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家實際持戒修行當中,五辛不僅僅是普通狹義上的五辛,所有廣義上的全包括。也就是說,所有的蔥類植物、蒜類植物、韭菜類植物、薤類植物、興渠類植物,以及將這些植物以各種加工方式制成的食品都包含在內(nèi)。比如說大蔥、小蔥、香蔥、洋蔥都屬蔥類;大蒜、蒜苗、蒜苔、蒜黃、蒜泥、糖蒜都屬蒜類;韭菜、韭黃、韭菜花(吃涮羊肉的調(diào)料)都屬韭菜類;小根蒜、野蔥等可以入中藥的都屬薤類。
什么是興渠
興渠是一種印度香料,又名阿魏,中國不常見。此名多見于佛經(jīng),屬于佛教徒禁食的五辛。
五辛乃是 蔥、蒜、韭、洋蔥及興渠。興渠又稱阿魏、阿虞、薰渠、哈昔尼、蕓臺等。
興渠,梵語hin%gu。為五辛之一。又作興瞿、興舊、興宜 、形虞、形具。產(chǎn)于新疆和闐、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為高達二公尺之草本植物。根粗如細蔓菁之根,色白,其臭如蒜,可供食用。若切斷莖枝,在斷口處會滲出液體,凝固后供作藥用,稱為阿魏藥,可驅(qū)除小蟲或除臭。又據(jù)玄應音義卷十九載,有以興渠為我國之蕓臺,實系誤傳。[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參閱'五辛’1099)
興渠是梵語音譯,阿魏則是波斯語angnyan的漢譯,原產(chǎn)于波斯和烏滸河、阿刺海和里海東岸諸地。可作蔬菜、調(diào)味品和藥物,助消化、健胃,治皮膚紅腫。其根為“回回茶飯”所用香料之一,味辛溫,主殺蟲,去臭,淹羊肉香味甚美。中國史書《隋書》、《舊唐書》、《酉陽雜俎》、《諸蕃志》均載此種植物。
梵網(wǎng)經(jīng)曰: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五種辛菜也。五辛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大蒜不必解釋,其中茖蔥、慈蔥、蘭蔥按其注解分別略指薤,蔥,韭或小蔥,至于興渠者,“葉如蔓菁,根如蘿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闐國,華夏不產(chǎn)?!?br>
薤的名稱其實也常見。漢代就有一首著名的《薤露》歌:“薤上露,何易皠”,感悼亡的,只是往往不知其為何物。汪曾祺先生寫過一篇《葵·薤》,專門對二者進行過探究。筆者經(jīng)多方查證,原來薤的綠葉類于韭菜,但更細窄,而根莖又像蒜頭,球狀白色,故又名小蒜、野蒜、野韭等,更通俗的名稱又叫藠(音jiào)頭。
薤歷史上分布很廣,可惜現(xiàn)在僅局限于南方數(shù)省了,如贛鄂湘桂閩粵一帶,作為與汪老僅一縣之隔的半個老鄉(xiāng),我沒有嘗過薤到底是何滋味,畢竟江蘇不產(chǎn)。幸好現(xiàn)在資訊發(fā)達,見過照片,總算有了直觀印象。的確,葉頗細,中莖更近于韭菜薹,難怪汪老感嘆留不住露水,否則怎么不說什么韭上露、蒜上露,“何易皠”了。
興渠,梵網(wǎng)經(jīng)說“出于闐國,華夏不產(chǎn)”,于闐即今新疆和闐,大概原產(chǎn)于波斯中東一帶。它還有多個拗口的名字,如興舊、興宜、形虞、形具等,都根據(jù)梵名音譯而來,現(xiàn)在較常用的解釋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產(chǎn)于新疆西藏及印度伊朗等地。其根如細蔓菁,色白,味臭如蒜,可食。又作藥用香料,若切斷莖枝,斷口處會滲出液體,凝固后稱為阿魏藥。
佛學大辭典里解釋興渠:又作興瞿,興舊,興宣。五辛之一。玄應音義十八曰:“興渠,此言訛也,應言興舊興宜。出阇烏荼娑佗那國,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傳以為蕓薹非也。此樹汁似桃膠,西國作食皆著之,今時阿魏藥是也?!被哿找袅x六十八曰:“興瞿,梵語藥名,唐云阿魏也?!彼紊畟鞫呕廴諅髟唬骸吧蕉嗝晕逍林信d渠,興渠人多說不同,或云蕓薹胡荽,或云阿魏。(中略)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蔥四薤,闕于興渠。梵語稍訛,正云形具。余國不見,回至于闐方得見也。根粗如細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國人種取根食也。于時冬天到彼,不見枝葉。薹荽非五辛,所食無罪。”(芫荽在植物學里與芹菜和胡蘿卜同科,如果不能吃芫荽,芹菜和胡蘿卜也不能吃。芫荽沒有蒜臭味,野生的整棵芫荽只有4-5寸高,興渠為高達二公尺之草本植物。)
《首楞嚴經(jīng)》里有這么一段經(jīng)文:'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fā)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jīng),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五辛”就是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蔥、蒜苗(小蒜)、韭菜、興渠。學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具有刺激性,大量、經(jīng)常熟吃能增加人的淫欲,生吃會增加人的瞋恚心。學佛人有了欲念和瞋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癡,妄動無明,造諸惡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