細香’之句;......雪初無香,李白有‘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之句;......云初無香,盧象有‘云氣香流水’之句。妙在不香說香,使本色之外,筆補造化?!彼J為詩人詠物,不香說香,是所謂“筆補造化”,附有主觀因素。但,這“筆補造化”是何道理?吳景旭也沒有說清楚。
  對于這些感覺的挪移和溝通現(xiàn)象,西方象征派詩人稱之為“感通”,即色嗅味觸覺的“呼應(yīng)”。我國著名學者錢中書先生稱之為“通感”,即在日常經(jīng)驗里,聽覺、視覺、觸覺等的彼此交通。
  這種通感說有否科學依據(jù)呢?古人說“目不能堅,手不能白?!保ā豆珜O龍子·堅白篇》)“目無嘗音之察,耳無照景之神?!保憴C《演連珠》意思是說,人的五官各有所司,各種感覺互不相干。因而按一般規(guī)律,“通感”說似乎不盡科學。其實,經(jīng)驗證明,通感是人們觀察思考問題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且從心理學、生理學以及色彩學上都可以講得通。人的感官系統(tǒng)因其各部產(chǎn)生感覺的機制不同,所以各有分工,各有其職。但人體畢竟又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tǒng),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是經(jīng)常默契旁通,發(fā)生連鎖反映的。比如,鼻塞波及耳鳴,耳鳴導致眼花,眼花造成腳亂;看到美景心歡意暢,聽說葡萄口生酸水,嘴吃辣椒眼睛流淚,等等?!读凶印ぶ倌帷吩疲骸把廴缍?,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本褪菑男睦淼慕嵌壬现v五官的相互感通。美國美學家費歇爾說:“各個感官不是孤立的,它們是一個感官的分支,多少能夠互相代替,一個感官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憶、作為和聲、作為看不見的象征,也就有了共鳴,這樣,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并沒有被排除在外?!保ā睹赖闹饔^印象》)這是從生理學上講通感。一個記者看到法國卓越雕塑家羅丹的杰作《維克多·雨果》時,非常驚訝地說:“這不是雕塑,而是音樂。它使我想起貝多芬的一支交響曲。”雕塑訴諸于視覺和觸覺,音樂訴諸于聽覺,在這里卻彼此打通了。這說明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人們的感覺往往是不自禁的。因此,生活中人們常常運用通感原理,稱紅黃為暖色,綠青為冷色——顏色似乎有了溫度——這是視覺通于觸覺;說“甜言蜜語”,“說話太酸”,“歌聲甜美”——聲音好像有了味道——這是聽覺通于味覺。另外,作為審美對象的客觀事物的屬性又往往不是單一的,它往往以自己的各種屬性同時作用于人的嗅覺器官,又以自己的色彩作用于人的視覺器官。,甚至還會以自己的象征性作用于人的思維聯(lián)想器官。因而,根據(jù)經(jīng)驗,人們有時把某些異覺通感相提并論,說“賞心悅目”,“耳目一新”,說“光亮”,也說“響亮”——把視覺的“光”挪移到聽覺上去;有時甚至于干脆合二為一,說“熱鬧”,“冷靜”——把觸覺的“熱”、“冷”同聽覺的“鬧”、“靜”結(jié)合在一起了,用折合總綜合性總體效應(yīng)去表達某種特殊感覺。
  當然,通感的發(fā)生,要考人的感覺經(jīng)驗的積累。一個從未見過桃樹的人,即使吃到鮮美可口的桃子,他也很難想像得到桃花盛開的勝景。誠如馬克思說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相對,生活經(jīng)驗愈豐富,則愈容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這是不難理解的。由于通感現(xiàn)象是確實存在且有規(guī)律可循的,因此詩人把通感作為一種修辭格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是有生活依據(jù)的。

           通感,在詩歌中
 
  既然通感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性和一定的科學性,因此它被作為一種藝術(shù)手段,無疑是對詩歌美學的一個擴充和豐富。19世紀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根據(jù)人們?nèi)粘I钪械母惺?,在詩集《惡之花》中確立了以“五官通感”為核心的相應(yīng)論。他在題為《感應(yīng)》②的一詩中寫道:
  
    仿佛遠遠傳來一些悠長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統(tǒng)一體,
  象黑夜又象光明一樣茫無邊際,
  芳香、色彩、音響全在互相感應(yīng)。
  有些芳香新鮮得象兒童肌膚一樣,
  柔和得象雙簧管,綠油油象牧場,
  ——另外一些,腐朽、豐富、得意揚揚。
  
    詩中表達的是波德萊爾的美學觀。這里,詩人提出了芳香、色彩和音響互相呼應(yīng)的理論,認為這些感官的東西,由于具有無限的傳播本領(lǐng),因而能表達出心靈和感官的感覺。作者寫芳香象兒童的肌膚一樣噴香,象雙簧管一樣柔和,象牧場一樣翠綠,這是把嗅覺(香)轉(zhuǎn)化為觸覺(肌膚)、聽覺(雙簧管的聲音)和視覺(綠油油)。這樣,詩人就用語言形象把色、香、味、聲等相互感應(yīng)溝通起來了,確立了詩歌通感的美學原理。在詩歌創(chuàng)造中,通感主要是在形象思維過程中,把全然不同的事物化合到一起,觸類旁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通感是進行美感概括的一種特殊手法。艾青說:“給聲音以顏色,給顏色以聲音。”③講的也是通感。雪萊有句名言:“詩使它觸及的一切變形?!笨烧f是詩美學的一項重要法則。而通感,正是詩人把自己捕獲的形象作變形處理的一種審美活動。概括說來,通感手法在詩中可作如下幾類“變形”處理。
  變聽覺形象為視覺形象。這是一種“以形喻聲”的寫法?!抖Y記·樂記》說歌者“累累乎如貫珠”,歌喉宛轉(zhuǎn),有如珠圓玉潤一般。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的兩句名詩:“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鼻熬鋵戵眢蟮臉仿暎河袼椋髌渎曋宕噻H鏘;鳳叫,狀其聲之悠揚和緩。是為聽覺形象。忽然,樂聲變得慘淡而凄涼,如一朵殘敗的芙蓉在幽咽哭泣,繼而樂音又明快歡暢了,又若一株芳香的春蘭正吐蕊含笑。于是聽覺形象變化為視覺形象了,故給人以“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新詩中這類現(xiàn)象更是不勝枚舉。李鋼《藍水兵》:“藍水兵,你的嗓音純得發(fā)藍。”嗓音訴諸聽覺,藍色訴諸視覺。二者相通,思想感情的內(nèi)涵更加深厚。另外,從色彩學上看,藍色多表嚴峻和純凈,詩人突出藍色,正表現(xiàn)了水兵戰(zhàn)士嚴峻而純凈的性格美。又如,“沒完沒了的話呵,哆嗦得象吊落葡萄藤”(曲天);“女歌者,唱一首染料那樣的歌吧”(費茲),都用視覺形象“長藤”、“染料”來比狀聽覺形象“話”、“歌”,以有形寫無形,繪聲繪形,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
  變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這是“以虛擬實”的寫法。前舉“紅杏枝頭春意鬧”即屬此類。描繪春天花之繁盛,本當從視覺落筆,可宋祁偏綴上一個訴諸聽覺的“鬧”字——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這么一片盎然春意:紅杏怒放,芳香四溢,惹得蜂蝶紛至沓來。正是“著一‘鬧’字,境界全出”(王國維《人間詞話》)。李漁指摘“鬧”字不好,只能說明他未解其中三味。
  蘇州耦園的城曲草堂內(nèi)有這么一副詩聯(lián):“臥石聽濤滿衫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作為聽覺的“聽濤”偏與“松色”相連,作為視覺的“看雨”卻同“蕉聲”相接。聽配之以“色”,看聯(lián)之以“聲”,豈不是混淆視聽?但細細品來,便會感到此情此境委實妙不可言:睡于石上,聽那松濤聲聲,仿佛看到郁郁蒼蒼的“滿衫松色”,聽覺溝通了視覺;打開堂門,看那雨水陣陣,宛若聽到清清楚楚的“一片蕉聲”,視覺溝通了聽覺。
  變意覺形象為視覺形象。大凡意覺的東西,多為抽象的,虛幻的,化為視覺形象,就具體可感了。比如“愁”,作為一種只能會意的情緒,不可目睹,但古來許多寫愁的名句都打破了這種界律。杜甫云“憂端齊終南”,趙嘏云“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均用山狀愁,變意覺為視覺(兼及觸覺)。其實,這種通感方法,就是為抽象的意念尋找具體的形象。艾青說:“寫詩的人常常為表達一個觀念而尋找形象。”④又說:“詩人以形象使一切抽象的變成具體。”⑤他在《馬賽》一詩中寫他的單調(diào)和孤獨“象唯一的駱駝,在無限風飄的沙寂中,寂寞地寂寞地跨過......”這簡直是一幅可視性極強的圖畫,形象的一烘托出詩人孤獨而茫然的情緒。但若舍去通感,從抽象到抽象,那就只剩下一個“孤獨”的空洞概念。
  劉國萍《登長城烽火臺》云:“我把多年的思想結(jié)晶/燒鑄成一塊紅磚/深深鑲補在/烽火臺的殘堞中間......”抽象的“思想結(jié)晶”一變而為具體的“一塊紅磚”。這也是化意覺形象為視覺形象。思想燒成紅磚,說明思想之堅定,火熱;“紅磚”鑲補在象征古老祖國的古長城的烽火臺的殘堞中間——修補我們因為十年浩劫而致創(chuàng)傷(殘堞)的祖國,表現(xiàn)了“我”的獻身精神。
  變視覺形象為觸覺形象。如李賀《南山田中行》中句:“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痹娙税褘趁牡那锘ㄉ系木К撚衤秾懗墒腔ㄔ趪聡锣ㄆ鼤r眼中山東的點點淚花。“冷紅”之“冷”字,即是對秋天氣氛的渲染,又是詩人悲涼心境的寫照。這是視覺通于觸覺的成功?!耙淹遵x去,復類紅花熱”(虞肩吾《八類齋夜賦四城門第一賦韻》);“半夜秋風江色動,滿山寒葉雨聲來”(劉蘊靈《秋夕山齋即事》)。作用于視覺的花葉,竟然都有了冷暖熱寒的溫度。這也是此類通感形式。
  通感的類別頗多。如,“香霧云鬟濕”(杜甫《月夜》),“依微香雨青氛氳”(李符《好事近》),霧氣、細雨充溢著沁人心脾的方向。這是變視覺形象為嗅覺形象?!捌戳巳缃褡眙[中”(王灼《虞美人》),“玉爐炭火香冬冬”(李賀《神弦》),作用于嗅覺的“香”,會發(fā)出“冬冬”的響聲。這是邊嗅覺形象為聽覺形象。
 
          通感,審美的多元性
  
  系統(tǒng)論認為,要認識某一事物的功能和性質(zhì),必須把其置于特定的系統(tǒng)之中,若將這一事物孤立于系統(tǒng)之外,其功能和性質(zhì)往往很難說清。同樣,要欣賞一首詩也必須將其放在特定的感官系統(tǒng)中去審美,才能完成。
  因為就創(chuàng)作言,一首好詩,往往是詩人用整個身心以及全部感官系統(tǒng)去體驗生活的結(jié)晶;故就鑒賞言,這樣的詩(以及詩中的形象)只有在你的各種審美感官同時起作用時,才能領(lǐng)略其深渾的藝術(shù)美感。歌德說:“藝術(shù)應(yīng)該訴諸掌握藝術(shù)的器官,否則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得到它特有的效果?!雹匏囆g(shù)訴諸人的審美感官,但怎樣才能收到特有的效果呢?歌德又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各種能力的統(tǒng)一體。藝術(shù)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必須適應(yīng)人的這種豐富的統(tǒng)一整體?!保ā端巡丶液退幕锇閭儭罚┖诟駹栆舱f:“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雹哌@就要求作品必須用一定的手段去觸發(fā)和調(diào)動欣賞者的多種感官,力求喚起其對藝術(shù)形象的直覺感和立體感,以引起讀者的美感聯(lián)想和藝術(shù)想像。而通感正是調(diào)動讀者眾多的(而不是單一的)感覺器官的一種“刺激物”(克羅齊),正是“向人這個整體說話”的一種能動的藝術(shù)手段,它的功能在于溝通人的各部感官乃至思維、意志和情感,使詩美在高層次上呈多元化。
  先看開頭提到的“不香說香”的例子。李白寫雪花“吹落春風香”,就是訴諸人們的視覺(雪花),又觸及人們的嗅覺(香),這其中就有個感覺的挪移過程:詩句啟示人們由雪花聯(lián)想到花,因為春天是花開時節(jié),春風總帶花香,故說雪花有香味。這樣,人們對雪花就不僅是可以視覺到,而且還可以嗅覺到了。如此,雪花給人的感覺就不是單一的,而是雙重的了。杜甫的“風吹細細香”,盧象的“云氣香流水”,都同樣暗含通感作用,呈多元之美。
  費歇爾在談?wù)撔嵊X時說:“(嗅覺)也有較細致的意義;某些好聞的氣味喚起幻想中的形象,這形象于記憶和企望的純凈感覺直接相連,而難聞的氣味也可以在適當?shù)牡胤皆鰪妼徝赖南訍??!保ā睹赖闹饔^印象》)好聞的氣味,會引起好感,難聞的氣味,會引起惡感,因而氣味便染下了主觀的感情色彩,這主觀的感情色彩,即詩人“筆補造化”所致,原來,李白從視覺形象“雪花”溝通到嗅覺形象“香”,意在增強作品的審美效果。
  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詩,幾乎主要用通感手法寫成。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張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作為意覺的“鄉(xiāng)愁”,是聞不著,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觀念,而作者借用通感手法,把它忽而化作郵票、船票,忽而化作墳墓、海峽,給讀者以鮮明的可視性與可辨性。就這樣,抽象的情,具體的形,由通感這一音錘,敲響了讀者的心弦。在此,通感好似懸起的線條,通過比喻的繡針,使之綴聯(lián)了抽象和具體,又象高聳的橋梁,溝通了觀念和形象——進而使空泛的意覺(鄉(xiāng)愁)大踏步地走向?qū)嵲诘囊曈X和處決,給讀者以殷實之美。
  再看老詩人臧克家筆下的歌聲:
  
    歌聲
  象煞黑天上的星星,
  越聽越燦爛
  象若干只女神的手,
  一齊按著生命的鍵。
  美妙的音流,
  從綠樹的云間,
  從藍天的海上,
  匯成了活潑自由的一潭。
  
    詩人巧用通感,著意調(diào)動人們的眾多感官——先把聽覺形象歌聲比作固體靜態(tài)的視覺形象“星星”,說歌聲象星星一樣光輝“燦爛”,繼而又比喻為富于動態(tài)的觸覺形象“手”和液體動態(tài)的視覺形象流水,說歌聲象流水一樣“活潑自由”。詩人就這樣,從文藝心理學的角度大膽將不同感官的事物交叉比附,使聽覺與視覺、觸覺的院墻解體,沖破了一般比喻的單一和拘謹,使歌聲騰飛于更闊大的藝術(shù)天空,在更多的感官中震動共鳴,進而獲得更廣泛、更生動的美學效果?!@里的歌聲,不僅可聽,而且可品可視可觸了。這就是詩之通感美的多元性。
  由上可見,通感作為一種生活現(xiàn)象和詩學現(xiàn)象,從生物學,到心理學,到文藝學,都是符合科學原則的。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云:“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徘徊?!痹娙擞懈杏谏钪械哪骋恍蜗螅饔纱思幢?、觸類旁通的聯(lián)想,以豐富自己所捕捉的形象,進而使讀者在 欣賞過程中產(chǎn)生臨其境、觀其色、聞其味、聽其聲、品其味、觸其冷暖、感其哀樂等心理上的感受。這種多方溝通、浮想蟬聯(lián)的藝術(shù)感受就更加深刻、豐富了。這里,劉氏實際上從創(chuàng)作和鑒賞兩方面談到了通感美的優(yōu)越性。
  應(yīng)該指出,詩之通感必須遵循一定的審美原則,它要求一種感覺向另一感覺挪移時,在心理反應(yīng)上要有某些相似點。如“尖”本是形容物體形狀的,說“針很尖”,其中有“細”的意味;但有時聲音音頻高,且因高且顯得細,也似形狀之尖,故人們也常說“聲音很尖”。這里的“細”,就是視覺和觸覺通于聽覺的相似點。同時也要求用通感手法鑄成的比喻——盡管這類比喻一般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距離較大,但也要有相似點——或形似或神似。如前舉臧克家把歌聲比喻為“活潑自由的一潭”流水。歌聲如流水,從“形”上看相趨甚遠,但聲音是流動的,書月億是流動的,正因為有“流動”這一相似點,所以才能造成通感。黑格爾說:“為著避免平凡,盡量在貌似不倫不類的事物之中找出相關(guān)聯(lián)的特征,從而把相隔最遠的東西出人意外地結(jié)合在一起。”(《美學》)所謂“相關(guān)聯(lián)的特征”,亦即相似點。這些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相似點,是感覺溝通挪移的基本條件。具備這些條件才符合通感的審美原則。否則,勢必導致嬌柔造作,故弄玄虛,甚至令人發(fā)生“錯覺”,因而也必將失去詩美。
 

注釋:
① 引自鄭奠、譚全基編《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匯編》第664頁,商務(wù)印書館出版,1980年7月第1版
② 見《惡之花》第19-20頁,錢春綺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③④⑤ 見《詩論》第233、6、2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⑥ 見《歌德談話錄》,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9月北京第1版
⑦ 轉(zhuǎn)引自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下,第70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4月北京第9次印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通感對古詩詞意境的強化作用
詩歌中的“通感”
通感修辭的美學闡釋
論詩歌的通感
【竹韻格律學堂】第十六課(修辭手法 ·1·)
【感官透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