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除了嚴厲,更要多一絲溫和有理,這樣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
作者:素寧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chuàng)
最近,“爸爸輔導(dǎo)作業(yè)一巴掌打穿兒子鼓膜”的新聞引發(fā)人們的熱議。
原來,陳先生在輔導(dǎo)作業(yè)時,氣急敗壞扇了兒子一巴掌,結(jié)果直接把兒子扇進醫(yī)院。
好在及時就醫(yī),經(jīng)過一個月的觀察,鼓膜自愈了,否則后果真的不敢想,因為鼓膜穿孔最明顯的癥狀就是會導(dǎo)致聽力下降。
醫(yī)院的醫(yī)生表示:每年都有好幾例小患者,因?qū)懽鳂I(yè)被爸媽打傷耳朵、鼓膜穿孔。
這個孩子的事件不是第一例,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例。
不禁想:什么時候,父母成為了傷害孩子的最直接“元兇”?
或許是在父母變成一個無能的暴力者和情緒的憤怒者時,因為不知道如何教好孩子,最終他把這種無能的憤怒變成打罵的有聲暴力,逼迫孩子懼怕自己。
可這換來的并不是孩子的真正敬畏,只會是對于父母的畏懼和隔閡。
外面的傷疤會隨著時間而愈合,但打罵所帶來心靈傷害和陰影卻只會隨著時間而加深,并時不時出來刺你一下,提醒著曾經(jīng)父母的暴怒。
你氣急敗壞的打罵,
毀掉的不止是自尊心
當你的孩子夜不歸宿時,你知道后會作何反應(yīng)?
是生氣的暴揍一頓,還是待憤怒的情緒冷卻后再來管教孩子?
前段時間,廣東紫山縣一位父親的做法引發(fā)全網(wǎng)的爭議。
因女兒夜不歸宿,他的憤怒值已經(jīng)積攢到了極點,所以找到女兒后,直接拎著女兒往前走,之后突然憤恨的將女兒摔倒在地,揪頭發(fā)和扇耳光。
即使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父親的暴怒和女兒的疼痛。
父女倆也因此上了熱搜,引發(fā)大家的熱議和關(guān)注。
身為父母很難,一邊擔心孩子的安危,一邊又忍不住憤怒。可無論如何,家長也不應(yīng)該在大庭廣眾之下隨意打罵孩子。
上面父親的做法,不僅會毀掉孩子的自尊心,還會加劇孩子對父母愛的誤解,疏離彼此。
網(wǎng)友對于父親極端做法的看法,主要分為兩類:
大多數(shù)人認為:父親不應(yīng)該這么做,畢竟孩子看起來也就初高中的樣子,這不僅不會讓女兒知錯,還會激起孩子更加叛逆的心理。
少數(shù)人認為:做父母都能夠理解,畢竟孩子有時候真的能讓大人急瘋,一夜未歸,父母也跟著提心吊膽;孩子將來長大了,說不定會感謝父親的嚴厲。
可新聞中父親對女兒不僅僅是簡單的管教,而是夾雜著泄憤的意味。
一位父親無論如何嚴厲,他不會對女兒下如此狠手,更不會故意去扒女兒衣服,讓她當眾出丑。
如果他那樣做了,那也是他處于激情狀態(tài)下暴怒的泄憤,而不是管教。
激情,在心理學(xué)上指的是一種強烈的、爆發(fā)式的、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tài)。
激情狀態(tài)下人的自控力減弱,行為易失控,進而做出極端的事。
父親對女兒失控的做法,不僅讓女兒失去尊嚴,還會讓女兒斷了她對父親的情分。
上面那位父親失控的做法,不禁讓我想起中學(xué)時一個女同學(xué),和同學(xué)出去玩一夜未歸,這些同學(xué)當中恰好有男生。
由于她爸爸是本校老師,女兒出去和男同學(xué)玩還夜不歸宿這件事鬧得人盡皆知,他知道后既丟臉又生氣。
暴怒之下將女兒捆起來狠狠的打,引發(fā)很多人的觀看,女兒的不堪就這么被爸爸暴露在大眾之下。
理解作為父母的擔心和苦心,孩子青春期一夜未歸,如果不嚴厲管教,也擔心她會受到傷害、做出令她自己將來后悔的事。
有時候父母的嚴厲確實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苦,可一味的嚴厲打罵,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孩子畢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父母作為給予他生命的人,可也不能隨意的以管教之名,對孩子進行激怒的打罵。
因為你氣急敗壞下的羞辱打罵,毀掉的不止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彼此愛的聯(lián)結(jié)和情分。
狠厲的打罵教育,
只會加深孩子對親情的誤解
綜藝節(jié)目《旋風孝子》中,陳喬恩說媽媽對她從小都是打罵教育。
她每次回家,媽媽就逼她去寫功課,不寫就會被揍。導(dǎo)致后來她只要聽見媽媽的腳步聲從樓梯傳來,就下意識的把它當成魔鬼的聲音。
因為媽媽很愛揍她,犯錯不是被打,就是被揍、被掐。
有一次她考試差,媽媽就用竹枝打她,打得竹枝上都有血了。
讓她懷疑媽媽是不是真的愛她,因為在媽媽的棍棒下,她感受到更多的是對媽媽的害怕和恐懼,并不是媽媽對她深深的愛。
“你怎么可以打那么小的一個小孩子?”
短短一句話,揭露了陳喬恩對媽媽打罵的控訴、恐懼和不可思議!
雖然她在長大后,理解了媽媽對她打罵背后的期望,希望她能少走彎路,能完成孩子階段應(yīng)該做好的事:學(xué)習。
可她也表示:自己絕對不能理解,孩子做不好父母就粗暴的打罵。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陳喬恩,可以和父母很好的和解,長大后坦露兒時的痛和恐懼,長大后和媽媽很好的相處。
父母狠厲的打罵教育,短期夠起到教育效果,可從長遠來看,會在無形中加深了孩子對父母的恐懼,加深孩子對親情的誤解。
如何避免將管教變成暴怒的泄憤?
當孩子犯錯時,暴怒狀態(tài)下的打罵是最不可取的辦法。
因為打罵不是目的,孩子知錯并改正才是。
1、給自己一個“冷卻期”,了解孩子犯錯背后的需求
知乎@葉騏銘 曾分享過朋友的故事。
他朋友在5、6歲時因為嘴饞,偷偷從爸爸衣服里拿了1塊錢,一溜煙跑去隔壁小商店買了一根冰棍。
然后一邊美滋滋的吃冰棍,一邊和鄰居的小孩在路上玩,日子好不快活。
可就在她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她爸爸回來了,看到她吃冰棍,就質(zhì)問她哪來的錢,她支支吾吾答不上來,爸爸看她這樣一下就猜到是她偷的。
二話不說,在路邊折一根樹枝,朝她身上狠狠抽去。
她說:“我一邊忍受著樹枝打在身上的皮開肉綻,一邊充滿怨恨和憤怒,我覺得自己就像暴怒的巨人手里握著的小螞蟻?!?/span>
后來她非但沒有改正,還故意偷父親的煙葉,還是奶奶說:“你爸在外面中午不舍得吃飯,就省錢買煙葉了?!?/span>
她聽完之后羞愧難當,再也沒有偷過。
如果當初爸爸能夠冷靜一些,知曉女兒偷錢只為了買冰棍解饞,或許也不會這么震怒,女兒也不會對父親有這么深的誤解和憤恨。
有時候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先不要著急動怒,先等一等。
待自己激憤的情緒冷卻后,再來管教孩子,引導(dǎo)孩子說出犯錯背后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教育引導(dǎo)。
2、溫和卻有理,給孩子保存體面
《知否》的孔嬤嬤,受盛老太太邀請來家里教明蘭如蘭規(guī)矩,好讓她們學(xué)習孔嬤嬤的為人處世。
中途墨蘭因為林小娘的緣故,作為插班生和兩個妹妹一起學(xué)習。
但她并不安分,總想出風頭,想一人獨占孔嬤嬤的教導(dǎo),因而引發(fā)如蘭的不滿。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吵,墨蘭便哭著喊著要去死,如蘭非但不勸,還火上澆油。
孔嬤嬤知道后并未先動手懲罰她們,而是一邊讓她們抄香約,一邊通知家長到來說明緣由,并一一指出三個蘭的錯處:
如蘭說話狠,專戳別人的心窩肺管子;墨蘭動不動就怨怪自己是庶出,不顧念姐妹間的情分,獨占鰲頭;明蘭雖沒犯錯,但卻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
她話語溫和卻不失公正,最后每個人被罰了10下手板,家長們雖心疼卻也不好說什么。
不說孔嬤嬤是老太太專門請來教導(dǎo)的,況且她說的也都是事實,并且罰完之后她還嚴令下人,不準出去亂說,要保全姑娘們的名聲。
畢竟那個年代,閨閣女兒的名聲相當重要,一不小心不僅很難嫁出去,還會連累家族的名聲。
孔嬤嬤運用自己的智慧,溫和卻有理地讓孩子明白自身的錯處,保存了孩子的體面,還教導(dǎo)她們以后的為人處世。
因此,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除了嚴厲,更要多一絲溫和有理,這樣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
3、多用負強化,少用懲罰
孩子犯錯,很多父母會選擇運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受到教訓(xùn),殊不知這樣對于叛逆的孩子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只會加劇他逆反的心理。
因此父母多用負強化比用懲罰更有效。
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yīng)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即減少或取消厭惡刺激來增加某種行為在以后發(fā)生的概率。
比如孩子寫作業(yè)速度拖拉,但又很喜歡看電視,可看電視又會影響他寫作業(yè)的速度。
父母便可以用“看電視”作為一個刺激來引導(dǎo)孩子改正寫作業(yè)拖拉的缺點。
讓孩子只有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作業(yè),或者只有他完成作業(yè)才可能看電視作業(yè),否則無論如何都不給他看。
堅持一段時間后,孩子因為著急看電視,寫作業(yè)的速度就會有一個質(zhì)的提升。
而懲罰則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因為懲罰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寫作業(yè)。
因此,父母在管教過程中,多用負強化,少用懲罰會更有效。
三流的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只會暴怒的發(fā)泄;二流的父母,只會一味的用懲罰來達到教育的目的;一流的父母則會運用自己的智慧,結(jié)合孩子的情況,進行有針對地引導(dǎo)。
愿您是那個明智有理性的父母。
既能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引導(dǎo)者,又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父母管教背后的苦心: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肆意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