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世紀50年代上的小學,那個時候的生活教育隨處可見于學校里與家庭中;可是現(xiàn)在的小學生,更多地沉浸于知識的海洋里,生活教育雖不能說與他們漸行漸遠,但至少沒有引起某些學校與家庭的更多重視。
可當教育沒有了生活,就讓孩子的成長缺失了必需的精神營養(yǎng),以至影響到他們未來更好的發(fā)展。
濟南市行知小學,作為濟南市第一所以陶行知先生名字命名的學校,建校以來一直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尤其是在學校生活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方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01
學校成為生活教育的大課堂
學校是學生求知之所,也是其生活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也應當成為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的大課堂。行知小學這所 “大課堂”里,就一直回響著生活教育的旋律。
2012年平地而起的行知小學是濟南市棚戶區(qū)改造后面向回遷居民的第一所學校,就整體而言,周圍老百姓的行為習慣及文化素養(yǎng)與城市文明的快速發(fā)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家庭中又無形地影響到孩子,從而有的也就結出了“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之果。
新校啟用,環(huán)境嶄新,滿懷激情的老師面對來自不同學校匯集的回遷的孩子,卻感到很大的失落。
他們見到王艷鳳校長之后不住地抱怨——“我們班里大多數(shù)孩子說自己從來沒上過講臺,更沒有領過一張獲獎證書!”
“我們班學生作業(yè)書寫不成樣子!”
“我們班里沒有一個曾擔任過班干部的!”
“有家長說,孩子在家里誰也管不了,請老師幫忙教育一下吧?!?/span>
……
尤怨和失望,在老師們的臉上籠罩著。
其實,所有這一切,也都被王校長看在眼里。不過,她看似柔弱的外表掩蓋之下,卻有著一個十分強大的內(nèi)心。她非但沒有氣餒與抱怨,反而在想,如果孩子樣樣優(yōu)秀,還要學校干什么。要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就要回歸
教育本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個性差異發(fā)展;就要特別關注學有困難學生的成長支持。基于真問題,就要開展真思考,尋找真策略,解決真問題。
召開全體教師會議,王校長說明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抱怨,不推諉,以陶行知“待學生如親子弟”的愛心與真誠去開展工作;正是由于孩子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才讓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有了用武之地,每一位行知教師不僅要擅于揚長,還要能精于補短。
實踐活動——種植園
看到此情此景,王校長和老師們很是惋惜,可并沒有特別責怪孩子們。作為專業(yè)的教育人他們理解孩子們多是出于好奇而做出的種種不文明的行為,并非有意為之。也許恰恰是因為這些不是自己親手構建起來的,所以他們不知珍惜。那么,如果讓學生每個人都參與進來,一起構建學校這個大課堂,也許他們會倍加珍惜,甚至還會建造出一個又一個屬于他們世界的景觀,真正參與了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進而才能珍惜、品味生活的美好。
于是,生活教育視域下的“行知行”勞動教育課程應運而生。每周一節(jié)的勞動課,自開課之初就受到了超高關注,孩子們踴躍參與,平時在家里家長這不讓動那不讓碰的各項勞動項目及勞動工具讓孩子們熱情高漲,躍躍欲試。漸漸地,學生學會了洗衣、收納、灑掃、整理等,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了珍惜勞動成果,懂得了感恩勞動者。每到“自我保潔日”的星期三,學生自主申報志愿者,穿上黃馬甲,打掃廁所、走廊和樓梯等,體驗環(huán)境清潔之美。漸漸地,學生愛上了勞動,懂得了珍惜,學會了感恩,以勞育德的課程成效顯著。
為了讓自己的“家”更加優(yōu)雅起來,學校動員學生通過自己的作品美化學校這個大課堂。書法大賽、美術作品征集、實踐節(jié)創(chuàng)意大賽、社團活動中的學生優(yōu)秀作品,都要貼上標簽、注明班級和姓名,一一裝幀上墻。雖然不少作品尚未登臨藝術的殿堂,可由于童趣橫溢和飛翔著想象,這些作品呈現(xiàn)出特殊的生氣與活力。在接待室采訪王校長的時候,她就很興奮地指著墻上的書法作品對筆者說,這些都是孩子們的作品。其實,建校之初,我也曾到這個辦公室與王校長進行過交流,墻上同樣懸掛著書法作品,不過,那是從市場上購置而來的,甚至還有一些名家之作??稍谕跣iL和老師們的眼里,后來換成的學生作品一點兒也不遜色于那些買來的書法作品。這也許有點兒愛屋及烏,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發(fā)展?jié)摿χ?,讓王校長驚喜不已。她感慨道:“成年人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中有牛頓,譏笑里有愛迪生。誰敢保證,若干年后,這些孩子中沒有大書法家,這其中有些作品不能成為傳世之寶呢?”
行知小學在全體師生的齊心裝扮下變得越來越美,尤其是春天,到處都是鳥語花香。而愛好攝影的孩子們,則三五成群地在校園里捕捉春天之美。于是,學校將他們的攝影作品收集起來,舉辦“最美四月天”的攝影展。一張張攝影作品不但彰顯了兒童視角的藝術之美,而且還內(nèi)蘊著喜悅與激動之情,體現(xiàn)出兒童的精神氣象。
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尤其是像行知小學這樣由學生裝扮起來的美麗之家,更有了一種特殊的愛在里面。即將畢業(yè)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總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感情在心里徘徊。為此,有的學生就開始苦思冥想,是不是應該為這個家留下一些紀念性的東西。于是,買鏡子者有之,贈送錦旗者有之,留下自己作品者更有之。
為了給這個家留下更深的紀念,有的學生尚未畢業(yè)就開始策劃起來。
2016年的畢業(yè)班學生,提前在校園圍墻邊種下薔薇花,待其破土而出后又精心照料。到畢業(yè)前夕,鮮艷奪目的薔薇花已經(jīng)爬滿了校園的圍墻,休說本校師生常常在這些薔薇花前駐足觀望與欣賞,就是從墻外行走的陌生人,也會停下腳步,欣賞如此美不勝收的景象。每到薔薇花盛開之時,有畢業(yè)數(shù)年的學生還會來到母校觀賞這一盛景。而洋溢在他們臉上的自豪感,也就有了與這些花兒爭奇斗艷之美。
學校把愛的責任融入為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建立的豐富、可選擇的課程建設中,五大領域下生活教育的學校課程,各有其獨具的妙處——道德生活領域中的“走進陶行知”“行知少年追夢行”“傳統(tǒng)節(jié)日話古今”“紅色研學之旅”“行知小先生講堂”,科技生活領域中的“凌云航?!薄伴_源機器”“3D妙妙屋”,健康生活領域中的“動感排球”“啦啦健美操”,藝術生活領域中的“蒲公英合唱團”“風信子音樂劇”“創(chuàng)意彩畫”“光影繪畫”,勞動生活領域中的“蔬菜耕種”“健康美食”“職業(yè)體驗”等。
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在這里不但落地生根,而且已經(jīng)芳香四溢,果實累累。正是因為有了生活,才讓學校成了一個學生自主接受生活教育的大課堂,而沐浴在生活教育之美中,學生也就有了別樣的幸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