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僅別求別人的感情,也別打算與別人思維同頻。這種企圖,都是自尋煩惱。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維里,產(chǎn)生各種復(fù)雜的情感情緒。
思想不同頻的人,沒必要交流,到最后可能交流的只是個人情緒。
試圖教育和糾正另外一個成年人的想法,這就好比持續(xù)的自我傷害,因為對方不想改,你卻覺得自己很正確,大家一起對牛彈琴。
看一個人思維在什么級別,就看他過得好不好,負面情緒多不多。
一個人過得好,不一定是錢多,而是精神狀態(tài)。他這精神狀態(tài)取決于他理解各種事情和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他們自帶一種看懂世界本質(zhì)后自在相處的松弛感。
比如蘇格拉底、姜子牙、諸葛亮都沒什么錢,他們看得通透以至于名利在他們眼里都是空氣,而國王皇帝卻想邀請他們當軍師出山作戰(zhàn)。
看不透世事的人,思維是容易淤堵的,也極易產(chǎn)生各種負面情緒。這里的負面情緒,指憤怒、不甘、抱怨、后悔、嫉妒、焦慮等因為自身利益不滿足而產(chǎn)生的。
越是自私疊加無知的人,他們越貪感情或金錢名利,求之不得就情緒失控,因為他看不破自己的貪婪和無知。
那種悲憫天下的高認知強者,他不會為自己那點求之不得的私欲想不開,他們內(nèi)心背負很重的責任,他們要在社會中付出個人價值和解決問題。
但“悲”或“悲觀”這種情緒,也可能產(chǎn)生在極高認知能力之下,比如一些高段位的文學(xué)家、科學(xué)家,他們了解越多,可能越覺得人性和整個世界都是無解、悲觀的。他們的“悲”,不是為自己,而是無數(shù)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