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中,詠春跟很多國術一樣,需要練聽勁和本能反應。很多動作都是需要這些條件輔助才可以做到,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員經(jīng)常說,“恩,我懂了,但是做不到”。其實不是真的懂,因為自己的身體沒有懂。很多時候有的師父不會講太多,其實不是沒有道理的,等你身體真正理解這個動作了,自然腦子也就明白了,那真正運用的時候不會經(jīng)過大腦的思考。手一搭,一過手就自然知道如何去做,經(jīng)過大腦思考再傳導出來的動作會豐滿很多。
有人說練武就是練小腦的,畢竟很多時候不會經(jīng)大腦思考。千百遍的練習小念頭你才知道怎樣去運用松、柔、軟的力,知道變招時保持架構不變,不會驚慌失措的動作變形。身子知曉了,腦子才是真正的知曉,只有腦子知道,身體不知道,還是徒勞。練拳必須練肩胯,肩胯練好了暗勁就出來了。前臂繃緊了,勁都在手臂上,根本傳不到拳或掌上。那只有放松的時候才能做到勁在手上,傳導出身體的整勁。所以練一攤三伏尤為重要。要感覺出手雖松,但有身體的勁出來。搭手就感覺好像在出來的不是手,是整個人。
再如最基本的二字鉗陽馬,很多人扎了快一個月了仍是沒什么感覺,只是膝蓋酸。提肛收腹,含胸拔背了,練到脊椎也氣沉丹田了,那全身力量自然放松往下墜,如果膝蓋夾得過緊了,或者膝蓋超出了腳尖距離了。那自然膝蓋會酸,應該直接誒受力到腳。甚至會意念想象下力量超腳底甚至更往下,往地里鉆下去,這樣根才會越練越穩(wěn)。挺胸則腳底發(fā)飄,含胸沉氣,腹部呼吸自然腳底就實。背脊往上拔那力量才大,提肛收腹了,才能上下連通。力才能從腳上傳導肩最后傳輸?shù)绞稚先ァ3蹰_始扎馬可能兩腳及膝成內扣姿勢也許有點不太習慣又有點不順,所以有些關節(jié)上會有些酸也正常,這個幾次就習慣了。
也有很多人總是疑惑學習詠春的時間問題,覺得中國武術動不動就要學幾年太費勁了。覺得很多防身術不是學了幾個月就能打人了嗎?問題就源于此,學會了動作沒有實力還是沒有用的。防身術只是讓你知道某些特定的技巧,那真的碰到現(xiàn)實中的打斗情況是無法預料的。你沒有反應,不會發(fā)力,知道了動作即使一時的掙脫了,后面結果也是無法預料的。拳無好壞,要想真正的成為高手,都是需要經(jīng)過千萬遍的苦練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下去,不管學詠春還是學其他的國術,都是一個堅持的過程,對自己的身體各方面也都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