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過這么一段話:作為家長和老師,不該用無意義的指示來搪塞遭遇困境的孩子,要給孩子指出解決問題的路徑,讓他知道怎么走,而不是在你的恫嚇之下驚慌失措。
我們經(jīng)常會呵斥孩子,你的腦子呢?為什么不動動腦子???如果孩子問我們:怎么才算是動腦子?怎樣動腦子?可能我們大人就說不好,或者會敷衍孩子,動腦子就是思考?。磕敲词裁床攀撬伎??怎么才能讓自己學會思考或者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
我們能說得出來嗎?
這就涉及一個比較帶有學術(shù)性的問題,思考是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等等。如果我們僅僅是進行理論上的闡述,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估計也沒幾個人能看得進去。
所以,今天,我想結(jié)合一個具體事例專門談一下思考當中的“由此及彼”。
靈感來源于我今天早晨稱體重,這是我以前起床后的習慣之一,最近有十來天不知怎么忘記了。昨天搞了一個活動照了一張相,我感覺好像臉比以前大了些。于是,今天早晨起來,我往體重計上一站,果然長了好幾斤。我一下子有些悔恨,仔細反思最近的減肥措施落實情況,可能與學校飯菜質(zhì)量改善有關(guān),自控力也出現(xiàn)了問題。
于是,今天的晨跑我開始加量,由以前的四千米加大到了八千米,早飯也減量,小籠蒸包由4個改為兩個。
稱體重,讓我一下子警醒,然后馬上開始了減肥措施。然后,我就開始了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學生平時的學習是不是也和我的減肥一樣,平時感覺不出自己有什么問題,必須進行一次檢測,然后和其他人、其他班級進行一下對比。然后,他們才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上原來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衡水中學的周測,還有每天的自習考試化(出分數(shù)),是有著心理學基礎(chǔ)的。就是要讓學生隨時警醒,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防止在一種表面平靜之下累積過多問題,所謂防止“溫水煮青蛙”現(xiàn)象,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由減肥聯(lián)想到學生的檢測,這就是思考。屬于思考當中的“由此及彼”——建立不同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我想,如果我們要想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能不能讓學生每天都進行這種訓練。比如,讓學生在一個獨處的時間想一想,今天我能把哪兩個知識或者事物聯(lián)系起來?它們之間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每天都進行這樣的思考,養(yǎng)成由此及彼的思維習慣。這種聯(lián)想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通過聯(lián)想,你會加深對兩個事物的印象和理解,所謂將知識連成網(wǎng)絡,就是從找到兩個事物、進而多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開始的。
當然,思考絕對不僅僅是由此及彼這樣簡單,但是,這樣的思維訓練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或者以此為抓手,可以拓展到其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舉個例子,今天聽了一節(jié)歷史課《辛亥革命》,講辛亥革命發(fā)生的背景,其中有思想背景,那是不是就可以和十九大報告結(jié)合起來,為什么習總站立三個多小時要把一些綱領(lǐng)性的東西在這么重要的場合宣布出來?為什么要成立宣講團宣講十九大報告,就是要為改革營造思想氛圍,建立思想基礎(chǔ)。那么為什么要有思想基礎(chǔ)呢?因為意識指導行動。然后就可以延伸到由表及里的思維方式,以此類推,等等。
每天都想一想,我所學、所見及所想和哪個或者哪些知識、事物、事件可以聯(lián)系起來?其實,語文考試中的作文命題,很多都是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事物之間的遷移聯(lián)想能力,學生能不能由材料當中的事物或事件與生活中或者社會上的其他事物聯(lián)系起來,決定了你的文章是否有思路、有深度。比如2015年山東的高考題“絲瓜藤、肉豆須,分不清”,就是要求考生從現(xiàn)實中的這個現(xiàn)象出發(fā),聯(lián)想到生活或者人生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事物。如果聯(lián)想貼切,闡發(fā)有理,文筆好的話,那就是高分作文。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由此及彼的訓練非常必要。
不用擔心每天進行這樣的訓練會不會沒有什么事物可以聯(lián)想,只要用心,完全可以做得到。我有個朋友,每天堅持跑步,每次跑步之后都會寫上一篇關(guān)于跑步的心得和感受,每天都能由跑步聯(lián)想到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生活、工作的一些事情,每天都不重復,每天都有所感悟,令我非常佩服。就是跑步這一件事情都能做到這么多聯(lián)想,更不用說學生每天要接觸各科復雜的知識和遇到各種人和事了,缺乏的可能就是觀察能力與是否用心而已,當然也有知識、閱歷的問題,但是這本身就是增長知識、增加閱歷的活動啊。
不知道每天都進行這種思考的訓練是否會有效果,我先從自身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