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講到了詩詞格律,武則天時期出現(xiàn)了格律,但是格律不是法律,不靠國家強制性推行,而是很自然的國家所有的讀書人都遵守了這套章程。從唐到清、到近現(xiàn)代,如果寫格律詩,就要守格律。為什么要發(fā)明這么一套東西要大家來遵守呢?
格律為什么是這樣的呢?有現(xiàn)代學者提出,這是詩詞美學。但其實,詩詞格律來源于漢語的特點和吟誦的需要。如果不符合格律,這首詩讀起來不好聽。
首先為什么是“一、三、五不論”,不是“二、四、六不論”,為什么不能“一、三、五;二、四、六都分明”呢?
我們的漢語是雙音節(jié)結構?,F(xiàn)在的詞基本都是雙音節(jié)詞,古代基本是雙音節(jié)詞組。雙音節(jié)的詞在口語中,會出現(xiàn)一個字的語音偏重。比如:水杯、毛巾、攝像、椅子、黑板、學校、語文、書本……隨便想一些詞,自行感受一下,是前面的那個字重,還是后面的那個字重呢?
羅列很多詞語后發(fā)現(xiàn),主要還是后面的那個字重。在當今的語言學界,大多數(shù)學者也認為漢語是后重的語言,以后重為主。
那么“一二、三四、五六”這樣三組音節(jié),“二、四、六”將決定“一、三、五”?!岸?、四、六”就相對比較重要。所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這個原因。
那為什么不能都分明呢?太難了。如果所有的格律都卡死了,那便于操作的空間就小了,所以就往后退一步。因為我們漢語是后重音節(jié),所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p>
“同句相間,同聯(lián)相對”的原因是什么?因為中古音的雅言的一個普遍的特征是“平低仄高”,平聲低,仄聲高?,F(xiàn)在南方方言絕大多數(shù)還是平低仄高的。而普通話是平聲高、仄聲低,正好相反的。
如果一首詩第二個字是平聲,那么吟的時候是低的;第四個字還是平聲,那么旋律將繼續(xù)低下去,太難聽了。
所以第四個字要高上去,所以它就是仄聲字。第四個字高上去了,第六個字再接著高,就成了高音歌手了。就需要降下來,所以就構成了“低高低(平仄平)”,這樣的話,一句的旋律就出來了。
第一句是“低高低”,那第二句如果還是“低高低”,完全重復,不好聽,所以第二句倒過來,成為“高低高(仄平仄)”。第二聯(lián)如果跟第一聯(lián)一樣,那又重復了,于是再翻一次,就成了“高低高、低高低(仄平仄、平仄平)”。
格律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詩的第二聯(lián)跟第一聯(lián)是一樣的,這種情況叫“失粘”,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折腰體”。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這個規(guī)律,不是現(xiàn)代學者杜撰的。一些老先生的吟誦就符合這個規(guī)律。比如陳少松先生吟誦的《清明》。這首詩的格律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毙墒恰暗透叩?,高低高。高低高,低高低”。大家可以去網(wǎng)上找陳少松先生吟誦的來聽。
再比如: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這首詩是一首仄起七律。格律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毙墒牵骸案叩透撸透叩?。低高低,高低高。高低高,低高低。低高低,高低高?!贝蠹铱梢匀ヂ牶虾钚傁壬囊髡b《無題》。
全國各地的傳統(tǒng)吟誦唯一不遵守“平低仄高”的是粵語吟誦?;浾Z的語言成分中,上古音比較多。上古音和中古音不太一樣。
現(xiàn)在來解釋為什么只能押平聲韻?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了。
聲調(diào)是怎么出現(xiàn)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學者認為:聲調(diào)語言跟氣候中的溫度有關系。從世界聲調(diào)語言分布圖上分析,聲調(diào)語言集中在熱帶。熱帶的語言基本是有聲調(diào)的,寒帶的語言基本沒有。華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很明顯我們夾在了聲調(diào)語言和重音語言的中間,所以漢語很特殊。
普通話是除了一聲之外,其他三個聲調(diào)都是有升有降。除了旋律型聲調(diào)以外,這個世界上還有音高型聲調(diào),比如說“彝語”就是音高型聲調(diào)。漢語的這種聲調(diào)既是音高型的,又是旋律型的。
為什么只能押平聲韻?
因為只有平聲韻可以拖長,平聲可以無限拖長。如果上聲向上無限拖長,音調(diào)太高上不去,平拖就倒字了。去聲也是一樣。入聲根本不能拖,要頓住。
可是這樣就碰到了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格律出現(xiàn)以前的那些古體詩平上去入都能押?為什么他們拖長以后不倒字?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要借助一下彝族語言。為什么要通過彝祖呢?因為漢彝同源。我們可以通過彝族的這種音高型聲調(diào)語言,解釋漢語語言中的一部分知識。
彝族人就是原來的華夏人,他們跟黃帝是一族的,都是從西邊來的。過了河西走廊,一支向東就是華夏族,一支向南就是彝族。彝語和漢語大量的詞匯是一樣的。還有彝文章,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甲骨文是漢字最早的一種形式,但是甲骨文非常成熟,在它的前面一定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程。
現(xiàn)在很多文字學家認為彝文是甲骨文前面的那個文字。甲骨文是從彝文來的,或者說,有一種文字,一支分成彝文,一支分成了甲骨文,但彝文分出來的時間比甲骨文還要早。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彝語了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