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 積 薄 發(fā)
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fā):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嘉佑八年(1063年)十一月 ,北宋文學家蘇軾正在京都任職,時逢進士張琥歸家之前來看望蘇軾,作者有感于當時士大夫中滋長著急功近利,淺薄輕率的風氣,因而特地寫了篇短文《稼說送張琥》送給張琥。此文以“稼”作喻,且用“曷(hé)嘗觀于富人之稼乎?(譯:你曾經觀察過富人是怎樣種莊稼的嗎?)”一句提問。然后,生動具體地講述了富人與窮人的兩種耕作方法帶來兩種不同的效果。富人的地力越種越雄厚,收獲豐富;而窮人的地力越種越貧瘠,收獲微??;原因是富人土地多糧食有余,可以實行輪作,保全地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就能夠不斷發(fā)展再生產;而窮人卻做不到,勢必導致惡性循環(huán),最終連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這是不可違抗的生產規(guī)律啊!緊接著,文章一轉換,把物質生產的規(guī)律自然地引申到精神生產上去。用古人與今人作對比,古代人的才能和學問大大超過一般的人,原因跟種莊稼的道理一樣,不要急于求成,必須積以時日,勤苦修養(yǎng),才能做到“流于既溢之余,而發(fā)于持滿之末(譯:已經滿得超出來才外流,把弓拉滿之后才放箭)”。最后,作者用自己的學習實踐和親身經歷進一步說明:做學問千萬切忌自得自滿、追求虛名,要去專心學習,只有做到“博觀而約取”,使自己具有豐富精粹的知識基礎,用起來才會感到綽綽有余,從容不迫。這就是“厚積而薄發(fā)”的道理。“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整體上體現(xiàn)出一種謙虛,博學,慎取,精授的態(tài)度和思想,教育人們博覽好學,在獨立的判斷力的基礎上去其糟粕,精取,微??;以此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再以此為基礎,方可授教他人,不致于道聽途說誤人子弟。
【造句】
做好筆記是快速提升語文成績的終南捷徑,是語文最后厚積薄發(fā)的催化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