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需求,尤其是0到3歲期間的高質(zhì)量陪伴,對兒童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近年來,我們借由專業(yè)的研究工具,在園所開展了多輪數(shù)據(jù)收集工作,探索影響低齡嬰幼兒教養(yǎng)的潛在因素。
結果發(fā)現(xiàn),家長確實越來越重視早期教育,但是養(yǎng)育者把包辦當作陪伴,或者僅僅把在場當作陪伴,成為育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僅需要父母付出時間和精力,還需要父母對兒童的性格特點、發(fā)展特點、心理認知發(fā)展狀況有科學而客觀的認知。
孩子開始說“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進步
每個人的個性、氣質(zhì)與學習風格都千差萬別。兒童同樣如此,從性格來看,有的孩子比較謹慎,有的則比較大膽;有些兒童比較內(nèi)斂,有些則很外向。從兒童的學習方式上來看,有的孩子比較獨立,喜歡自主學習,另一些則喜歡群體式學習;有的孩子主動性強,有的則需要大人的激勵與監(jiān)督。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種養(yǎng)育方式適合所有的兒童,家長高質(zhì)量陪伴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
了解孩子,不僅在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還要了解每一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
比如,兩三歲的孩子總是喜歡說“不”,和大人對著干,有時候故意發(fā)出難聽夸張的聲音,這是因為他們開始進入心理學上所說的“第一反抗期”。這個年齡段的兒童,隨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表述能力的提升,開始能夠自我反省,并且能夠較為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探索的欲望和自我主張也越來越強烈。家長必須意識到,孩子開始說“不”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進步,一直處于服從聽話的狀態(tài)反而不是好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許他們說“不”?;蛘呒议L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這樣既能讓他們的行為在自己承受和掌控范圍內(nèi),又能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感覺。比如,當孩子說“我不要睡覺”時,家長可以試著問: “你是現(xiàn)在就睡覺,還是再玩十分鐘睡覺?”而當孩子更大一點時,則可以嘗試與孩子一起制定規(guī)則。
再比如,兒童的第一個敏感期是“秩序敏感期”。最早出現(xiàn)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到兩三歲時比較明顯。很多人都能關注到,當嬰兒發(fā)現(xiàn)他生活中的東西都在他習慣的位置,他的情緒表情會怡然自得,反之則會焦躁不安,這就是嬰兒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秩序感知的證明。孩子再大一點, “秩序敏感”也會升級,可能表現(xiàn)為愛管閑事。
幼兒期的“秩序感”往往顯得固執(zhí)、刻板,讓家長又好氣、又好笑。家長要注意觀察,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接納孩子的“固執(zhí)”,盡可能讓孩子身處井然有序的環(huán)境。有時候“秩序?qū)殞殹比鄙凫`活性,并不意味著家長“無所作為”。平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環(huán)境、不同家庭中的人和事,幫助孩子認識到別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是不同的,幫助孩子慢慢學著“入鄉(xiāng)隨俗”。
愛的根本是理解,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有的孩子表現(xiàn)得霸道、脾氣大,還有的孩子表現(xiàn)得膽小、害羞、愛哭,家長不要武斷地給孩子貼標簽、戴帽子。
簡而言之,我們不僅需要根據(jù)每個孩子的成長特點調(diào)節(jié)養(yǎng)育方式,還需要對每個孩子的性格、學習風格和需求足夠敏感。
孩子天生就是主動學習者,學習是他們先天的素質(zhì)
總有人會為了幼兒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而爭論。其實,學習是人的先天素質(zhì),在日常生活中,學齡前的孩子擁有大量的學習機會,他們從來就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學習蘊含在各種日?;顒又?。
對于幼兒來說,行為發(fā)生變化就是他們學習的過程。在看似淘氣的“動手動腳”的過程中,幼兒的大腦與客觀世界建立了聯(lián)系和條件反射,大腦得到了發(fā)展,并積累了各種各樣的經(jīng)驗,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打好了基礎。
平日里,幼兒隨意玩耍的行為,隱藏著豐富的學習內(nèi)容和創(chuàng)造契機。譬如,他們喜歡往洞眼里塞紙、把衛(wèi)生卷紙扯出來等,這些都是他們自我探索的過程。更進一步,幼兒把積木搭起來,再推倒,并且一直反復操練,這其中隱藏著幼兒的觀察、探索和發(fā)現(xiàn),他們在不斷的搭建和推倒中感受著積木發(fā)生的變化。
幼兒這種蓬勃的發(fā)現(xiàn)力和萌發(fā)的注意力,恰恰是最值得珍視的。每個孩子都天生具備了科學家的品質(zhì),重點是這些品質(zhì)不要被大人“好心”地消磨掉。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認為,認字、數(shù)數(shù)、彈琴、畫畫、學外語才算得上是學習。幼兒熱衷于玩耍和探索,卻被家長貼上了“頑皮”的標簽。甚至有家長會阻止幼兒參與游戲,強行教他們一些所謂的“知識”。殊不知,這樣做不但沒有正面影響,反而無意中成了孩子主動學習的干擾者,阻擾了孩子的發(fā)展。
每一個兒童都不能被小看,因為他們都是會獨立思考的個體。當他們得到一個新東西時,多半會自己摸索、尋找玩法。每當此時,家長不要去干擾他們,也無需去指導,因為兒童會自己思考、探索、學習玩具的各種玩法,并享受這種學習和探索的樂趣。家長的作用并不是要教他們怎么玩,而是鼓勵他們自己玩,讓他自己發(fā)現(xiàn)更多有趣的內(nèi)容。正是這些獨立思考和游戲的空間,更有利于獨立個性和人格的發(fā)展。
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能力就是培養(yǎng)自尊和自信
80后、90后家長平均受教育的程度要高于60后、70后家長,因此他們也很容易單純地把育兒看作是教育孩子,而忽略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殊不知,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能力,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這對未來的學習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幼兒時期是自尊心的形成期,自尊心的形成不取決于他能背誦多少古詩,能多說幾個英語單詞,倒是日常生活中點滴小事會對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孩子會自己穿衣服和襪子了,他們的內(nèi)心充滿了“我很能干”“我已經(jīng)長大了”的成就感、自豪感。所以,當孩子笨手笨腳努力自己穿衣服和襪子時,家長應多多鼓勵,給予充分的耐心,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的重要途徑。
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進餐能力,對兒童的身心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能力從嬰兒期就要開始培養(yǎng)。嬰兒進入第四個月,家長就可以給他們加入新的食物經(jīng)驗。比如,一塊切掉外皮,并且大小適合幼兒拿的硬面包。此時,面包具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重要性。就生理而言,讓他習慣非液體的食物,正是要在這適當?shù)臅r機來做。就心理而言,這是他第一次用雙手把東西放進嘴里,自己控制食物。嬰幼兒能自己做事,強化自我意識,進而改變他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日常生活即教育,家長要認識到孩子自主活動的重要性,不能包辦代替。如,家長替孩子選擇飯菜、過度喂食、持續(xù)喂飯等,看似為孩子提供了便利,其實,客觀上對孩子傳達了一種不信任的信號,甚至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對吃飯的態(tài)度越來越消極,與成人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最終吃飯成了家長的事。
家長的積極回應,是孩子心理成長的第一支柱
幾乎每天,我都能接到家長類似的詢問:怎么陪伴才“好”? “好”的背后,陪伴被賦予了功利的色彩——“如何陪伴,才能讓我的孩子發(fā)展比別的孩子好?”
家長應該明確的是,陪伴孩子是一種天倫之樂,不是為了孩子不輸給別人而不得不做的一項義務。如果父母的陪伴“太功利” “目的性太強”,對孩子來說,即便玩游戲也會成為一種特殊的壓力,不能毫無顧忌地按自己的方式去玩耍、去探索、去想象。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陪伴孩子?這是家長們在育兒實踐中,孜孜以求的答案。
首先,家長要在親子互動中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這是幼兒對環(huán)境信任感的來源,也是兒童心理成長的第一支柱。有了這種信任,不管他今后碰到什么困難,都會努力尋找積極的解決方法。
其次,家長要借助自己的一言一行幫助孩子積累各種各樣的體驗。家長從事什么職業(yè),擁有什么學歷,并非父母優(yōu)秀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和孩子說話、玩耍、唱歌、念兒歌、喂他吃東西等,都是在創(chuàng)設機會,讓孩子獲得充分的感知覺體驗。
第三,家長應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幼兒探索新事物,并不希望別人馬上提供“最優(yōu)化”意見和幫助,他需要有時間自己反復琢磨,不斷探索。因此,每天喂飯、散步等這些家長眼中的“瑣事”,正是幼兒想要探索的要緊事。做個有心人,讓生活中的平常事變得有趣起來,減少一點“任務意識”,和孩子一起快樂地做這些瑣事。這樣的陪伴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獨立性和自信心,還能讓他感受到家長的信任和善解人意。
最后,家長還要清晰、正確地跟孩子說話。談話是親子互動中必不可少的,孩子對陪伴者的聲音反應最敏感,家長親切歡快的語調(diào)能讓孩子感受到溫馨和放松。有時一起活動,家長可以用緩慢清晰的語詞描述自己的動作,孩子會把家長傳遞給他的語詞信息儲存在大腦里,同時感受人際交往的快樂。
(作者系中國福利會托兒所所長,正高級教師)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