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實用有效的5個腎病經(jīng)方
   一、五苓散(煎劑
    [方藥]澤瀉18g豬苓148茯苓14g桂枝10g白術(shù)14g
   患者病癥:甘草引起之浮腫、腎炎。
  獻曝語:此方本是治感冒的十大經(jīng)方之一,對甘草所引起之鈉潴溜浮腫,有特效,五、六劑即可痊愈。腎炎(并非腎盂腎炎)用此方必須多服,應服至40劑以上,方可痊愈。此外頑固劇烈之頭痛,用此方多可治愈。
   醫(yī)界珠玉
   1.陸淵雷氏云:"此方以豬苓、澤瀉、茯苓利小便,恢復腎臟機能。白術(shù)用以促進腸道吸收,排除胃腸中之積水。用桂枝以降氣血之上沖,并兼治表。有人畏桂枝如虎狼,于此方中去桂枝,稱之為四苓湯,仲景方意盡失。"
   2.《金匱要略》云:"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陸氏對此條的注釋云:"此條的癥候,則屬于腎萎縮。從前認為慢性腎炎之一種,其癥狀進程極為緩慢,自覺煩渴,尿意頻數(shù),時常嘔吐或頭痛、失眠等神經(jīng)癥狀,與《傷寒論》中之五苓散證正合,其人全身貧血,羸瘦極為迅速,此因尿中溢出蛋白所致,因而直接造成營養(yǎng)成分的減少,且有尿毒之郁滯,所以間接使全身營養(yǎng)大受障礙。因其貧血羸瘦,故稱之謂瘦人。可能同時發(fā)生浮腫,掩而不見其贏瘦之狀。水腫為腎病常見之癥,在腎萎縮時,在胸膜、腹膜等漿液,膜腔內(nèi)兼有發(fā)生滲漏液。如腹膜腔內(nèi)的滲漏液單獨多時,則令臍下有動悸。尿毒郁滯于血中,專作用于神經(jīng)中樞及消化器官,發(fā)生尿中毒癥,即令吐涎沫、癲眩。所吐液體,有時放出熏鼻尿味。尿中毒癥有屬于慢性者,不過是消化障礙,不思飲食、嘔吐、腹瀉、頭痛、失眠或嗜睡等。其急性者,突然發(fā)作,昏不識人,全身筋脈痙攣,稍過片刻,即發(fā)作特殊性癍癇,昏睡數(shù)日,終至死亡?!I萎縮預后多不良,用五苓散排除尿毒癥,可輕快一時,不致忽然死去。對于腎臟的器質(zhì)性病變,則不能根治。"
   3.吉益南涯氏的《續(xù)建殊錄》云:"和州人某晉見先生〈指吉益南涯)說:我已50余歲,從未病過,今雖年紀已老,但精力極為旺盛,飲食比少年時期多一倍。我以為已往好抵角之戲,是氣血周流所致。自去年春起,飯量又三倍于少年之時,至今年患消渴,飲水數(shù)升亦不足,這使我警惕起來,飲以數(shù)升為準。雖然能飲能食如此,理應肥胖,而卻日漸消瘦,此外并無其他痛苦。先生診之,問及其他,回答說,唯腹皮麻痹,小便頻數(shù)已數(shù)年,投與五苓散,服后口渴痊愈。" 
   4.矢數(shù)道明氏治偏頭痛云:"51歲肥胖婦女,感冒后左側(cè)偏頭痛劇烈,甚至使其發(fā)狂,食欲不佳,時有噫氣,有失眠癥,舌有白苔,口渴。主訴自左側(cè)至耳的周圍,疼痛劇烈如電擊,自午后以至傍晚尤其是夜間,疼痛尤為難耐,以至通宵哭泣。診之,因有胸脅苦滿,與柴胡桂枝湯,無效。此時胃內(nèi)無停水,口渴甚微,小便不利亦不顯著,可是投與五苓散,即日見效,五日痊愈"
   5.矢數(shù)道明氏總結(jié)自己與各家對此方的應用為:水逆?。诳?、水入即吐〉、急性胃腸炎〈嘔吐、水樣性腹瀉、口渴、小便少)、胃擴張癥、胃弛緩癥、胃下垂癥、留飲癥、糖尿病、暈船車癥、急性與慢性腎炎、腎病、浮腫、急性膀胱炎、尿毒癥等。亦可用于癲癇(多吐涎沫,或見水即發(fā)作者)、陰嚢水腫(加車前子、木通)、卡他性結(jié)膜炎、假性近視、濾泡性結(jié)膜炎、羞明、皮膚水泡、日射病、偏正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膀胱直腸瘺、肛門陰道瘺、脫毛病、白發(fā)、斑禿癥、夜盲癥、股疝(加牡丹皮、防風〕、痰喘煩燥而失眠(加阿膠)、舌病(加黃連、石膏)、宿醉(指連醉兩日〕、麥尼爾氏癥候群、寒疝(腰痛加小茴香)、嬰兒苔蘚、肌皮疙瘩等難病。
   6.矢數(shù)氏又治水逆癥云:"5歲男孩,主訴患痢疾,高熱下降之后,出現(xiàn)煩躁,拒絕蓋被,口渴,水人即吐,飲一口吐出二、三口。小便不利,脈浮數(shù),大而無力。以五苓散2克,用水湯服用,服一劑嘔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轉(zhuǎn),漸漸恢復。"又治小兒腎炎云:"10歲男孩,全身嚴重浮腫,腹水顯著,腹圍達90公分,下肢浮腫滲水。呼吸困難,咳嗽甚,吐泡樣涎沫,還吐鐵銹色痰,小便減少,每日僅300至400毫升。投與一日5克,分3次服,尿量漸增,10日后尿量急增,每日超過1000亳升,不過兩周浮腫全消,然而出院后半年又復發(fā)。"又治尿毒癥云:1150歲婦女,兩月前兩眼幾乎失明,血壓達260毫米汞柱。由于劇烈頭痛及嘔吐因而食物、藥品以及水等皆不能進口,口渴,小便不利,不眠,煩躁。脈浮大,腹部柔軟,胃內(nèi)停水顯著,尿蛋白強陽性,舌苔白而干燥。辯為五苓散證,與之。服藥后,小便通利;而嘔吐、頭痛、發(fā)汗、不眠等證,同時消失,視力略有恢復,血壓亦下降,甚為高興。經(jīng)兩個月諸癥好轉(zhuǎn),并能起床。但因營養(yǎng)不良,再度惡化,終歸死亡。
   7.寺師睦濟氏治唾液分泌過多癥云:"3歲男孩,流涎沫頻頻不止,一日須換圍嘴布約50塊。經(jīng)常發(fā)生濕疹。因口渴,小便少,故與五苓散。服藥10日,約換圍嘴25塊,又服10日減至換15塊,小便增多。服藥兩個月后減少至10塊。"
   二、豬苓湯
   出自《傷寒論》、《金匱要略》
   [方藥]豬等10g茯苓10g滑石10g澤瀉10g阿膠10g〈另包)阿膠10g〈另包)煎前四味兩次去渣,將阿膠先溶化后加入,分二次溫服。
   患者病癥:腎盂腎炎、淋病。
  獻曝語:按矢數(shù)道明氏應用于治腎的總結(jié),對豬苓湯為:腎炎、腎病、腎盂腎炎;對五苓散為:急性或慢性腎炎、腎病、尿毒癥。作者在平日臨床中,一般用豬苓湯治腎盂腎炎;用五苓散治急性或慢性腎炎,都沒有失敗例。一般人如患有小便不利,或有尿頻,或尿中帶血,可去醫(yī)院作嚴格檢查。如果是其他病還可再說,惟獨是腎盂腎炎,可服豬苓湯10劑或更多些,能得痊愈。如果所患為急性或慢性腎炎,可服五苓散(獻曝集方4)40劑左右,即可根治。
   醫(yī)界珠玉:
   1.陸淵雷氏云:"今所試驗效果,則五苓散證,病在腎臟,雖有小便不利,而小腹不滿,決不出現(xiàn)膿血。豬芩湯證,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滿,又多帶膿血。如果知道腎臟病與膀胱尿道病癥之不同,則絕不會用錯方
 若朱肱謂五芩散證脈當浮,豬苓湯證脈當沉。王肯堂謂本條當作脈不浮,皆捕風捉影之談,并不足論。"又云:"本方雖以豬苓取作湯名,確實以滑石為君,阿膠為臣,其余三味,不過是佐使藥。蘇頌謂古方治淋病,多單用滑石,恐其只能專利尿道,而方得滑石之名。阿膠為止血,豬等、茯苓、澤瀉三味,同五苓散。所以促進腎臟之分泌。苦下流不通,則上源亦塞,膀胱的積尿不去,則腎臟的分泌,尿液亦受阻礙。"又云:"豬芩湯實為治淋病之方。"
   2.六角重任氏治血尿云:"一男子,患血淋二、三年,一日,血尿大出,痛不可忍,頃刻二、三升,眩暈而后竟不省人事,余與此方,漸收效而痊愈,以后未再發(fā)。"
   3.和田東郭氏治痔出血云:"一男子發(fā)生直腸下血,大、小便不通,腹脹滿欲死。有一中醫(yī)與四物湯加山梔、黃柏之方,腹脹更甚。余與豬苓湯加大黃,小便始漸通。"
   4.小川幸男、木下利夫兩氏治胸廓形成術(shù)后尿少云:"27歲的男子,實行肺結(jié)核胸廓成形手術(shù),術(shù)后尿量遞減,一周后,一日量減少至100毫升,肉眼能見血尿,尿沉渣有多數(shù)之紅細胞和白細胞,以及腎上皮細胞?;颊咭蛴猩窠?jīng)質(zhì)而小心謹慎,自言有不寐和不安感,微熱,食欲不振,惡心,頭痛,血壓為175/85毫米汞柱,反復輸血,輸液,與諸利尿劑不見明顯效果,因此,診為豬芩湯證,隨即投與本方。次日,尿量增多由800毫升增加至1500毫升,諸癥迅速好轉(zhuǎn),服藥10日停藥。"
   5.相見三即氏治腎病云:"33歲男子,1963年12月27日初診?;颊咦栽V自12月6日患感冒,同月22日為腎病,尿中蛋白為強陽性,顏面浮腫尤為明顯,呈現(xiàn)巨人樣面容,血壓為200/100毫米汞柱,與豬苓湯,服用10日,顏面浮腫全消,尿蛋白微量,再服10日蛋白已呈現(xiàn)陰性,很快痊愈。"
   6.矢數(shù)道明氏總結(jié)自己及各家對此方的應用為:去下腹部的邪熱,有利尿之效,用于消退炎癥。本方主要應用于腎炎、腎病、腎結(jié)石、膀胱結(jié)石、膀胱炎、尿道炎、淋疾、尿意頻數(shù)、腎盂腎炎、腎臟結(jié)核;亦可用于各種出血:子宮出血、腸出血、咯血;血尿癥、小便不利、腸炎、直腸潰瘍、下利、浮腫、痙攣、癲癇、不眠。
   三、白虎加人參湯
   [方藥]石膏20g知母10g黨參10g甘草6g粳米10g自備)
   患者病癥:皮膚病內(nèi)攻性腎炎,糖尿病有口渴者。
  獻曝語:皮膚病內(nèi)攻性腎炎,又名綜合腎炎,是我國中、西醫(yī)生對此癥缺乏治療辦法之癥。這種病的發(fā)病特征為:皮膚病〈近于蕁麻疹)好了,腎炎復發(fā);腎炎好了,皮膚病復發(fā)。用此方約40劑可治愈此癥。
   醫(yī)界珠玉:
   1.陸淵雷氏云:"現(xiàn)在觀各家學說,則白虎加人參湯可以治斑疹,可以治日射病,可以治天花、麻疹,可以治糖尿病、尿崩癥,可以治霍亂,所治之病極不一致,然其證候則都是:大熱、煩渴、脈洪、汗出,心下痞硬,不論何病,白虎加人參湯皆治之。學者須知病之與證,確實不是一回事。研究病理當從病,或根據(jù)其病灶,或根據(jù)其病菌;或根據(jù)所中之毒,西醫(yī)書講得極為詳細。商量治療當從證,有自覺證,有他覺證,望聞問切,及按腹所得,根據(jù)仲景的議論極是。中醫(yī)多以證候為病名。其病名既不當,故古醫(yī)書之以病分類者,其說愈煩,則其失愈遠。以其不知病灶、病菌,而談病理故也。西醫(yī)近日之審趨勢,似欲每病得一特效藥。中醫(yī)多以證候為病名,然藥對于病有特效者,至今絕少。因為輕視審證,而欲治其原因的關(guān)系。余以為理論當根據(jù)西醫(yī)之病名,治療當根據(jù)仲景之審證為宜也。白虎湯之主藥,為石膏知母。知母解熱生津,治陽明病陽盛津傷,最為適當。石膏系硫酸鈣之含水結(jié)晶體,有堿性反應,其治效當與西藥之諸鈣鹽類似。約而言之:胃腸內(nèi)發(fā)生過剩之酸液時,用鈣鹽為制酸劑,或慢性之胃腸炎,粘液分泌過多,沉淀而蔽其粘膜,阻礙其消化吸收時,用鈣鹽類溶解之。此皆作用于胃腸,古人以石膏為清胃藥,有以也。新陳代謝疾患,如糖尿病等,血液有酸性反應時,用鈣鹽類中和之。勞動過度,亞砒酸及磷之中毒,或熱性傳染病之經(jīng)過中,體內(nèi)發(fā)生乳酸時,亦為鈣鹽類之適應證。此外又有止血、消炎、鎮(zhèn)靜、強心、強壯之作用。惟堿土類,內(nèi)服后最難吸收,西醫(yī)嘗以此疑石膏之無用。今則試用而得效,已不持此論矣!中醫(yī)用石膏,則以唇舌干燥,小便赤濁,煩渴引飲為標準。若病屬陰證,腹中覺冷,或下利者,忌之。用粳米者,殆因傷津之故。蓋以知母、石膏清其熱,恢復胃腸之機能,而以粳米滋養(yǎng)之也。合知母石膏粳米甘草,治大熱、汗出、脈洪、煩渴,是為白虎湯。若因胃機能衰弱,致心下痞硬。亦能興奮新陳代謝機能,然宜于急性病,不宜于慢性病。若以為人參大補元氣者,謬也。余之經(jīng)驗,凡常用諸方有人參者,如小柴胡、瀉心、理中等,代以太子參甚效,用黨參則不效(筆者用參皆用黨參似無不效者〉,或反致脹滿。
   2.中神琴溪氏《生生堂治驗》〈學生所記)云:"草廬先生,年已七旬,患消渴病,引飲無度,小便白濁。經(jīng)過各種治療無效,而憔悴日漸增加,全家人以為不能治愈。病人亦知不治,乃囑后事于其胞弟。請先生診之,脈浮滑,舌燥裂,心下硬,曰可治,與白虎加人參湯,服100余劑而痊愈。"
   3.大塚敬節(jié)氏治瘙癢云:"一男子,不知由何原因,引發(fā)斑疹,或由毒蟲所螫,本人不得而知。全身突發(fā)癢疹,愈搔愈癢,紅斑密布。汗出,惡寒,癢不可忍。服白虎加人參湯一劑即愈。"治夜尿癥又云:"10歲少年,每夜遺尿。體格、營養(yǎng)、血色均屬一般。就寢前咽干,必須大量飲水。據(jù)其母言,因飲水過量,隨使尿多,用白虎加人參湯治愈。"
   4.藤平健氏記奧田先生治感冒云:"發(fā)病后第五日,即1月15日,服用了葛根湯、小柴胡湯加石膏、小柴胡湯合白虎加人參湯,病情未見好轉(zhuǎn)。因為疾病的痛苦,早晨四時醒后,飲下一玻璃杯水。心前區(qū)不適,髙熱達40.21°,身軀、四肢汗出如洗。然而脊背惡寒如泡入冷水之中,心下痞硬,鳩尾至臍部腹?jié)M而上沖。早晨5時未待天明,即給奧田先生去電話,主訴胸中痛苦難忍,輾轉(zhuǎn)反側(cè)。至8時熱度為39.71°,或是感冒、或是腸傷寒、或是敗血癥,令人不解。至10時,奧田先生至而后診之,其脈洪大,煩渴自汗背惡寒,心下痞硬,診為白虎加人參湯證。服藥后1小時,惡寒及心下痞硬消失,隨之背中變溫,心下輕爽。至3個半小時,體溫已降至37.5°,諸癥全部消失,有了食欲,很快人睡。"
   5.矢數(shù)道明氏總結(jié)自己及各家對此方的應用為:本方主要用于流感、腸傷寒、肺炎、腦炎、中暑、日射病等引起之髙熱、煩渴和腦病者;(力糖尿病、腦出血、巴塞杜氏病所致之煩渴、脈洪大者;皮膚病之皮膚炎、蕁麻疹、嬰兒苔蘚、干蘚等劇癢、患部色紅充血、干燥、并有煩渴者;亦可轉(zhuǎn)用于腎炎、尿毒癥、膽囊炎、夜尿癥、虹膜睫狀體炎、角膜炎、齒槽膿漏等。
   四、白虎湯
   出自《傷寒論》
   [方藥]石膏20g知母10g甘草6g粳米12g自備)
   患者病癥:糖尿病口渴。
  獻曝語:糖尿病為難以根治之癥,自古雖有八味丸能治此癥之說,但不可靠。中醫(yī)間或偶然有能治愈此癥者,但是不能治者居多。若糖尿病有口渴一癥,可服此方10劑20劑,或服至渴止停藥。筆者用于多人,均甚有效,亦算是難得之妙方。久病的患者,有宜于白虎加人參湯者參看26方。
   醫(yī)界珠玉:
   1.陸淵雷氏云:"白虎湯之主藥為石膏知母,知母能解熱生津,治陽盛津傷,最為適當。石膏系硫酸鈣含水結(jié)晶體,有堿性反應,其療效當與西藥各鈣鹽相似。簡而言之,胃腸內(nèi)產(chǎn)生過剩之酸液時,用鈣鹽作為制酸劑?;蚵晕改c炎,粘液分泌過多,沉淀而遮蓋其粘膜,阻礙其消化吸收時,用鈣鹽類溶解之,這都是作用于胃腸,古人以為石膏為清胃藥,這是有原因的。新陳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等,血液有酸性反應時,用鈣鹽中和之。勞動過度,亞砒酸及磷之中毒,或在熱性傳染病之經(jīng)過中,體內(nèi)發(fā)生乳酸時,亦為鈣鹽之適應證。此外又有止血、消炎、鎮(zhèn)靜、強心、強壯等作用。惟堿性土類,內(nèi)服后最難吸收。西醫(yī)以此懷疑石膏之無用,今試用而得效,巳不再堅持這種看法。中醫(yī)用石膏,則以唇舌干燥、小便赤濁、煩渴引飲為標準。用粳米者,多因傷津之故,以知母、石膏清其熱,恢復其胃腸之機能,而用粳米以滋養(yǎng),合知母、石膏、粳米、甘草,治大熱汗出、脈洪、煩渴,是為白虎湯。"
2.矢數(shù)道明氏云:"方中以石膏、知母為主藥,均有解熱之效。石膏清熱、鎮(zhèn)靜,解內(nèi)外之熱。知母清熱、潤燥,以解內(nèi)熱為主。粳米為補養(yǎng)之品,佐石膏之寒,以防太過,補因髙熱消耗之津液。甘草粳米相互協(xié)助以補中,緩和急迫之癥狀,并調(diào)和知母、石膏之寒涼。"
3.荒木性次氏治濕疹云:"一女孩全身生濕疹,劇癢,夜不能眠,以至皮膚摺皺而流水,已幾年不愈。并且經(jīng)過醫(yī)藥、溫泉、及一切辦法均不見效。用本方三分之一的劑量,經(jīng)數(shù)日而愈。"又治眼癢與羞明云:"一男子,自二、三日前,兩眼瘙癢,至今日早晨,嚴重充血,出多量眼眵,必須閉眼,羞明難以見光,服白虎湯,一日痊愈。"
4.尾臺榕堂氏治九宮鳥所患之熱病云:"近藤賴母先生隱居,喂伺九宮鳥。此九宮鳥患病,請治鳥病有經(jīng)驗者亦治療不愈。其癥狀與人之熱病相同,唯飲水,毫不進食。觀之,血液枯燥而又作渴,縮成一團等死。據(jù)此,投3劑白虎湯冷服,精神轉(zhuǎn)好。再服3劑效更佳。又投3劑竹葉石膏湯,以清除余熱而治愈。"
6.矢數(shù)道明氏總結(jié)自己及龍野一雄氏《新撰類聚方》對此方的應用為:
〈1〉腸傷寒、流感、麻疹、以及發(fā)疹性傳染病等所致之高熱、口渴、煩燥,或譫妄,有腦病者。
日射病、熱射病、尿毒癥等所致之高熱、口渴、煩躁者。〈3〉暑日喘息發(fā)作者,遺尿、夜尿、牙痛、眼疾患、糖尿病等。
精神病所致之眼中如火、大聲、妄語、放歌、大笑、狂走、大渴引飲者。
—般皮膚病,濕疹劇癢不得眠,流涎、手人水則麻痹者
   五、清心蓮子飲
   出自《和劑方》
   [方藥]蓮肉12g麥冬12g茯苓12g黃芩10g黨參10g 黃芪6g車前子6g〈布包)地骨皮6g甘草5g
   患者病癥:腎盂腎炎。
  獻曝語:筆者初學中醫(yī)時,皆用此方治腎盂腎炎,治愈多人,至今未見有不效者。后來相信經(jīng)方,改用豬等湯而治此癥,亦百發(fā)百中。此方僅就治腎盂腎炎的功效來講,可與豬芩湯相提并論,只是不如豬苓湯所治病癥更加廣泛罷了。兩首藥方若想治愈腎盂腎炎,都不能少服,必須10劑、20劑或更多的服藥,方能痊愈。
    醫(yī)界珠玉:
  1.淺田宗伯氏云:"此方治上焦虛火亢盛,下元失守,氣淋白濁等癥。遺精癥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之類不效,屬上盛下虛者宜此方;若心火熾盛,妄夢失精者,宜龍膽瀉肝湯。此方以調(diào)和脾胃為主,與后世之五淋湯、八正散較之,本方乃用于虛候者?!睹t(yī)方考》記有治勞淋之效。加藤謙齋用此方于小便后而余瀝者。余數(shù)年之經(jīng)驗,對勞傷發(fā)淋者;疝氣等小便雖通,但余瀝不能盡除者,用此方有效。又對咽干,小便余瀝不盡者,此方尤為恰當。"
   2.北尾春甫氏治陰痿證云:"23歲男子,自生以來,不能隨意勃起,不知男女之道。一個月蛋白濁一次,其中涌有小蟲。經(jīng)常夢遺,甚則一夜二次。顏面蒼白,用各種養(yǎng)生藥皆無效。此屬濕熱之陰痿,與清心蓮子飲,并用五味異功散,經(jīng)3年治愈,得子2人。五味異功散乃四君子湯加陳皮。"
   3.大塚敬節(jié)氏治膀胱炎云:1158歲婦女,皮膚色白,略瘦型體質(zhì),肌肉柔軟,有胃下垂癥,平常即不健康。其夫因擔心其病而不眠,患者小便時尿道有不快感。曾診為膀胱炎,經(jīng)注射與內(nèi)服藥均未奏效。診之,脈微浮無力,顏面略有血色,但足冷,口渴,總有尿意。排尿雖不甚痛,但有持續(xù)性殘尿感和尿道口不快感,排尿需一個小時以上,全腹柔軟,下腹部無力。因心中煩躁,經(jīng)常思慮憂愁,為上盛下虛之癥,所以與清心蓮子飲,服用一周,療效甚佳。服藥一個月后,膀胱炎癥狀痊愈。睡眠良好,體重增加。"
   4.矢數(shù)道明氏治慢性腎盂腎炎云:"52歲男子,主訴自半年前發(fā)熱,尿時澀痛而頻數(shù),診為大腸桿菌所致之腎盂腎炎,服藥不久即愈,數(shù)日后,再次惡寒發(fā)高熱,經(jīng)注射與內(nèi)服藥,熱解。不久,又出現(xiàn)同樣癥狀,發(fā)熱,尿混濁,排尿澀而不快。其后雖未出現(xiàn)高熱,尿仍混濁,排尿不通。大、小便后皆自覺殘留不盡,因無力將其排出之故。顏面蒼白,身體瘦弱,全身倦怠,兩眼無神。皮膚肌肉弛緩,脈弱、舌苔白。腹部柔軟而凹,臍下無力。擬與八味丸,但由于胃腸虛,所以與清心蓮子飲,較為適宜。自服此方后,食欲增加,不再發(fā)生倦怠,小便澄清,身體充實,服藥三個月停藥。"
   6.松本一男氏在《漢方臨床》治膀胱炎云:"患者34歲婦女,1986年6月29日來院初診。主訴從表面上看是不妊癥,但實際上卻是膀胱炎。結(jié)婚已8年,丈夫去美國工作前,曾被當?shù)胤Q為權(quán)威的醫(yī)生診斷過。那時用腹腔鏡仔細檢查腹部,結(jié)果認為無法治療。丈夫從美國回歸日本時,有美國醫(yī)生向其丈夫介紹東京某大學醫(yī)院藥學部教授?;厝毡竞螅麄兞⒓凑夷辰淌?,診察結(jié)果,仍認為是難以治療的病癥,方來本院?;颊咧械壬聿?,膚色白皙。自訴1982年患膀胱炎,夜因惡寒,難以入睡,大便秘結(jié),二、三日一行,月經(jīng)正常,并患膽石癥。診之,脈沉微,舌無苔而濕;腹診,兩季肋部緊張,臍上動悸,右下腹部緊張。應如何處方,有些迷惑。最后選定當歸芍藥散與桂枝茯苓丸合方,投與一周量,但是服藥后無效。因此與清心蓮子飲加大黃、附子。服后一周來院,說自感輕快,以后繼續(xù)服此方,變得非常好轉(zhuǎn)而輕松。本方主要應用于身體虛弱之慢性泌尿器疾患者。"
附:大青龍湯及醫(yī)案----費維光
  大青龍湯及其醫(yī)案由于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書中對于大青龍湯的臨床應用只有三條,又加后世醫(yī)家對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皆視為峻劑,畏之而不敢用。因而大青龍湯的應用上的廣泛性和臨床上的卓效性,鮮為人們所了解。近幾年來(1985年以后),我國出版的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醫(yī)方劑學》,還是《中醫(yī)內(nèi)科學》,都沒有把大青龍湯當作一大主方,在書中作必要的論述和臨床應用的推廣。最多不過是像《方劑學》那樣,作為麻黃湯的加味方,附于麻黃湯條后。關(guān)于仲景書中對于大青龍湯的臨床應用,現(xiàn)在僅有的三條是:《傷寒論》第38條為“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靑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瞷,此為逆也。”又此書第39條為“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br>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痹谶@里我們略去傳統(tǒng)性諸家對《傷寒論》中兩條開端所云:“太陽中風,脈浮緊”和“傷寒,脈浮緩”謂之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隨稱大青龍湯為治風寒兩傷、營衛(wèi)俱病的無謂之詞,而著重研究投與大青龍湯的主證。顯然,脈之浮緊、浮緩,身疼痛與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龍湯的主證。對于外感病來說,從第38條中有發(fā)熱、惡寒、不汗出、煩躁四項作為主證,則第39條中投用大青龍湯所據(jù)脈證,而上述四項,一項未備。對此不少醫(yī)家作了許多揣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國的陸淵雷先生,都認為在第39條中投用大青龍湯一定都具備發(fā)熱、惡寒、不汗出、煩躁四證,文中不載是意在簡化文字敘述,或舉出藥方名則主證可知而略去的。因此,認為外感病投用大青龍湯的必備主證,山田氏以為:發(fā)熱、惡寒、不汗出、煩躁四證;而陸淵雷先生獨以為:發(fā)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五證,而多口渴一證。讀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龍湯管見》,此文發(fā)表于日本《漢方臨床》第24卷第9期敘述了應用大青龍湯(提純劑)治愈者六例,以駁斥成都中醫(yī)學院所編的試用教材《傷寒論講義》中投用大青龍湯時必須具備主要癥狀的說法。從其所舉六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熱還是無熱、有汗還是無汗、惡寒還是不惡寒或反惡熱等等’沒有一種癥狀是每一例中都有的。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苯袢湛磥?,條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龍湯的的證,文中不載第38條的所謂主證,并非出于省文。只有一項須辨別清楚,即“無少陰證者”,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少陰病,像第39條那種情況是可以投用大青龍的。醫(yī)家認為病輕藥重,不得應用大青龍湯險峻之劑,此為不懂大青龍湯臨床應用而發(fā)的議論,是不足取的。通觀《醫(yī)宗金鑒》、《傷寒來蘇集》、《傷寒貫珠集》諸書,各家學說,無不望文生訓,而缺乏臨床經(jīng)驗,令人難以卒讀。按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葛根湯等方所治病癥甚廣,但終不能為醫(yī)家所接受,而通行于世。唐代藥王孫思邈氏在暮年所編《千金翼方|卷九丨傷寒上》嘆云:“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yī)人未能瞻仰。嘗見太醫(y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qū)し酱笠獠贿^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fā)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術(shù)數(shù)未深,而天下名賢止而不學,誠可悲夫!”且以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等,在臨床上有多少傷寒和溫病,皆能應手而愈,在世上卻難以通行,所以孫氏有不學不用之嘆!自明、清時代以來,溫病學家?guī)缀鯇r病皆視為溫病,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溫病之說。明代王肯堂氏《證治準繩》中早就有“故圣人憫之而醫(yī)藥興,醫(yī)藥興而天下之人不死于病,而死于醫(yī)藥矣!”王氏這種憤世嫉俗之言,雖則過之,但溫病學家時用貴重藥品,耗民資財,則不少見。清代吳鞠通氏所著《溫病條辨》,吳氏自詡與仲景《傷寒論》有“一縱一橫之妙”,在其辛涼輕劑桑菊飲方下注云:“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二錢、犀角一錢?!蔽覀兇蠹抑?,服仲景方藥在癥狀中如帶有喘息,服藥后未有不能祛者。但如上述服吳氏藥,“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意即反而增加喘息,而轉(zhuǎn)為必須用貴重藥物犀角3g之證。仲景書中萬萬沒有匆此教人者,怎么會有一縱一橫之妙,令人失望。在《溫病條辨》中除此一方用犀角,不計其他貴重藥物,尚有化斑湯、清宮湯、清營湯、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之類,皆含有犀角。在大村光明氏發(fā)表《大青龍湯管見》之前,我恪守投用大青龍湯的五大主證:發(fā)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以致在臨床上應用不多。遇到不惡寒或反惡熱的患者具此一項,則不敢逕用大青龍湯,按《傷寒論》中的第6條為“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卑磪蔷贤ㄊ系摹稖夭l辨》中所論溫病治法,則用桑菊飲和銀翹散之類,多是兩方的合方,而且多加藥味,有時亦能一劑而愈,但不把握。另外厭其藥味龐雜,和仲景方不能相伍,我深以為憾。
   由于大村光明氏治驗的啟發(fā),引起了我對大青龍湯在臨床上進行研究應用的興趣,所以首先以筆者自身的感冒進行實驗。筆者以往每年患一兩次溫病,西醫(yī)稱為上呼吸道感染。雖用大劑辛涼解表藥,如桑菊飲合銀翹散再加味等,服幾劑后,自感已愈??墒莿e人感覺說話仍屬未愈,得再遷延十幾日前后共二十幾日方能痊愈。筆者每次發(fā)病,先自咽干開始,大多由飲水不足引起。咽干厲害,則以后發(fā)病亦厲害;咽干輕,則以后發(fā)病亦輕。咽干的時間很短一日多即愈。接著而來的便是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漸嚴重,以至于鼻涕、眼淚大量流出,令人難以忍受。只有用綿紙塞住,稍覺好些,但不久即濕透,須再更換。不發(fā)熱、不惡寒、不自汗、不口渴、亦不煩躁,食欲正常,二便正常。一次又發(fā)此病,咽干甚為劇烈,自服大青龍湯以觀其效。誰能料到竟一劑而愈,未見再發(fā)。此事發(fā)生在1988年冬,當時所用大青龍湯的劑量為:麻黃8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20g、甘草6g大棗3枚、生姜6片。以后每年發(fā)病,皆服此方,無不效如浮鼓。近二年來,不知為何,亦不再發(fā)此病。筆者認識到《傷寒論》是能治溫病的,那種認為《傷寒論》中的治溫病部分已經(jīng)丟失的見解,是何等的荒謬。自此以后,遇上不惡寒、或反惡熱、自汗與不自汗的外感病,皆與大青龍以治之,效速者一劑而愈,遲者需要六、七劑而愈,但人數(shù)甚少。 大青龍湯自1989年至1993年醫(yī)案記錄于下:
   1、患者叢XX,女,三十歲,在自來水站工作,與筆者曾住過同樓隔壁。1989年陰歷除夕,忽敲筆者之門,自言發(fā)熱39°C,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員愿意在國家規(guī)定的節(jié)假日加班,可得到優(yōu)厚補助)。診之,舌紅苔白,脈大而數(shù),不惡寒,不自汗,無食欲,四肢無力,與大青龍湯,以后聽說一劑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發(fā)。
   2、患者張XX之妻王XX,50歲,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經(jīng)呂姓友人介紹求治。患者發(fā)熱38.5°C,平素身體健康,舌紅笞微黃,脈浮數(shù),不惡寒,不自汗,惡心,無食欲。與大青龍湯三劑。后知一劑熱退,二劑食欲出,三劑痊愈。
   3、單X,男,四歲,患感冒。1993年12月21日由其母親帶來為其診治,其父母皆為我校教師。其母親言: 今日下午發(fā)熱38.2°C。診之,舌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不惡寒,反惡熱,口不渴,身上無汗。與大青龍湯3劑,令其每日1劑。晚8時,開始服藥,服后睡下,出汗,熱稍退。無汗后,熱又上升。晚10時,又命其服藥,服后如前,汗出熱稍退,無汗熱又上升。夜12時,發(fā)熱時達39.4°C。又命其服藥,次日晨8時,體溫為38.7°C,第1劑服完。第二日晚間開始服第2劑(按應在次日早晨服第2劑,這是誤會中藥必在晚間服用。其實應從早服到晚)。夜間體溫在38.5°C之間,一直無食欲,喜冷,惡熱。第三日晨為38.5C,飲米湯少許,食半個雞蛋,直至下午體溫降至37. 5°C。精神恢復,食欲出,晚間轉(zhuǎn)至平熱而愈。
   4、筆者之女兒,24歲,患感冒,1992年初診。不惡寒,不自汗,食欲稍差,舌紅苔薄白,脈數(shù)。發(fā)熱38.3C,筆者令其服大青龍湯,家中已備有此藥,令其兩劑合煎,一日可分3次,服之而愈。
   5、張XX,男,33歲,我校教師。1993年3月31日初診。自訴從昨日半夜發(fā)熱39.6°C,吃了家中現(xiàn)有的退熱藥和SMZ,體溫稍有下降。今日上午9時,又發(fā)熱到39.4°C,到學校醫(yī)院曾肌肉注射安痛定、靜脈點滴青霉素及慶大霉素之后,亦不退熱。晚9點方來求治。診之,舌薄淡紅苔少,脈數(shù),不惡寒,不自汗,亦不口渴。與大青龍湯,每日早晚各服1劑。后知,服1劑后,體溫降至37.3°C,兩日后痊愈。
   6、任XX,女,46歲,在本??倓仗幑ぷ鳎?993年4月6日求治。自言患感冒,發(fā)熱37.5°C,咽喉痛。診之,脈微數(shù),舌紅苔少,不惡寒,不自汗。與大青龍湯3劑,令其每日1劑。后知1劑后熱退,咽喉痛減輕,2劑痊愈。
   7、秦XX,男,49歲,學校汽車司機。1993年4月6日求治。自訴彝塞不通,流清涕,咽干,時感頭痛,不發(fā)熱,不惡寒,不自汗,好像是感冒,不舒服,但也不耽誤工作,照常上班。如此情況,已有好長時間,醫(yī)生給打針、吃藥均不見效。診之,脈和緩,舌紅苔白。與大青龍湯三劑,令其一日一劑。
   1993年4月9日復診,自言服藥三劑后,鼻塞已通,清涕巳無,咽干減輕,但仍未痊愈。筆者令其再服大青龍湯5劑以觀其效。以后自言取藥6劑(公費),服完4劑,巳恢復正常。
   8、朱XX,男,19歲,高中學生,1993年4月14日求治。自言,患感冒,發(fā)熱38.5°C,不惡寒,不自汗。診之,脈微數(shù),舌淡紅苔少。與大青龍湯三劑,令其一日一劑。后知服一劑后,體溫下降到37°C,服二劑痊愈,未耽誤上學。
   9、朱XX,女,61歲,為學校某工作人員之親戚,1993年4月15日求治,自訴患感冒后,咽喉疼得厲害。疼時好像要咳嗽,但又不咳。診之,脈和緩,舌紅而大,苔白而少,不發(fā)熱,不惡寒,不自汗。與大青龍湯三劑。當時我校人員告知,患者要回南京。后知服一劑后咽喉作疼巳愈大半,服二劑而愈,極言中藥之妙。
   以上所述九例中,有六例是1993年又大多在三、四月感染,由此可見,此為流行性、病毒性感冒無疑。
   又,關(guān)于大青龍湯,同意大村光明氏的意見,內(nèi)熱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汗難出者可加大麻黃用量。日本書中,麻黃為桂枝的二倍,《傷寒論》中,麻黃為桂枝的三倍,筆者前述劑量,為麻黃略少于桂枝。
                             ----原載于日本《漢方臨床》(1993)第40卷第7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4.5)大青龍湯醫(yī)案
李賽美教授:漫畫圖解《傷寒論》,毫無代溝感!
郝萬山:臨床應用麻杏甘石湯的三點體會
圖說傷寒論
大青龍湯對溫病學的意義
胡希恕老先生講傷寒 38太陽中風 脈浮緊 發(fā)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 大青龍湯主之 ...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