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柳生,一個講故事的書生。
天氣越來越熱,又要到吃冰棍的季節(jié)了,不過建議大家在買之前還是看一眼價格,因為現(xiàn)在冰棍界真的藏龍臥虎——有幾十塊一根的雪糕,有上百的手工冰淇淋,我真的很疑惑,咱們小時候一天炫好幾根的小零食,居然也快成奢侈品了,真的離譜。
現(xiàn)在只要在網(wǎng)上搜一下冰棍的歷史,大概率能找到這么一個故事:
在1905年某個美國的小鎮(zhèn)上,有個小男孩在家門口做了一杯速溶的甜味兒蘇打水,他的名字叫弗蘭克·埃珀森。
沒過一會兒天氣變冷了,他也就回到了屋內(nèi),不過他忘了把飲料拿回去了,等第二天他發(fā)現(xiàn)的時候,這杯蘇打水已經(jīng)凍成冰塊了。
他好奇的握住攪拌棒把這塊冰從杯子里拿出來舔了舔,發(fā)現(xiàn)味道比原來的蘇打水好多了,然后他就記住了這個配方,等到幾年后小男孩長大成人,就去申請了“凍冰棍”(Frozen ice on a stick)的專利,冰棒就此普及。
冰棒專利
這個小故事,怎么說呢,咱們姑且不論在人類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沒有人做過這種冰里插棍的實驗,單就這種簡單的工藝真的值得給一個專利嗎?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專利法不保護發(fā)明者,它只保護第一個申請的人。
扯遠了,說回咱們的主題,或許“冰棍”這個東西確實是埃珀森發(fā)明的,不過這種略顯簡陋的冷飲,在接下來這款1000多年前的唐朝冰淇淋面前,毫無疑問就是弟弟。
1971年陜西乾陵外,武則天次子李賢的那座章懷太子墓里,發(fā)現(xiàn)了這么一張仕女圖。
畫中這位侍者手里端的,這一大盤子看著像花花草草的東西,可不是盆栽,而是地道的純手工冰淇淋。它還有個很有意境的名字——“酥山”。
據(jù)說這款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冰淇淋,最底層鋪冰降溫,中間用凍奶油做成山水,上面還要插上花枝做點綴。
頂級的酥山還要用到雕刻工藝,然后放到冰窖里冷凍定型。所以光看外形,就有一股濃濃的詩情畫意撲面而來。
唐朝酥山
酥山表達的意境
而且因為難以保存,酥山一般都是現(xiàn)場制作的,最要命的是,在宴會上制作它,除了要求手藝精湛之外,還必須得是美女。
味兼金房之蜜,勢盡美人之情。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王泠然(唐)
至于它的味道到底如何,這首詩就寫的很到位。
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对佀帧窏钊f里(宋)
不過這還沒完,中國人向來對飲食要追求極致,奶白色基礎(chǔ)款的酥山,顯然已經(jīng)不能滿足浪漫的唐朝人了,于是市面上又出現(xiàn)了兩個限定款,紅色的“貴妃紅”和綠色的“眉黛青”。
好家伙,從口感到外形再到格調(diào)全部拉滿,難怪這酥山出道即巔峰,統(tǒng)治了中國冷飲界幾百年,直到宋元時期依然風靡全國。只不過宋朝人喜歡往里加水果,元朝人喜歡加牛奶。
傳聞那位著名的旅行者馬可·波羅,就是在元朝皇宮里偷師了這道酥山的做法之后,寫進他的游記中,帶回了意大利,搖身一變,成了意式冰淇淋Gelato的原型。當然這只是傳聞,不保真。
不過這么一說,問題又來了。為什么美國的小冰棍,出現(xiàn)的時候還那么簡陋,怎么唐朝的酥山橫空出世,就已經(jīng)這么完美了呢?這就說明中國“飲冰”的傳統(tǒng),絕對比唐朝早得多。
在《延禧攻略》這部劇里有這么一段:乾隆年間的某個夏天,整個京城都酷熱難耐,身為乾隆皇后的女主角, “發(fā)明”了一個方格子,叫做“冰鑒”,用來冰鎮(zhèn)水果和飲料,結(jié)果后宮的小姐妹們紛紛效仿,舒舒服服的度過了這個夏天。
劇中的冰鑒
劇中的冰鑒
這個故事是真的,古代宮廷里確實有這么個東西,不過它的發(fā)明時間可不是在清朝,而是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材質(zhì)也不是簡單的木頭,而是高貴的青銅。
曾侯乙銅鑒缶
這是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冰鑒,出土的地點正是那座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它通高63厘米,體重170公斤,外形是尊貴的方形,上面不光有各種炫技似的鏤空花紋,還在四周圍上了八條龍,這絕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且你肯定想不到,它除了是個冰箱之外,居然還是件樂器。
專家們打開冰鑒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冰箱里居然還套著一個內(nèi)膽,一件青銅缶(fǒu)。它身高超過50厘米,是件大型酒器。
鑒缶套裝
曾侯乙銅缶
說起缶這個東西,只要不是義務(wù)教育漏網(wǎng)之魚,那就肯定都聽說過。
小學語文書里那段《將相和》,就有它就登場。
《將相和》插圖-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上,秦王想調(diào)戲一下趙王,就讓趙王鼓瑟,趙王勉為其難來了一段,結(jié)果沒想到秦王居然讓史官記錄在案,說是自己命令趙王奏樂的。藺相如不樂意了,他身為趙國人,為了給趙王找回面子,說什么也要讓秦王擊缶,還以死相逼,秦王也不想場面太難看,于是就敲了那么一下,也被藺相如讓史官記了下來。
趙王鼓瑟
秦王擊缶
我記得當時課本里說缶是一種失傳的打擊樂器,但其實沒那么麻煩,它就是這么個罐子造型的東西,《說文解字》里說“缶”字的時候提到,“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
所以零八年奧運會開幕式的第一個節(jié)目,就是張藝謀的“擊缶而歌”。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而歌》
2008位猛男慷慨而歌,非常壯觀,雄性荷爾蒙溢出屏幕,但是其實這里面有個大烏龍——這些猛男們擊的不是缶,而是曾侯乙墓這套冰鑒。
曾侯乙銅鑒缶
不過8月的北京,正是熱的時候,敲敲冰箱也挺好。至于說這套青銅冰箱怎么使用,其實也很簡單:
先把盛滿酒的銅罐子,也就是銅缶放進冰鑒,再往罐子周圍放滿冰,然后等那么一會兒,一罐子冰鎮(zhèn)的美酒就做好了。
冰鑒使用指南
在兩千四百多年前的炎炎夏日里,躲在深宮之中,聽著編鐘美妙的韻律,賞著美女動人的舞蹈,再加上冰鎮(zhèn)的美酒和瓜果,曾侯乙這位國君那是真的快樂。
不過還是有個小問題,這大夏天,冰鑒里的冰是哪兒來的呢?
關(guān)于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的《周禮》有詳細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凡外內(nèi)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賓客,共冰。大喪,共夷槃冰。夏頒冰,掌事,秋刷。
——《周禮·天官冢宰·凌人》
冬天取冰,春天檢查,夏天取冰祭祀,秋天清空冰窖,這位專門掌冰的官員,叫做“凌人”。他治下那座宮廷冰窖,叫做“凌陰”。
為了保證低溫,一般都建在地下,這個在各個朝代的王宮遺址里都能找到。
看過《天龍八部》的朋友,肯定還記得,當年虛竹在西夏王宮里的那場艷遇。
他和西夏公主兩人不光破了色戒,還私定終身,而且場景正是西夏王宮那座巨大的地下冰窖。
虛竹的冰窖艷遇
不得不說,金庸老先生還是很靠譜的,即使是一場激情戲,考據(jù)也是這么嚴謹。
不過離譜的是,現(xiàn)實里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冰窖,居然是4000年前的,比《周禮》的記載還早了1000多年。
考古隊在河南二里頭和山西陶寺,都發(fā)現(xiàn)了史前的冰窖。
在二里頭一號宮殿背后,是一座旱井,既不能通風也不能防潮,很可能是用來藏冰的。
陶寺這個就更厲害了,它就建在陶寺宮殿區(qū)廚房的地下,有冰池有棧橋,上面有蓋頂保證恒溫,底部有通道用來排水,“夏頒冰,掌事,秋刷”,又和《周禮》的描述對上了。
自此之后的幾千年,雖然王朝更替了好幾輪,“凌陰”卻一直呆在每一個王朝的宮殿里。
可能沒有哪個皇帝能拒絕,在炎炎夏日來一杯冰酒吧。
故事到這為止,中國的“飲冰”傳統(tǒng)還只是停留在取冰和存冰這兩步,基本只能感謝大自然的饋贈。不過接下來事情的發(fā)展就有點黑科技了,因為古人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造冰好像也沒那么難。
有一個神技號稱穿越者必備,那就是硝石制冰大法。
按照網(wǎng)絡(luò)小說的套路,古代夏天,烈日當空,既沒有空調(diào)又沒有風扇,就在所有人都快要原地融化的時候,你突然出現(xiàn)擺攤賣刨冰,那絕對能迅速發(fā)財致富,拿到穿越之后的第一桶金。
但是你如果真的穿越回去的話,可能會發(fā)現(xiàn)刨冰行業(yè)的競爭還是蠻激烈的——在你的攤位旁邊,說不定就有幾個同行已經(jīng)開始叫賣了,不過他們可不是什么穿越者,而是實打?qū)嵉漠數(shù)厝?。因為這個穿越神技硝石制冰大法,很可能在唐宋的時候就已經(jīng)普及了。
首先發(fā)現(xiàn)硝石的是道家丹鼎派的高人,他們給皇帝找煉丹材料的時候,找到了這種白色味苦的晶體,發(fā)現(xiàn)它不光能拿來做火藥,居然還能在水里溶解的時候,吸收大量熱量,讓水迅速降溫,而且只要硝石數(shù)量夠多品質(zhì)夠純,甚至可以直接讓水結(jié)冰。
“芒硝”
硝性至陰,硫性至陽…,硝質(zhì)與鹽同母,大地之下潮氣蒸成,現(xiàn)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鹽,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硝熔,故名曰“硝”。
——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
所以就在達官顯貴們在宴會上,賞著歌舞吃著“酥山”的時候,長安的平民們也可以在市井中,聽著胡樂吃著刨冰,一樣都很快樂。
唯一不快樂的可能就是那個,想著靠硝石制冰來賺大錢的穿越者了。
那除了剛才提到的冰窖,硝石之外,古代還有什么招數(shù)能得到冰嗎?
確實還有一招。不過這一招太過匪夷所思,至今專家們也還在爭論不休,而且離譜的是,它也來自道家丹鼎一派,準確的說是來自丹鼎派的祖師爺——秦漢時期的方士。
典籍中有不少“夏造冰”的記載。
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莊子·雜篇·徐無鬼
老成子歸,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時;冬起雷,夏造冰;飛者走,走者飛。終身不箸其術(shù),故世莫傳焉?!凶印ぶ苣峦?/p>
比如《莊子》中的“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是說冬天生火夏天造冰;《列子》中的“冬起雷,夏造冰”,冬天打雷夏天結(jié)冰。看著好像都是在用說反話的方式來表達夸張,不過這本淮南王劉安和手下一眾方士合著的《淮南子》,里面的描述似乎有點不一樣。
故卻走馬以糞,而車軌不接于遠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沈,晝冥宵明,以冬鑠膠,以夏造冰。夫道者,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兇。
——淮南子·覽冥訓(xùn)
它先說“晝冥宵明,以冬鑠膠,以夏造冰”,看似和前文一樣是在說反話,可是轉(zhuǎn)頭卻又說道:
“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縑,沈(井)中三日成冰?!薄痘茨先f畢術(shù)》
這就明顯是很正經(jīng)的制冰教學了,而且這個方法看著就很神奇:把滾燙的水倒進甕里,用細致的新布封口,然后沉入深井中,三天之后就能得到冰。
為什么要強調(diào)是熱水,冷熱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只用絲絹封口,不怕漏嗎?井里的水很明顯是液態(tài),可為什么同樣溫度下放三天,甕里的水就能結(jié)冰?
這些問題顯然已經(jīng)超過考古學的范疇,于是物理學家也進場了。
第一批專家感覺有點托大,因為他們并沒有做完全還原的實驗論證,他們覺得這個制冰的原理,是熱水瓶進入井水,瓶內(nèi)溫度驟降,氣壓減小,水的冰點也隨之提高。
可是這種程度的提高,想要凍上熱水瓶,簡直就是杯水車薪,所以他們很快就得出了結(jié)論,“按照《萬畢術(shù)》的記載,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結(jié)冰的”。
可真的是這樣嗎?多年之后,中科大物理系的李志超教授,決定自己做一次實驗。
這次實驗和第一批腦測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看懂了那句“密以新縑”。
也就是說這塊布不是用來密封的,反而是用來透氣的。
當熱水瓶進入井里水汽凝結(jié),這時候瓶里已經(jīng)接近真空,等瓶的溫度和周圍的井水差不多的時候,立刻把它取出來,瓶口的布終于開始透氣,開始“絕熱膨脹”減壓吸熱,瓶子的溫度也迅速下降,終于出現(xiàn)了幾絲冰渣。
實驗示意圖
再后來還有這位湘潭大學的雷教授,也論證了“夏造冰”的可能性。
他的這篇2007年的論文給夏造冰確定了三個條件——濕度低于26%,甕容積大于100升,溫度20度左右。只要滿足這三條,就可以完成“蒸發(fā)制冰法”。
可是這種方法造出來的冰確實太少了,完全沒有性價比,所以《淮南萬畢術(shù)》中夏造冰的記載,也許只是漢朝方士們那些物理實驗中的一次記錄而已。
不過這次不經(jīng)意的實驗記錄,卻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歷史。
在發(fā)現(xiàn)夏造冰之前,利用蒸發(fā)來制冰的,最早是威廉庫倫在1775年利用乙醚蒸發(fā)完成的,那個時候蒸汽機已經(jīng)出現(xiàn),熱力學也開始發(fā)展了,所以蒸發(fā)制冰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順水推舟的事。
威廉·庫倫
而中國這次夏造冰的實驗,可是在西漢年間,比熱力學的誕生還早一千八百多年,可是“蒸發(fā)制冰法”這個后生仔,卻在方士們一頓操作下,成功早產(chǎn)了一千多年。
從號稱穿越神技的硝石制冰大法,到真正的西漢“夏造冰”,也許這個“快速蒸發(fā)流”的黑科技,才更像是真正的穿越。
從陶寺和二里頭的史前冰窖,到西周的冰箱和凌人,再到唐宋的酥山和刨冰,最后到咱們商場里的冰淇淋,一不小心,吃冰這件事居然也成了咱們傳承四五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了。
所以這個夏天不想出門的朋友,有空不妨自己做一份奶油酥山,嘗嘗這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氣象。
“酥山”現(xiàn)代版
好了,今天咱們就聊到這,我是柳生,一個講故事的書生,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