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老師的作用是引,學生的任務是自我修行。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引進門,學習在個人。課堂之道就是教師圍繞學生這一主體,引導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參與學習,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厘清“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
一 我是誰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倡導的“產婆術”是對教師角色的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他提出教師應該像助產婆一樣,不是自己在生孩子,而是幫助別人生孩子。課上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學習,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學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戰(zhàn)場中的指揮者而不是戰(zhàn)斗者。
二 為了誰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給出了我們最好的答案,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學,為了學生成人成才。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會學、學會,學而有道,學而有得。
三 依靠誰
依靠學生,學生姓“學”、字“生”,依靠學生的“學”才會有“生”成。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以相信學生為前提,利用學生為手段,才能最終實現發(fā)展學生之目的。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教師不是柴火而是火柴。二流的教師親自做,一流的教師讓學生做。課上教師的職責不是告知,而是引導學生求知,課上教師要讓學生動起來,動起腦來、動起嘴來、動起手來,學生才能學起來。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互動,學生也可以站到講臺上自我展示,其他學生可以自由點評。這樣的課堂才叫“學堂”,學生的課堂,學習的課堂。課上誰能把學生推向課堂的主角誰就是課堂名師。牢記:進門靠教師,修行靠學生。
課堂教學并不難,理清三問是關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