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小名阿斗。據(jù)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斗”。人們對其印象大多來源于《三國演義》,叫“扶不起的劉阿斗”。
后世對劉禪的評價也達到了兩個極端,一方面說他是愚蠢透頂,另一方面則說他大智若愚,今天就講講這位頗有爭議的亡國之君,劉禪。
劉禪的人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登基前,從207年出生到223年繼位這16年。
2.諸葛亮?xí)r代,從223年繼位到234年諸葛亮病逝這11年。
3.后諸葛時代,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國滅亡這29年。
4.晚年,263年蜀國滅亡到271年劉禪去世這8年。
劉禪在人生頭16年里有記載的就兩件事,208年趙云在長坂坡之戰(zhàn)救阿斗,212年張飛、趙云截江救阿斗,這兩件事在《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描寫,經(jīng)過了藝術(shù)加工,但這兩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關(guān)于他的大名劉禪,這個禪字一直以來都有兩個讀音(shàn)與(chán),根據(jù)劉備給他收的義子改名劉封來看,禪應(yīng)該是用(shàn)這個音。因為兩個字組在一起為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這是只有優(yōu)秀帝王代表才能執(zhí)行的在泰山之上的祭天帝儀式,很符合劉備的雄心壯志。
劉禪的少年平淡無奇,文沒有曹植、曹沖少年天才般的表現(xiàn),武沒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見是趙云懷中的襁褓嬰兒,再見就已是蜀漢的皇帝了。
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稱帝,開啟了人生第二階段:武侯輔政。
據(jù)《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遺詔敕后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在遺詔中囑咐劉禪多學(xué)《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并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xué)習(xí),此時的劉禪17歲,這些“經(jīng)世之學(xué)”劉禪之前有沒有學(xué)習(xí)過,學(xué)得怎么樣,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記載表明劉禪有過什么內(nèi)政,軍事方面的經(jīng)驗,不管怎樣,他還是個17歲的孩子,諸葛亮日后在《與杜微書》中評價過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边B諸葛亮都評價劉禪聰慧,足以證明劉禪不是小說中說的呆傻弱智。想想我們17歲的時候在做什么,擺在劉禪面前的是內(nèi)憂外患中的蜀國,我們不能對他苛責(zé)什么,于情于理放權(quán)給諸葛亮都是最好的選擇。
據(jù)《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彌留之際,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span>
劉備欽點了諸葛亮來輔政,把蜀國和劉禪都托付給了諸葛亮,劉禪從始至終都是被動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漢的皇帝,名義上的統(tǒng)治者,但在諸葛亮輔政的11年里,我沒有看到任何劉禪自己做的決定,“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劉禪仿佛是一位看客。就像是后世的君主立憲制,劉禪是虛位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是首相大權(quán)獨攬。
諸葛亮剛一去世,蜀軍就內(nèi)訌了,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這件事就不在此展開了。結(jié)論就是魏延沒想造反,但確實違抗諸葛亮留下的軍令了,也確實想奪取軍權(quán)了,這件事準(zhǔn)確的說是魏延和楊儀內(nèi)訌事件,劉禪為此事咨詢了董允、蔣琬的意見,決定站在楊儀一邊。
結(jié)果是魏延兵敗被殺,延獨與其子數(shù)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fù)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這是多深仇大恨啊,還要滅族。
楊儀先斬后奏,還滅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實,這兩人都不把劉禪放在眼里,楊儀這人也膨脹得很,竟然說出諸葛亮死后,要是率軍投降魏國就好了這種話,被人告發(fā)后自殺。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諸葛亮載臨死前留下遺囑:“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后,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fù)請蔣琬之后,誰可任者?”亮曰:“文偉(費祎)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說的是諸葛亮欽點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楊儀都想推翻這個遺囑,但均以失敗告終,劉禪的決定遵照了丞相的遺囑,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tǒng)國事。蜀國完成了權(quán)力交接,度過了諸葛亮死后的危機。
在諸葛亮生前,朝政多被諸葛亮所把持,劉禪沒有多大發(fā)揮空間。諸葛亮死后,劉禪并沒有再任命別人擔(dān)任丞相,而是先后任命蔣琬為大司馬,費祎為大將軍。其中蔣琬主要管行政事務(wù),同時也兼管一些軍務(wù),而費祎正好相反,主管軍事,兼及部分行政。二人權(quán)力互有交叉,互相制衡,又直接對劉禪負責(zé)。而劉禪則居中掌控。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政治手段,不是無能的人所能做到的。
甚至在蔣琬去世以后,劉禪便直接將原先蔣琬所管的事務(wù)接了過來,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權(quán)力,做法非常老道。
公元238年,魏國內(nèi)部發(fā)生動亂,司馬懿帶兵出征遼東。在許多人看來,這又是一次北伐中原的好機會。這時,劉禪給蔣琬下了命令,令他帶領(lǐng)軍隊進駐漢中,等待東吳行動,到時二家聯(lián)合北伐干掉曹魏。這個命令,說明劉禪對自身實力認(rèn)識得非常清楚,單純依靠蜀漢是干不過魏國的,所以告訴蔣琬不要輕舉妄動,而要和東吳聯(lián)合進軍。顯然,一個無能的君王腦子是不會那么清楚的。
劉禪的情商也不低,他是懂得人情世故的。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事變后,曹魏的大將夏侯霸是曹爽一黨,害怕受到司馬懿父子迫害,叛魏降蜀。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當(dāng)年在曹、劉爭奪漢中時被蜀將黃忠所殺,蜀漢是夏侯霸的殺父仇人。
劉禪知道此事會讓夏侯霸心存芥蒂,于是在接見他時一笑泯恩仇,說:“卿父自遇害于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話就將仇恨化解,兩軍相爭,難免有死傷,你的父親也并非死于我父親之手。
之后,劉禪話鋒一轉(zhuǎn),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蹦憧矗覂鹤舆€是夏侯家的外甥啊。劉禪的皇后是張飛之女,張飛的妻子出自夏侯家族,這不就是一家人嘛。
三言兩語讓夏侯霸感動不已,他從此死心塌地追隨蜀漢,多次參與姜維北伐的戰(zhàn)爭,和老東家拼命。
諸葛亮在《出師表》里教導(dǎo)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薄坝H”是親近的意思,劉禪久居宮中,不問政事,自然親近身邊的人,而賢臣們在哪?
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祎至漢中,與蔣琬咨論事計,歲盡還。五年春正月,監(jiān)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還漢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祎至漢中,行圍守。
九年夏六月,費祎還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祎出屯漢中。
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蔣琬、費祎、姜維大部分時間在漢中等地屯田練兵、防御魏國,所以劉禪身邊出小人是必然的,賢臣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功績獲得權(quán)力、地位,而小人們只用憑著自己離皇帝近,極力阿諛奉承,討好皇帝就能飛黃騰達了。
蜀漢后期,劉禪縱容黃皓專政,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后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263年,姜維聽聞鐘會于關(guān)中治兵,于是上書給劉禪調(diào)兵遣將以作準(zhǔn)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于是劉禪也就沒當(dāng)回事,導(dǎo)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在魏滅蜀之戰(zhàn)中,蜀將姜維倚仗天險堅守劍閣,而魏將鄧艾領(lǐng)奇兵翻越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天降神兵直逼蜀都成都。當(dāng)時,鄧艾出奇兵殺到成都附近,一來人數(shù)不算太多,二來長途奔襲士兵體力、后勤保障都成問題。如果劉禪能組織力量拼死抵抗,給姜維回援的時間,不是沒有機會取得勝利的。但是,當(dāng)蜀漢群臣得知鄧艾兵臨城下的消息后,滿朝文武一派主張?zhí)拥絽菄ィ慌芍鲝埻线吿?,主張堅決抵抗的幾乎沒有。譙周代表本地大族的投降宣言,更表明他們已經(jīng)徹底放棄了劉禪,這說明,蜀漢集團已經(jīng)喪失了抵抗意志。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劉禪想抵抗,恐怕自己的意志也無法貫徹下去。加上他并非那種性情剛烈,敢于一拼生死的主,做出投降決定也就不難理解。
至于劉禪的投降,根本原因是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出了問題,這當(dāng)然和劉禪胸?zé)o大志,貪圖享樂脫不了干系。
劉禪投降了之后,姜維看到魏將鐘會野心勃勃,和鄧艾又有矛盾,挑唆鐘會和鄧艾的矛盾,再和鐘會勾結(jié)煽動一起造反。先抓了鄧艾,又準(zhǔn)備殺掉各軍主將,假借魏國郭太后名義,裹挾軍隊,割據(jù)蜀地。但是計劃失敗,各軍嘩變,鐘會、姜維被殺。
劉禪投降以后前往洛陽,司馬昭請他喝酒。這個時候司馬昭早已是曹魏政權(quán)實際掌權(quán)人了,他的心思路人皆知嘛。
兩人喝酒的過程中,司馬昭就令奏響蜀樂。就如同當(dāng)年四面楚歌的效果一樣,蜀漢舊臣們?nèi)紲I濕衣裳,除了一個人,怡然自得飲酒作樂的劉禪。司馬昭就問了:“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span>
劉禪說完這句話,他手下一個舊臣郤正聽不下去了,叫劉禪出去一起上個廁所。教他臺詞應(yīng)該怎么說,什么時候應(yīng)該流淚,劉禪也一一照做。
再一次司馬昭約劉禪喝酒,又問了同樣的問題。這回劉禪閉目做悲痛狀,遙望蜀地,說自己對故國日思夜想。但畢竟是新演員,劉禪眼淚沒擠出來,臺詞也很僵硬,司馬昭看出了破綻,就問“何乃似郤正語邪!”劉禪驚曰:“你咋知道?”惹得眾皆失笑。
樂不思蜀這事,我們看了第一反應(yīng)都是,這個沒心沒肺的劉阿斗,昏庸至極。但筆者以為,這事劉禪做得卻是大智若愚。作為寄人籬下的亡國之君,司馬昭兩次對他發(fā)問,這何嘗不是一種試探?而劉禪的表現(xiàn),不僅不是不會演戲,反而是戲中戲。就這樣,劉禪在洛陽度過余生。
在南北朝時期,成都當(dāng)?shù)匕傩招藿藙⒍U祠,從中國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觀點看來,劉禪亡國,于漢是不忠,于父是不孝,這樣的人不配擁有專祠。
但從客觀上講,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lǐng)導(dǎo)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nèi)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fā)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quán)相對穩(wěn)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劉禪看重的是人民的現(xiàn)實利益,減少了生命財產(chǎn)的無謂犧牲。
當(dāng)然,這不能掩蓋他膽小懦弱,貪圖享樂,胸?zé)o大志的本性。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上天給了劉禪一個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機會,他自身沒有治國、平天下的能力,加上諸葛亮的早逝,更讓劉禪無力實現(xiàn)其父親劉備的遺愿了,他只能偏安一隅,在蜀地樂享太平。亡國后,被軟禁在洛陽,他沒有亡君的至死不渝的氣節(jié),他只能裝傻保命,毫無尊嚴(yán)的度過余生。劉禪不是傻子,也不是昏君,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平和溫柔的普通人。
堅持原創(chuàng),歡迎轉(zhuǎn)發(fā),請尊重付出,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