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桓伊橫笛做三弄
梅花,志高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簫曲,后被改編為琴曲。這種反復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jié)節(jié)向上的氣概。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diào)反復演奏三次。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diào)》的故事。
王徽之(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
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于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的下心來精研音樂?!稌x書》稱贊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一日,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但與王徽之并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對桓伊說:“ 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敢磷诤采?,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diào),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jīng)]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jié)、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據(jù)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睹坊ㄈ穾缀醭闪艘郧鼗窗似G為代表的名妓們的必修科目。槳聲燈影里傳來陣陣清笛聲,為當時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觀。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將古曲《梅花三弄》改變?yōu)殇撉偾窈阊莩^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歌詞這樣唱道“紅塵自有癡情者,莫笑癡情太癡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span> 從通俗歌曲的角度來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