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說:
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才能進步。
可這個學習的方法究竟是什么。是勤奮,努力嗎?是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嗎?是持續(xù)行動、微習慣嗎?
這些的確都是好方法,但沒有一個觸及到學習方法的根本。不然你再追問一下,怎么算勤奮,怎樣就算刻意練習,又怎樣持續(xù)行動才有效?就會卡殼。
有沒有一種學習方法能夠像常識一樣通用呢?還真有的,那就是反饋。
反饋是如此重要,《刻意練習》一書說的是刻意練習,但刻意練習的本質就是找反饋;
努力的本質是一次比一次好,有反饋才知道有沒有進步;
反饋幾乎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反饋和時間一樣,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它。
百度百科對反饋的定義實在是太晦澀難懂了
我用自己的話來說一下,我所理解的反饋。
反饋是我們動手做一件事情后,與這件事相關方給我們的回饋,這個相關方可能是人、事、物。
這么說依然很抽象,舉個例子也許就簡單了。
天黑了,你按一下開關燈亮了就是一種反饋;
我們去上課,回答老師一個問題,正確給你個對勾,錯誤給你個叉叉,這也是一種反饋;
你去做一個演講,講到一個關鍵點,臺下的人給你掌聲互動,這也是反饋。
反饋沒那么玄乎,如果你試著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反饋無處不在。為了很好的理解反饋,接下來我就反饋的類別、如何找反饋和缺少反饋的后果三個方面聊聊反饋。
先來看看反饋的類別。
正反饋和負反饋
明白了什么是反饋,再來說反饋的類型就好理解了。
反饋分為正負反饋兩種,前文提到的做對題目打勾就是正反饋,做錯題目打叉叉就是負反饋。
知道正負反饋,反饋對你的意義才會清晰,你才好利用反饋來去為自己服務。
還拿《刻意練習》一書為例,你去仔細看看全書就會發(fā)現整本書圍繞著刻意在說,但仔細想想,那些刻意的背后都包含著反饋。
小提琴手練琴、象棋大師練習下棋,訓練記憶力的記憶方法,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有人指導。
老師或者教練在為練習者提供反饋的方法很關鍵。
這也恰恰能夠解釋,為什么從古到今師徒制是學藝最好的搭配。
因為老師能夠給徒弟反饋啊,而且老師能夠給你確切的正反饋和負反饋。
反饋給的準不準同樣重要,如果你給的是錯誤的反饋,不但不會對做事的系統(tǒng)起正向作用,還會毀了系統(tǒng)。
我們在工作中就會遇到這樣的人或事,你明明做錯了,別人看的清清楚楚,但對方告訴你,你做的對,”鼓勵“你繼續(xù),直到有一天所有的問題疊加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后果,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可見確切的反饋很重要。
拿學習來說,確切的正反饋,能夠鼓勵你繼續(xù)前行,不斷得到正向的激勵,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有氣場,氣場來自信心,信心就來自一次次的做對事情,也就是正反饋。
而確切的負反饋,會讓你明白你哪里有問題,下次不能再犯。
所以,從這個角度,你也會發(fā)現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別人的成功并不是你的成功之母,你自己的成功才是。
而別人的錯誤卻恰恰會給你更多幫助。就像開車,你去十字路口看正常的車流并不會給你在安全駕駛上有什么啟發(fā),但你開車做對了會給你信心,而你無意中刷的一系列的車禍視頻,就能提醒你不能超速、不能隨意變道、不能闖紅燈。
再比如工作中主動匯報請示就是一種主動反饋。
有關正負反饋,你完全可以自己去工作生活中體驗,當你開始關注反饋時,你的生活一定會發(fā)生微妙的變化。
如何找反饋?
反饋既然對我們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利用?它看不見摸不著,如果能找到一個方法,讓反饋像工具一樣握在手中那不就事半功倍了么?
找反饋的方法其實也沒有那么難。前面提到的師徒制就是一種好方法,只不過請個好老師學費比較高,怎樣找一個過硬的老師也是個問題。
但我想給你的建議,就是用金錢去篩選,去選高于市場報價的老師,大概率上會給你超值的反饋。
而TA給你每一個正負反饋,都對你的進步起到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正在用的方法是給你反饋。
但你就是在他的幫助下,能夠快速進步。不論你是學畫畫、學鋼琴還是去健身,都是如此。
有沒有不用老師就能找到反饋的,當然有,這對你自己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學習英語,你想練口語和聽力。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請個老師,他貼身陪你聽讀,給你反饋。
看上去這很高效,但事實上這并不高效,因為這個老師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在你左右。
對于學習英語上找反饋我是這么解決的。下面說說我的方法。
比如練習發(fā)音,最簡單的方法是模仿一段三分鐘左右難度適中的原聲,一句一句分開練習,練習的時候一定要錄音。
然后對照自己的錄音,去比對與原聲在時間和發(fā)音(包括發(fā)音正確、語調、重音、連讀略讀)的微小差別,讀得對的繼續(xù)保持,發(fā)現有差別的通過反復練習去調整。
直到很輕松地一口氣讀出來,時間幾乎一致,發(fā)音也非常相似才算合格。
這過程中,每一次對比弄明白對錯,都是一種確切的反饋。
只有確切的反饋才會讓你進步。在這過程中,你可能需要查一查音標,學習一點連讀、略讀的規(guī)則。
相信我,用這個方法,每天一兩句,把一篇文章練到滾瓜爛熟,你的發(fā)音會有讓你驚訝的進步。
只不過這可能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你會舍得花一個月去做這么無聊的反復操練嗎?
再比如解決聽力,最好的方法是聽寫。泛聽大腦會偷懶,而精聽可能很難說得清。
可聽寫呢,會給你實打實的反饋,因為你聽懂聽不懂大腦會欺騙你,但筆頭沒法欺騙。
寫不寫得出來,一目了然。你試著聽寫20篇文章,就會明白反饋的意義了。
我敢這么說,是因為這些方法我都用過了。我相信在我身上能奏效的方法,在你身上也一樣會奏效。
前面說到兩個找反饋的方法。
一個簡單粗暴,花錢請老師效率高;
一個自己琢磨,成本低但體會深刻。
前面我們從正面分析了反饋的重要性,也介紹了尋找反饋的方法,接下來從反面看看沒有反饋的后果。
沒有反饋的后果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用信手拈來一點都不為過。早晨起床打開水龍頭,水竟然沒有像往常一樣流出來;
下樓按電梯發(fā)現一點反應都沒有;
準備開車去上班,你發(fā)現車根本打不著火;
好不容易打著火走到十字路口發(fā)現堵成了一鍋粥,再仔細看看原來是紅綠燈壞了,你第一次覺得紅綠燈是個好東西;
到了公司你發(fā)給客戶的催款函,半天都沒有回音,這已經是你第三次給對方發(fā)郵件了,每次都是石沉大海;
你發(fā)現團隊似乎上個月的業(yè)績直線下滑,同事跟你說導致業(yè)績下滑的原因還沒查到;
下午孩子的老師給你電話,讓你去一趟,但因為什么事完全不知道,你一頭霧水。
回到家,定個外賣,發(fā)現下了單就沒有然后了。
上面的一連串的反應,很明顯是我杜撰的,但每一個小場景,無一不跟反饋有關。
我刻意用這樣夸張的場景,就是為了強化你對反饋的認識。
離開了反饋,準確的說是離開了確切的反饋,這個世界會讓你抓狂到發(fā)瘋。
一個學生如果得不到老師的反饋,他很難取得進步;
一個學生如果不會自己找反饋他很難學會自學;
一個團隊如果不會找反饋,這個團隊的很難出現高效的配合;
一個企業(yè)如果不會找反饋,他很難和自己的員工及客戶保持良好的溝通。
你不妨看看那些厲害的互聯(lián)網公司,他們最擅長的就是迭代,他們最擅長的就是用簡單的小產品,去試水,去快速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迭代。
一步一步找到自己想要的樣子。事實上是找到了更多用戶想要的產品的樣子。這就是反饋的力量。
《精益創(chuàng)業(yè)》講到火箭式創(chuàng)業(yè),火箭式創(chuàng)業(yè)和精益創(chuàng)業(yè)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前者悶聲做事,大額投入完全不顧市場的反饋,而精益創(chuàng)業(yè)恰恰相反用的是小投入去快速測試用戶體驗,精益創(chuàng)業(yè)的底層邏輯就是利用反饋讓自己產品快速更新。
如果沒有反饋,你將止步不前。
反饋就是那么重要,它無處不在,就像時間和空氣一樣。它普通到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在以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最后回顧一下本文提及的有關反饋的話題:
1,反饋是我們做事過程中收獲的回饋;
2,確切的正負反饋能夠指導我們下一步更準確的行動;
3,尋找反饋的方法很簡單花錢請人或者自己用看得見的物理行動落實;
4,沒有反饋的生活將會失去方向。
一切都是反饋,你不制造反饋,你就在接受反饋。
如果你既不制造反饋,也不接收反饋,可以肯定的是,你已經和這個世界徹底沒有關系了。
那這個世界有沒有你其實真的不重要了!
參考文章:
上一篇文章:
愛積累的磊
人只有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之后才能進步
學習學習(名詞)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