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熱化濕、涼血解毒法治療濕熱困脾一例
孫某,男,16歲。初診∶1974年2月8日。
主訴及病史∶上月19日起自覺不適,去醫(yī)院檢查肝功能,診為急性病毒性肝炎。故來我院就診。
診查∶舌苔黃膩,脈象弦滑,納食不佳。
辨證∶濕熱困脾,運化失司。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佐以芳化。
處方∶茵陳30g車前子草各15g蒲公英30g小薊30g藿香10g澤蘭15g六一散15g(包)大棗7個
二診∶2月21日。服上方藥14劑后,大便較稀,復查肝功能谷丙轉(zhuǎn)氨酶247單位,麝濁8單位,麝絮(一)。舌苔黃膩,脈滑。上方去藿香、車前草、六一散,加滑石12g,甘草3g,焦三仙30g繼服。3月5日按上方去甘草繼服。
三診;3月18日。復查肝功能,谷丙轉(zhuǎn)氨酶185單位,麝濁正常,麝絮(一)。舌苔薄白,脈滑。濕熱漸減,病有轉(zhuǎn)機,遂加養(yǎng)血柔肝,和胃化痰之劑。
處方;茵陳24g蒲公英30g小薊15g藿香10g澤蘭12g橘紅10g滑石12g杏仁12g當歸10g赤白芍各10g焦四仙30g
四診;4月1日。食欲尚好,睡眠較差,大便干,尿不黃。3月30日復查肝功能完全正常。舌苔薄白,脈滑。按上方繼服。
五診;4月13日。復查肝功能正常。服用健脾舒肝丸以鞏固療效。至9月份繼服上述丸藥,并復查肝功能仍屬正常,臨床治愈。
【按語】本例患者癥狀不多,發(fā)病比較隱匿,確切的發(fā)病日期無法確定,經(jīng)查肝功能后才明確診斷。證屬濕熱困脾,由于脾為濕熱所困,運化功能失調(diào)。因其病程尚短,內(nèi)虛之象不明顯,治療時抓住濕熱為患之機制,治以清熱利濕為主。方中茵陳、車前子草、六一散清利肝膽濕熱,蒲公英、小薊清熱解毒,藿香芳香化濕,澤蘭活血利水,大棗健脾調(diào)中,以防苦寒傷胃。藥后濕熱漸減,酌加杏仁,橘紅行氣化痰,當歸、赤白芍養(yǎng)血柔肝、涼血活血,焦四仙消導開胃,以期徹底清除濕熱之邪;繼而調(diào)理肝脾,以防濕熱內(nèi)生之患,并以健脾舒肝丸鞏固療效。觀察半年余未復發(fā)。
四、養(yǎng)陰清熱、疏肝健脾法治愈陰虛低熱一例
湯某,女,39歲。初診∶1975年3月3日。
主訴及病史∶曾于1972年4月患急性病毒性無黃疸型肝炎,經(jīng)治2個月,肝功能恢復正常,但出現(xiàn)午后低熱(體溫常在37.2℃~37.8℃之間),飲食不香,周身乏力,延續(xù)至今。故請關(guān)老會診。
診查,癥見腹脹腰酸,睡眠不實,溲黃便稀,經(jīng)行提前,午后低熱(體溫37.6℃)。舌苔薄白,舌質(zhì)紅,脈象沉細而滑。
辨證∶陰虛血熱,肝郁脾虛。
治法∶疏肝健脾,養(yǎng)陰清熱。
處方∶青蒿12g鱉甲10g地骨皮10g黨參12g丹皮10g焦白術(shù)10g薄荷6g燈心15g醋柴胡10g赤白芍各12g白茅根15g生甘草10g
以上方為主,因其伴有腰酸、肝區(qū)痛,曾加減使用過北沙參、川斷、桑寄生、木瓜補肝腎。至1975年9月,臨床癥狀逐漸好轉(zhuǎn),體溫趨于正常,肝功能恢復正常。以上方為主配成丸,劑繼服。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余,一般情況尚好,平素體溫均正常,僅遇勞后偶見低熱(37.1~37.4℃)。
【按語】本例為肝炎后熱。根據(jù)其臨床癥狀和化驗檢查,肝炎尚未痊愈。因其證見午后身熱、腰酸、睡眠不安、月經(jīng)提前,以及舌質(zhì)紅、脈沉細滑,屬于陰虛血熱。腹脹、溲黃、便稀,乃肝郁脾虛之象,治以養(yǎng)明清熱、疏肝健牌。因其舌苔并非厚膩,而舌質(zhì)紅,證屬陰分虛虧而濕熱尚輕,所以,仍可以使用鱉甲而不必慮其過于滋膩。由于機體機能得以調(diào)整,所以癥情好轉(zhuǎn),肝功能改善,低熱自然緩解?;颊卟〕虨闀r已久,故治療緩緩取效,始得穩(wěn)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