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瑋:
昨夜你跟我說,這世間人太多,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思想家有思想家的想法,政客有政客的想法,地痞流氓有地痞流氓的想法,老人家有老人家的想法,老師與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的想法都自有其理,價值觀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究竟的對錯,只不過要看誰的能量大,社會主流便會說誰更正確,你似乎對這個狀態(tài)有點迷惑,或者因此產(chǎn)生一些奇特的感慨與領會,好像人浮游于世上,根本沒有可供完全信靠的基點,當時我剛講學完,情境上無法仔細回答,因此現(xiàn)在修書一封,更認真與你共同思索。
每個人的角色、年齡與背景不同,思考相同議題自然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并不令人意外,也確實沒有什么僵死的標準答案,不過,這種事實并不是要人感覺無所適從,要人驚嘆沒有個最后的真理,人真不知該如何安身立命。相反地,有個更嚴酷的考驗會出現(xiàn)在每個自認為已經(jīng)覓出答案的人身上,就是他的答案能否真正說服自己,使自己因此有快樂的感覺,再不生心里的負擔,如果沒有,即便他的答案表面聽來振振有詞,外人無法置喙半語,他還是通不過這個情境,使自己完全安心地相信自己是個有品格的人。
這,就是良知。
良知不需要跟人辯論,她不是對象化的東西,因此無法靠語言厘清。良知發(fā)自內(nèi)在,因此絕不是道德教條,而是你對生命最真摯最熱忱的回答,拿親情這件事來說,或許不同特質(zhì)的孩子經(jīng)歷的情境都不相同,什么是孝順父母,答案恐怕會完全不同(這就是為什么《論語》紀錄不同的弟子來問孔子孝順,孔子因應他對每個人的了解而做出不同回答的原因),但,他能不能安于自己孝順父母的方式,這即便騙得了父母,卻絕騙不了自己!因為他有沒有認真付出,有沒有盡心讓父母不要替自己操心,人只要有感覺都會一目了然,自己能夠更善待父母而沒有做好,即便父母從來都沒有怨言,你還是沒有落實孝順。
因此,什么是符合良知?就是任何事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如實做到,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卻自己給個借口不做,這就會使你心里感覺不踏實。人每天都受到良知的嚴厲監(jiān)督,她是一種人一旦了解自己就會不斷給自己的考評,人越了解自己,就越能給自己公允如實的考評,使自己能按著尺度,知道人生該如何立身處事而不會進退失據(jù),在這個基點上,鄙人不禁要說:人如果沒有良知,活著如何能有價值?如果沒有良知指引,如何能建立穩(wěn)固的價值觀?良知是各種紛紜價值的地基與共識,人沒有意識到良知的存在,嚴格來說他的動靜舉止就不是來自任何價值觀,而只是放縱生命讓人欲橫流的呈現(xiàn)。
當人很自信地覺得既然每個人都如此不同,他愛怎么樣就怎么樣,沒有人能對他人評論什么,他就該問自己是否還有良知,如果良知受到欲望蒙蔽,使他覺得自己愛怎么做別人都管不著,即便明眼人看在眼里只會搖頭嘆息,不能也不會施加什么責罰,天地間自然會有制裁的能量,使任性妄為的人受到懲戒。因為良知就是天理,人的良知受到蒙蔽,就會與天理脫節(jié),與天理脫節(jié)其行徑自然無法長久,這是古語會說「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意思。
時瑋,不用彷徨這世間價值如此紛紜莫衷究竟,練習去體會紛紜價值里共同交會的良知,不做良知告訴你不能做的事,只做良知使你心安無虞的事,或許剛開始你會連如何培養(yǎng)良知感都有極大的困惑,但,你不用驚慌,只要在每個實際處境里問自己該如何舉止會徹底自在,琢磨久了你就能把良知養(yǎng)在心底,做為日常生活里的指南針。古人說「修身養(yǎng)性」是很有意思的四個字,只有在實際生活里帶著真實的身體去感覺,人纔能捕捉住良知的存在,感覺出良知就是養(yǎng)性,養(yǎng)性工夫做久了,生命的厚度會越來越深,看見的視野會跟著越來越遼闊,做圣人沒有什么神秘經(jīng)驗,不過就是如此深刻向內(nèi)觀看而已!
陳老師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寫,四月三日完就于風城另辟古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