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 54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最近讀日本設計師黑川雅之談美學的文章,看到一段話。他說:
世界最初就是一個整體。然而廣闊的整體會令人不安。為了消除這種不安,人們學會給具備顯著特征的局部命名。于是,就有了山峰、峽谷和平原。
但是把山峰、峽谷和平原連接起來,就能構成世界嗎?不是的,它們只是「中心點」。在它們之間,存在著大量平緩的、過渡的根基。它們是無法命名的部分,也是容易忽略的部分。
無獨有偶,認知語言學中也有類似的觀點:我們腦中的概念,并不對應著真實世界,而是真實世界的「中心點」。
為了讓廣闊的世界變得有序、結構化,我們把世界拆分成一個個部分,對其進行概括、歸納、分類,把復雜的世界抽象成一個個具備顯著特征的「范疇」,再對范疇命名 —— 這就形成了「概念」。
但是概念能代指真實世界嗎?不行的,它們只是對真實世界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會丟失大量信息。
為什么說這些呢?主要是想表達一個觀點:
很多人總是喜歡追捧各種方法、技巧、模型、工具……不是說這樣不對,但它們只是「中心點」。如果缺乏了「根基」,其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我們日常學習的知識,通常有這么兩大類:
第一種叫做 Know-what:關于「是什么」的知識。比如:這個術語是什么意思?這個領域是研究什么的?這個概念的定義是什么?等等。它可以幫助我們「辨認」世界。
另一種叫做 Know-how:關于「怎么做」的知識。比如:怎樣操作這個程序?怎樣應對這個情境?用什么步驟解決這個問題?等等。它可以幫助我們「干預」世界。
許多人喜歡追捧后者,把它叫做「干貨」。于是,許多課程總會打著「即學即用」「碎片學習」「5分鐘學會一個方法」的口號;許多人也會習慣性地用這種方式思考問題:
你講得很好,可是跟我有什么關系呢?簡單點,結論是什么?我該怎么做?
這幾年來,這種過度追求結果,追求短、平、快的現象,甚囂塵上。大家要么追求「速成」,對復雜的分析、論證過程失去耐心;要么一味模仿,懶得去思考這樣做的原因,反正跟著教程來,做到一模一樣就對了。
這不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
如我一直所強調的:真正有效的學習,絕不應止步于「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去探究背后的「為什么」。亦即 Know-why。
為什么?原因很簡單。任何方法、技巧、模型、洞見、靈感……都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對情境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也就是說:它們只是「山峰」。
那么,山峰的根基是什么呢?就是方法和技巧背后的原理。具體而言,包括:
1)來源:它為什么會存在?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2)核心:它的本質是什么?它可以簡化成什么?
3)目標:它的作用是什么?預期的效果是什么?
4)路徑:它是如何起到作用的?起作用的方式是什么?
所以,盡管我每篇文章都會提出很多方法和模型,但是我一直告誡大家:不要太注重這些方法,它們只是「中心點」而已。你要做的是去思考:它們是怎么來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在每篇文章里,以及智識營、寫作課里面,都會花很多篇幅去講底層的原理和邏輯。有些同學不太理解,也有人問我:能不能把它們精簡掉,做成一個個工具包,直接告訴我們:我該在什么場景下,用什么工具,如何用,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當然可以,但這樣一來就沒有意義了:你很難真正「學會」一樣東西,你只是在模仿別人的用法。
要知道:方法只是一種參考方向和示例,背后的邏輯才重要。很多時候,理解了背后的原理,你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總結歸納出一套更適合自己的方法。
拿幾個最簡單的方法, 舉例給大家看:
番茄工作法:把任務切割成25分鐘一段,定鬧鐘,每25分鐘休息一次。
它的本質是什么?是「人專注集中精力的時間是有限的」。但這段時間一定是25分鐘嗎?當然不是,它是因人、因任務而異的。有可能5分鐘,也有可能是半小時,要按照自己的感受來定。
更進一步,你一定要給自己設個鬧鐘嗎?一定要以一個固定時間為單位嗎?當然也不是。你完全可以「集中精力工作,感到累了就起來休息幾分鐘」,這樣更主動,更不容易被打擾。
所以,我之前在文章里分享過我「小步快走」的工作方式:把任務切分成一個個小問題,集中精力在一個問題上,攻克,然后休息一會兒,繼續(xù)下一個問題。這是番茄工作法嗎?當然不是。但如果往深層次的邏輯挖掘,它們其實是一致的。
康奈爾筆記法:把一頁紙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記錄信息要點,一部分提煉關鍵詞,最后一句話總結。
它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通過關鍵詞回憶要點,來幫助自己記住信息」。那一定要用紙質筆記本、下載模板、按部就班去操作嗎?當然不是。你在日常的筆記里加幾個關鍵詞,復習時先看關鍵詞就可以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分享過類似的方法:用自己的話總結原文,不要直接摘抄。復習時先回想原文的大意,再去看原文。如果你真的理解,那你應該能夠發(fā)現,它和康奈爾筆記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
再比如思維導圖。
很多同學問我怎么看待思維導圖、有沒有什么技巧,我只能說:我不用……
為什么不用呢?因為思維導圖的本質是什么?就是一個層級分類的大綱結構。那我用純文本就可以了,還自由得多,為什么非得費勁去畫一張圖呢?
至于色彩、圖形、右腦刺激這些,有偽科學之嫌(可參見:你的知識庫,是時候更新了),就不提了。
當然,思維導圖也有它自身的優(yōu)點:好看,有高級感。這一點是純文本無法比擬的。
所以,講這些呢,不是為了否定這些工具 —— 這完全沒有必要,我希望大家做的,是去思考:這些工具和方法,脫離了它們的「名字」之后,背后的內核是什么?它們作為「中心點」的「根基」又是什么?
不要僅僅停留在「山峰」上面。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呢?
其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三步:
1)拆解方法背后的邏輯,亦即 know-why
2)思考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情況
3)根據2,對方法進行調整,使其更適合自己,成為新的 know-how
這樣看似很麻煩,比起「即學即用」,多繞了整整一大圈。實際上,如果缺少了這個流程,你就永遠只是在模仿和復制,并沒有真正地學到東西。
所以,有些學員和讀者會問我:老師,我這樣做對不對,好不好?我一般都會回答說:你自己感覺一下,只要覺得順手、適合,就是好的。
就是這么簡單。生活不是考試,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只有「更適合自己」的答案。
那么,再回到前面的幾個例子。
我是在勸說你不要去用這些方法嗎?當然不是的。如果你工作起來容易忘記時間,那完全可以設番茄鐘;如果你喜歡畫圖,那當然可以畫思維導圖;如果你喜歡整潔、格式化的筆記方式,那專門做一本康奈爾筆記本,也毫無問題。
再比如: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分享過我的記賬方式:用「余額相減法」和「大筆開支法」,記錄一個月的支出,讓自己心里有數。
這種方式適合什么樣的人呢?適合像我這樣,需要知道每月開支的大致數目,無需精確了解具體分類,又懶得去逐筆記賬的人。如果你跟我一樣,那肯定會很舒服。
但如果你對數字極其敏感,需要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衣食住行分別花了多少,每天、每周的錢都花去哪里了……那這種方法就完全不適合你。
所以,重點在于,跳出這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去思考: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可以借用什么東西,來滿足我的需求?
簡而言之: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這也是我一直踐行和分享的觀念。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這個時代,一切都太快、太急、太不確定。因此,許多人都會「等不及」,不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系統(tǒng)的思考上面,總想著走捷徑,更快地抵達終點。
人為了不思考,什么事都做得出來。
但最關鍵的問題恰恰就是:學習是沒有終點的。
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是學會一個知識點,掌握一個方法,能夠實踐應用解決一個問題嗎?其實都不是。學習的目的是在過程里,而不是在哪一個終點上。
就像健身一樣。健身的目的是什么?是做完一整套動作嗎?不是的。是在做這些動作的過程中,有效地「鍛煉」肌肉,讓自己更好地調動和使用自己的身體。
學習也是一樣的。學習的目的,恰恰就是在接觸新知識、處理新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鍛煉」大腦,讓自己擁有「能夠更好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 而不僅僅在于「解決問題」本身。
用神經科學的話來說,就是利用神經元的可塑性,重構和優(yōu)化神經元的聯(lián)結。
也就是說,許多人所竭力避免的思考本身,正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獲所在。
所以,我在 如何分辨壞信息? 中提到:許多壞信息的特征,就是只告訴你答案,不告訴你過程。這樣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們迎合了我們的需求:幫我們節(jié)省了思考的過程。
但長此以往,我們的大腦就得不到鍛煉,慢慢的,就會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愈發(fā)難以思考復雜的問題。
所以,我在之前講讀書的文章里,提到過一個觀點:許多時候,讀書的收獲往往不在于這本書本身,而在于你閱讀過程中,讓大腦高速運轉,所產生的一連串火花和聯(lián)結。
同樣,讀書很多時候壓根無需去記得「這本書講了什么」「這本書的結構是什么」—— 這并不重要。你通過閱讀這本書,想到了什么,想通了什么,這些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東西。
不妨把讀書當作一種跟作者的平等對話。最有價值的,是在對話中,理順自己的想法,讓自己得到啟發(fā)和靈感。
也許有朋友會問:如果我讀的是一本完全不懂的書籍,沒有任何知識基礎,我怎么可能做到「平等對話」?我當然只能全盤接受對方的信息。
這種情況,就是你的讀書方式不合理。我們都知道,最有效的學習是什么呢?是「i+1」。亦即:基于你已有的知識基礎,去讀「稍微高出現有水平一點點」的東西。
如果你從零開始,去讀一個你完全不懂的領域,那步子就邁得太大了。你很可能整本書囫圇讀下來,仍然什么也得不到。
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做呢?我自己的經驗是,分成四步走。
1)拆解:先從待讀的書里拎出一個知識點。
2)包圍:集中精力去攻克它,可以結合橫向閱讀、主題閱讀,不局限于這本書本身,多廣泛去查找資料。
3)內化:把這個知識點理解透徹之后,再回到第一步,尋找新的知識點。
4)輸出/應用:對自己已學到的內容,找機會去輸出和實踐,讓自己更好地掌握它們。
這樣看起來會比較「低效」,但實際上,這才是真正有效、真正能夠學會知識的方法。
基于這個方法,我總結出了一套「三層學習環(huán)」,主要針對方法和技能的學習,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1. 拆解
很多學員經常問我:智識營講那么多方法,怎么用?總有種不知道從何下手的感覺。
我每次都會回答:不要想著一次性掌握那么多方法,先拎出一個來,找出它的「最小可行性模式」,把它作為一個練習,不斷通過練習去熟悉它,直到內化。
什么叫「最小可行性模式」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方法最本質的核心模型。亦即,去除了其他的步驟、環(huán)節(jié)之后,它所能夠生效的結構。
舉個例子: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一個「一……就……」的習慣養(yǎng)成法(可參見:為什么你的計劃總是堅持不下去?)。如果你理解了它的原理,就能夠知道,它的「最小可行性模式」,就是:
「當 A 發(fā)生時,我就 B」—— 這里的 A 和 B,是兩個瞬時的、簡單的、獨立的事情。
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我們對新信息、新技巧的掌握程度,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E=K/I。
這里,E代表掌握效率,K代表你已有的背景知識,而I代表新信息的復雜程度。
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包圍式學習」:你拎出來的知識點越單一、越簡單,對其進行的「包圍」越完備,掌握它的效率也就越高。
2. 場景
拆解完一個方法之后,下一步,就是想辦法去創(chuàng)造場景、尋找場景,把方法放進去,看它是否適用。
如果生活中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那很好,直接上手用一用,看它能否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如果沒有,那就去從自己慣用的行為模式入手,有意識地把舊模式替代為新模式,上手試一試。
很多同學總喜歡別人把情境總結好,直接打包來用 —— 但其實這樣意義不大。原因正如前面所說,要想真正熟練掌握一種工具,你必須上手去用一用。哪怕用的情境不對,也能更有效地幫助你增進對它的「經驗值」。
所以,不要老是想著抄捷徑,多動手去嘗試。探索的過程,既是增進熟練度的過程,也是讓自己成長的過程。
3. 感受
在探索和嘗試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整個過程的感受。
這個過程非常重要。為什么呢?因為它的本質,就是把「以別人為主體」的行為模式,遷移到「以我為主體」。
任何一個方法,都是別人經驗和經歷的高度濃縮和概括。當你想把別人的經驗復制過來時,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一定不是能夠100%無損還原的:它一定會因為你和原作者之間的經驗、問題、履歷、需求等差異,產生不同的「不契合」。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向下挖掘,并從底層打通「他人」和「自我」。如這張圖:
只有通過這一步,你才算是開始把「他人的模式」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模式」。
4. 記錄
在感受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把所有產生的想法,都記錄下來。
比如:
這樣做是不是也可以?
這一步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這一步是不是有點多余?我能否節(jié)省掉?
它的優(yōu)點是什么,缺點是什么?
對我而言,它最適合什么樣的場景?
……
我自己的做法,是在筆記軟件里新建一頁筆記,用來記錄這個過程產生的所有念頭,包括對它的評價,存在的疑問,進一步的思考,以及待做的行動。
然后,不斷去更新這頁筆記。直到所有的問題都解答完畢,所有的行動都落實妥當,所有的想法也都有著落,那么這個方法,就大體上被你掌握了。
5. 修正
最后一步,就是結合前面「感受」和「記錄」的結果,對這個方法進行調整,讓它更適合你自己的需求,讓它成為專屬于你自己的「新的方法」。
我不少分享給大家的方法論,其實就是這么來的。
到這一步,你的學習,才算是收到了成果。
最后再強調兩點。
1)上面這個流程,每一步,都別忘了去深入挖掘它的原理,從 Why 的層面,去尋求 How 的支撐,打通兩者的雙向連接,更好地理解它的結構和組成部分。
2)一切學習,最根本的出發(fā)點,一定都是「自己的需求」。我能應用它解決什么問題?它能夠成為我面對什么情境時的工具?
只有能夠「為我所用」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適合自己的,就是正確的。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fā),幫助你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