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評論里留言問到記不記得魚籽干,怎么會不記得呢,勾起來了就再寫一篇關于魚籽干的吧。我寫這些東西沒什么具體的方向,想寫就寫點,大家看到了就是緣分。這幾天看了下頭條有規(guī)則,還是蠻復雜的,文章的收益也不高。隨心寫吧,重要是大家開心,慢慢與世無爭也是比較好的生活方式。
鲅魚就是如上圖這種的,個頭會長到很大,眼睛大大的,黃色的眼圈,看著蠻兇的樣子。
買回來的鲅魚在收拾的時候,就是開膛破肚,把魚籽連同內(nèi)臟取出來,魚胃,魚漂,魚面之類的可以吃的就跟魚一起燜,魚切段,最好吃的是魚頭和魚尾。我們那里有個順口溜,“加吉頭,鲅魚尾,刀魚肚子,春春嘴”。分別對應的四種魚,刀魚就是帶魚,加吉魚就是鯛魚,唇唇魚一直沒弄明白是什么,還是不求甚解吧。
加吉頭我到?jīng)]覺得好吃,獨愛鲅魚頭,個頭越大越好吃。尤其魚眼和魚鰓的位置,貼著骨頭的肉香。哦,現(xiàn)在基本上沒有那么大的鲅魚頭了,有一年冷藏廠給日本加工鲅魚,日本人只要魚肉,所以魚頭都留下來了,那時候家里剛買了大冰箱,就買了一麻袋放在冰箱里,慢慢做著吃,燜魚+片片(玉米餅子)?,F(xiàn)在的飯店的燜魚+片片都是雜魚了,以前沒人吃那種小魚的,都喂鴨子或者丟回海里了。
魚吃了,魚籽就用報紙或者竹簾墊起來,陰涼起來,慢慢干。等干透了就用繩子綁起來吊在門口或者收起來。這就是魚籽干了,魚籽不跟魚一起吃,主要還是魚籽太大了,全做了一頓也吃不完,太香了,吃多了,也膩的慌。
之后就是魚籽干的各種做法了,魚籽干存放的時間可以很久,但是口味就不如新鮮的魚了,所以一般都當成佐料來用,炒青菜吃是一種,不過我最喜歡的是炒在面醬里,蘸大蔥和吃炸醬面。
圖上是兩種,大蔥和薺菜,都是蘸醬的好菜,。把魚籽干切成小塊,先把油燒熱,爆鍋,把魚籽干放進去炒,炒香了之后,放入面醬,多少看個人喜好,炒好后放涼,就可以做蘸醬和炸醬面的調(diào)料了。大蔥蘸醬時把大蔥用手從中間劈開一點,正好有個平面,蘸醬連魚籽一起kuai上來,蔥的甜味,大醬的香味,魚籽顆粒吃起來咯吱咯吱的響,很是美味。
高中之后就離開家鄉(xiāng)了,很少回去,遇到很多人都問過我大蔥蘸醬的事情,不過用魚籽炒大醬這種方式還是很少提到。也沒有特意去講,食物的美味沒有親身體驗是很難描述的。
這種味道只能在二三十年前找到了,現(xiàn)在有休漁期,會稍微有些改善,但是魚的品質(zhì)和數(shù)量要恢復到那時候的水平,估計已經(jīng)沒有希望了。鲅魚,南方叫馬鮫魚,來了南方也買過幾次,沒有渤海灣的好吃。一個原因就是熱水的,生長快,不如渤海灣的魚冷水的,生長慢,所以營養(yǎng)和口味都要勝一籌。
現(xiàn)在大的鲅魚比較少見了,生長年限短,再加上漁民普遍用那種叫絕戶網(wǎng)的,大魚小魚一起撈,只會越來越少了。以前大戰(zhàn)渤海灣的時候,正好是鲅魚的汛期,魚還沒來的及產(chǎn)卵?,F(xiàn)在的休漁期就是要養(yǎng)一下海,都枯了,不養(yǎng)不行的?,F(xiàn)在市場上賣的鲅魚都是很小的,基本都只有小臂那么大,吃起來沒有什么味道,生長周期太多了。每每看到那些小魚就覺得很可惜,但是人與自然可能就是解不開的一團死結吧,海里大魚捕完了就只能捕小魚,要不漁民沒飯吃,現(xiàn)在休漁期看上去保護了海洋,漁民的損失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