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勝之書
中國漢代農書。作者氾勝之。原名《氾勝之》,《漢書。藝文志》著錄為18篇;《隋書。經籍志》始稱為《氾勝之書》,以后就通用此名。原書約在北宋初期亡佚,現(xiàn)存的《氾勝之書》是從《齊民要術》等一些古書中摘錄的原文輯集而成,約3500字。內容有耕田法、溲種法、穗選法、區(qū)田法,以及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纖維用大麻)、麻(子實用大麻)、瓜、瓠(葫蘆)、芋、桑等13種作物的栽培技術。該書記載的作物栽培技術,反映了西漢時期所達到的較高水平,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農書中作物各論的先例。
--------------------------------------------------------------------------
一、耕田
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
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復解。夏至后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
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輒平摩其塊以生草,草生復耕之,天有小雨復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所謂強土而弱之也。
春候地氣始通:椓橛木長尺二寸,埋尺,見其二寸:立春后,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此時二十日以后,和氣去,即土剛。以此時耕,一而當四。和氣去耕,四不當一。
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耕輒藺之。草生,有雨澤,耕重藺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此謂弱土而強之也。
春氣未通,則土歷適不保澤,終歲不宜稼,非糞不解。慎無旱耕。須草生,至可耕時,有雨即耕,土相親,苗獨生,草穢爛,皆成良田。此一耕而當五也。不如此而旱耕,塊硬,苗穢同孔出,不可鋤治,反為敗田。秋無雨而耕,絕土氣,土堅垎,名曰臘田。及盛冬耕,泄陰氣,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與臘田,皆傷田,二歲不起稼,則二歲休之。
凡麥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謹摩平以待種時。五月耕,一當三。六月耕,一當再。若七月耕,五不當一。
冬雨雪止,輒以藺之,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后雪復藺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
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
二、收種
牽馬令就谷堆食數口,以馬踐過為種,無虸蚄,厭虸蚄蟲也。
種傷濕郁熱則生蟲也。
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強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取干艾雜藏之,麥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順時種之,則收常倍。
取禾種,擇高大者,斬一節(jié)下,把懸高燥處,苗則不敗。
欲知歲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諸物種,平量之,埋陰地。冬至后五十日,發(fā)取量之。息最多者,歲所宜也。
蟲食桃者粟責。
三、溲種法
薄田不能糞者,以原蠶矢雜禾種種之,則禾不蟲。
又馬骨銼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漬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先種二十日時,以溲種如麥飯狀。常天旱燥時溲之,立干;薄布數撓,令易干。明日復溲。天陰雨則勿溲。六七溲而止。輒曝謹藏,勿令復濕。至可種時,以余汁溲而種之。則禾不蝗蟲。無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谷之精也,使稼耐旱。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于地中。治種如此,則收常倍。
驗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一十石,尹擇取減法,神農復加之骨汁糞汁溲種。銼馬骨牛羊豬糜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以汁漬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漬之五日,去附子。搗糜鹿羊矢等分,置汁中熟撓和之。候晏溫,又溲曝,狀如后稷法,皆溲汁干乃止。若無骨,者繰蛹汁和溲。如此則以區(qū)種,大旱澆之,其收至畝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此言馬蠶皆蟲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蟲;骨汁及繰蛹汁皆肥,使稼耐旱,使稼耐旱,終歲不失于獲。
四、區(qū)田法
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qū)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
區(qū)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qū)田。
區(qū)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
凡區(qū)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
以畝為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間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廣一尺五寸;町皆廣一丈五寸,長四丈八尺。尺直橫鑿町作溝,溝一尺,深亦一尺。積壤于溝間,相去亦一尺。嘗悉以一尺地積壤,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積壤。
種禾黍于溝間,夾溝為兩行,去溝兩邊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溝容四十四株。一百合萬五千七百五十株。種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過一寸,亦不可令減一寸。
凡區(qū)種麥,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五十二株。一百凡九萬三千五百五十株。麥上土令厚二寸。
凡區(qū)種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行容九株。一百凡六千四百八十株。
區(qū)種荏,令相去三尺。
胡麻相去一尺。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