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這首《歸雁》作于廣德二年(764)暮春,當時詩人居住成都草堂。從《杜甫傳》載看,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后,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xiāng),從長安、洛陽、秦州,最后來到四川的成都。這年初春,他有來到川北的閬州,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回河南老家。但由于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擔任東西川節(jié)度使,并邀請杜甫到成都,于是舉家重新回成都,居住在草堂。這首詩借“歸雁”表達了深切自己鄉(xiāng)思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國事的關心。全詩如下: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詩歌寫道:“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首先點明了時間和客居情況,同時表達急切渴望回歸故鄉(xiāng)的心情。其中,“萬里客”三字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流落他鄉(xiāng)而身為客;二是表明了離開家鄉(xiāng)遠,暗示了難以回歸;三是表現(xiàn)了“身為客”而產(chǎn)生凄楚之情。按說安史之亂已經(jīng)平息,詩人應當回家了,而如今又來到成都,又無法歸回。詩人這里用了一個問句,不但表明了不能歸鄉(xiāng)的事實,也強化了詩人不能回鄉(xiāng)所產(chǎn)生的愁緒。
接著寫道:“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闭斣娙恕皝y定幾年歸”時,突然一隊大雁正從天空中高高地向北歸飛。其中,詩人用了“斷腸”一詞,表現(xiàn)了自己客居他鄉(xiāng),思歸而不得,真讓人肝腸寸斷。面對“大雁”的“高高”飛起,那樣的自由自在、暢通無阻,增強了詩人思歸的強烈情感??梢哉f,詩人在此借大雁一年一度按時遷徙,表達了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而不能歸鄉(xiāng),不由得悲上加悲,愁思綿綿。在藝術上,這首詩歌在藝術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短小雋永,余味無窮。
這是一首絕句,僅僅二十字,詩人把自己思歸的情感融于字里行間,如此生動感人。
其次,開門見山,表達情意。
詩人開門見山地寫了自己思歸的心情,給讀者一個思鄉(xiāng)的強烈印象。
再次,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詩歌開始就表現(xiàn)了自己思歸之情,可詩人卻在三四句中卻寫道大雁這一意象,融情入景,更加突出了詩人思鄉(xiāng)之情。
再次,對句散句,表達自由
詩歌一、二句用了整齊的對偶句,后兩句卻用了散句。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和諧結合,讀來不但節(jié)奏優(yōu)美,而且表意也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