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因為時局動蕩而誕生了大量的政權(quán),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政權(quán)的稱號并不相同,比如"漢朝"、"唐代"、"晉國"還有"曹魏"等都是不同的政權(quán)稱呼。那么這些稱號有什么不同,又都代表著什么意思呢?
"朝"的意思可以引申為"朝會",就是君臣見面處理政事,所以,朝指的是政權(quán),特別是在中原王朝時期,指的是繼承法統(tǒng)的中央政權(quán)。"國"代表的是疆域,先秦時期特指"都城",之后演變成"有土地、人口、政權(quán)的政治實體"的意思,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概念。"代"的意思是"遷移",比如父子或者血緣的傳承,后來引申為事物發(fā)展的取代,指的是發(fā)生取代時期的某一個階段。
嚴格意義上,中國從古到今就只有一個"國",因為中國的法統(tǒng)和道統(tǒng)傳承從未有過斷絕。從夏朝到民國的4000多年間,只是中國不同的國號和不同的政權(quán)而已。而只有繼承法統(tǒng),并且君主被道統(tǒng)承認其為"天子"的政權(quán),才被稱為"朝",比如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這十二朝。并不是說隨便一個政權(quán)都可以稱為朝的,就像曹魏,雖然有法統(tǒng),但是不能算中央政權(quán),況且中間還有蜀漢的存在,因此曹魏的法統(tǒng)并不是很純正,所以不能稱為朝。
再以"漢"為例,漢朝指的是漢封建中央政權(quán),就和現(xiàn)在的"人民共和國政府"一樣,"漢"的國號是"漢國",而到了統(tǒng)治時期國號就變成"漢代",因為漢代表示的是一個時代,而漢朝是不包含"時代"的意思的。王莽和武則天都帶有篡位的性質(zhì),雖然手段非法,但是也具備了法統(tǒng),所以也是可以稱為"朝"。但即使如此,他們延用的還是前朝的法統(tǒng),到最后依然要還給合法的繼承人(劉氏、李氏),所以這兩個政權(quán)屬于"改朝"而不"換代"。即王莽的"新朝"仍然是"漢朝",武則天的"周朝"仍然屬于"唐代",只是"代"的延續(xù)過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而已,而不是發(fā)展到了下一"代"。
另外,還有"換代"而不"改朝"的情況,比如秦漢之間的"楚"。項羽滅秦斷絕了"秦代",但項羽的"西楚"卻并未繼承法統(tǒng),建立起新的中央政權(quán),因此"西楚"不能稱"朝"。而太史公則把"秦朝"滅亡后的時點,作為"漢元年",盡管劉四稱帝的時間,是秦亡后5年,這也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說,"秦代"結(jié)束后就直接進入"漢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