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明史成為寧海文化產業(yè)的一個亮點
文/應可軍
“寧海擁有燦爛的明史文化,許多歷史名人在這里留下了印記,這里大有文章可做?!?010年10月29日,央視《百家講壇》知名學者酈波教授在結束《抗倭英雄戚繼光》講座后,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作為一個明史研究學者,寧海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豐富的明史文化資源,方孝孺、徐霞客、戚繼光以及張蒼水等明代著名歷史人物都跟寧海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們或出生于寧海,或在寧海成就了一番事業(yè)。這些歷史人物貫穿明代各個時期,既影響著明代歷史進程,也影響著寧海文化發(fā)展,為寧海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叭绱松詈竦拿魇肺幕Y源,讓我這樣一個研究明史的學者怦然心動,感覺收獲很多?!贬B波教授說。
為此。今天我們再梳理一下寧海的明代的歷史??纯从心男┲宋飦磉^寧海。
第一個徐霞客。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qū)“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并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xiàn)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tǒng)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tǒng)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yōu)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缎煜伎陀斡洝吩趯幒i_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游日。
寧海人比較熟悉的有劉伯溫。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元至順年間,劉基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受朱元璋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tǒng)歷》。奏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請設立軍衛(wèi)法,又請肅正紀綱,曾諫止建都于鳳陽。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次年賜歸。劉基居鄉(xiāng)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時贈太師,謚號“文成”。傳說他朱家王朝尋找風水寶地時,曾來過號稱“佛地”的寧海。經過他仔細勘察,卻大失所望,只留下四句懺語“十山九無頭,溪水反弓流。家無三代富,清官不久留?!?/span>
在寧海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似乎均與此四句懺語息息相關。同時寧海各地也留有他的行蹤和懺語,例如過相見嶺時說過“一腳上,一腳落,銀子一大彟”。后人以為是描寫相見嶺的某處景點,都自作聰明憑自己的想象編了不少故事。殊不知寧海礦產部門在1984年在相見嶺真的發(fā)現(xiàn)蘊藏著銀礦,與銅、鉛、鋅共生,神奇不神奇?600年前劉伯溫竟已經有說相見嶺存在著銀礦。他在白嶠嶺曾立過一碑,在明初就預見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清政府的失敗。此碑可惜已毀不存。文字尚存。
在臺州各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遺跡。故事主角是戚繼光。戚繼光(1528—1587),山東登州人,現(xiàn)山東半島一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其祖為明朝開國將領戚祥,曾任朱元璋親兵,洪武十四年最終病逝,授世襲明威將軍。
戚繼光從小受其父戚景通嚴格教育,戚景通一發(fā)現(xiàn)其缺點,會嚴厲批評。嘉靖二十七年(1548)兵部主事計士元,推薦戚繼光“留心韜略,奮跡武闈。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荀?!备@得張居正信任。戚繼光從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編練戚家軍。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受到時任兵部職方司郎中唐順之的啟發(fā),從其所編“六編”中《武》獲得靈感,戚繼光創(chuàng)立“鴛鴦陣”,此陣法以十一人為一隊,居首一人為隊長,旁二人夾長盾,又次二從持狼筅,復次四從夾長矛、長槍,再次二人夾短兵。陣法可隨機應變,變縱隊為橫隊即稱兩儀陣,兩儀陣又可變?yōu)槿抨?,三才陣攻防兼宜,適合于山林、道路、田埂等狹窄地形。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舉侵犯臺州,戚家軍大破倭寇于浙江臨海,九戰(zhàn)九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與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等創(chuàng)平海衛(wèi)大捷。從此倭患終被蕩平。戚繼光曾為詩:“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萬歷十一年(1583),張居正死后,被楊四畏排斥,被調到廣東任鎮(zhèn)守,郁郁以終,晚年家徒四壁、醫(yī)藥不備,且被妻子遺棄。萬歷十五年(1588)十二月初八日,逝世于蓬萊故里。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據有關史料記載,倭寇入侵臺州主要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四十年兩次。戚繼光到臺州后,首戰(zhàn)寧海,此后取得了桃渚、章安、海門衛(wèi)、新河、花街、上峰嶺、白水洋、長沙等地大捷,終于平息倭患,戰(zhàn)神戚繼光抗倭至今在臺州各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故事。挖掘這段歷史,走訪抗倭古戰(zhàn)場,還原戚繼光抗倭經歷,對豐富當?shù)厝宋臍v史。寧海是首戰(zhàn)地。有人也有異議。不過寧海肯定是他抗倭之地。
德佑二年(1276)四月,張世杰隨二王進入福州。五月,與陳宜中尊奉趙昰為君主,張世杰被任命為簽書樞密院事。王世強引導元軍攻打南宋,張世杰于是侍奉益王進入海上,而自己率領陳吊眼、許夫人等畬族軍隊攻蒲壽庚,沒有攻克。十月,元軍主帥唆都率領軍隊來支援泉州,宋軍于是撤兵退去。不久唆都派人招降益王,又派經歷孫安甫勸說張世杰,張世杰把孫安甫拘留在軍中不讓他回去。元軍招討劉深攻打淺灣,張世杰戰(zhàn)敗,把益王移居井澳,劉深又來攻打井澳,張世杰擊退了劉深,因而遷到硇州。景炎三年(1278)正月,元軍派大將王用攻打雷州,王用戰(zhàn)敗。四月,南宋益王死,衛(wèi)王趙昺被立為皇帝,由于寧海有葉夢鼎丞相,寧海更與宋末三杰有關。其中張世杰,據傳說是葉夢鼎的女婿。張世杰(?-1279年),涿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陸秀夫并稱為宋末三杰。但葉柱老師不承認,理由是《東倉葉氏宗譜》沒有記載。但張世杰死后,在戰(zhàn)亂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輾轉至天臺避難,因此他的后代在天臺定居下來。天臺百姓在他殉國后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從此這里便成了張家的宗祠。張世杰祠堂,位于天臺縣城民主路,為紀念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張張世杰而建。該祠坐東朝西,四合院布局,前面為五開間硬山頂?shù)恼T,南、北為單坡屋面的廂房,東側是三開間的正祠?,F(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值得一提的,當時寧海還來過外國人,說的是韓國的崔溥(1454~1504)字淵淵,號錦南,明朝朝鮮全羅道羅州(即今韓國務安郡)人,24歲中進士第三名,29歲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鮮弘文館副校理(五品官員),奉王命赴濟州島執(zhí)行公務。明弘治元年(1488)閏正月初,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喪,與同船的從吏、護軍、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風暴襲擊。漂流海上并最終在中國官員和百姓的幫助下返回朝鮮?!镀d洝芳词瞧溥@次遭遇的沿途記錄,是研究中國明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內容多為日記體的流水賬,并不晦澀,高中以上的中國人應該能看得懂七七八八。全文看完后,心中頗有新奇感。外國人觀察明朝時人們的生活,自然有迥然不同的角度,然而這個崔溥又是一個特殊的、接受過深厚的漢學教育的外國人。他來觀察中國,有發(fā)現(xiàn),更有驗證--自己書本上看到的、想象中的中國,與現(xiàn)實中的中國的邂逅。草錄幾點感想如下:當時的朝鮮文人漢學造詣很深,對于中國古代的經史典故如數(shù)家珍。而同時期的明朝人對于朝鮮并不了解,崔溥在浙江上岸后被當?shù)馗骷壒賳T盤問,關于朝鮮的官制,教育,武備等等。
如此看來:寧海具有豐富的明史文化資源,方孝孺、徐霞客、戚繼光以及文天祥等明代著名歷史人物都跟寧海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們或出生于寧海,或在寧海成就了一番事業(yè)。這些歷史人物貫穿明代各個時期,既影響著明代歷史進程,也影響著寧海文化發(fā)展,為寧海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要認真收集整理。不管從歷史、文化還是教育意義上來講,都非常具有價值?!艾F(xiàn)在,文化產業(yè)正處于一個高速發(fā)展時期,凸顯著愈來愈重要的地位,期待著寧海能夠做好明史文化資源文章,讓明史成為寧海文化產業(yè)的一個亮點?!贬B波教授如此說。
作者簡介
應可軍
應可均 ,筆名筱瑛,曾用名應可軍,浙江寧海人?,F(xiàn)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中國近代史史料學會會員、寧??h詩詞楹聯(lián)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地名協(xié)會副秘書長、寧海縣徐霞客研究會理事等。酷愛收藏寧海地方文獻,被評為“寧波市十佳藏書家庭”;走遍全縣村落,考查風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普查先進個人”首批“浙江省民間文藝優(yōu)秀人才”“寧波市十佳業(yè)余文保員”;其間,曾在《寧波日報》《寧波晚報》《寧海報》等刊物上發(fā)表過不少的史論作品,參與策劃多種文化活動,編著多種有關寧海綜合文獻等。著有《寧海歷史上今天》《寧海姓氏溯源》《寧海之最》《寧海古戲臺》《寧海民政志》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