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香椿很多,根據(jù)香椿初出芽苞和子葉的顏色不同,基本上可分為紫香椿和綠香椿兩大類。屬紫香椿的有黑油椿、紅油椿等品種;屬綠香椿的有青油椿、黃羅傘等品種。香椿品種不同,其特征與特性也不同。紫香椿一般樹冠都比較開闊,樹皮灰褐色,芽孢紫褐色,初出幼芽紫紅色,有光澤,香味濃,纖維少,含油脂較多;綠香椿,樹冠直立,樹皮青色或綠褐色,香味稍淡,含油脂較少。
香椿芽,也叫椿巔、香椿頭,是香椿樹的嫩葉尖,含極豐富的營養(yǎng)。《莊子·逍遙游》曰“上古有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因其長壽,后用來形容高齡,亦用以指父親。如:椿年(椿樹的年齡。比喻長壽);椿齡(祝人壽考之詞);椿壽(大椿的壽命。比喻長壽,高齡)。
據(jù)科學(xué)分析,每100克香椿芽中,含蛋白質(zhì)9.8克、含鈣143毫克、含維生素C115毫克,都列蔬菜中的前茅。另外,還含磷135毫克、胡蘿卜素1.36毫克,以及鐵和B族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zhì)。
香椿芽除了可供食用外,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稱:“禿不生發(fā),取椿葉汁頻涂之,月余見效。”香椿是時令名品,可健脾開胃,增加食欲。抗衰老和補(bǔ)陽滋陰的美食,還能提高機(jī)體免疫功能,潤澤肌膚。
史書記載:香椿原產(chǎn)于中國,用香椿芽作菜,大約始于唐代,確認(rèn)于宋時。宋代蘇頌的《圖經(jīng)本草》指明:“椿木實而葉香,可口取”。
金朝末年大詩人元好問在他的《溪童》寫道:“溪童相對采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想是近山營馬少,青林深處有人家?!泵枥L了春天時兒童們在山中溪水邊采香椿芽的情景,讀來倍感親切。
明朝《救荒本草》上說:“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凈,油鹽調(diào)食”?!掇r(nóng)政全書》亦說,“其葉自發(fā)芽及嫩時,皆香甜,生熟鹽腌皆可茹”。民間有“門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斷”之諺,和“雨前椿芽嫩無絲”之說。
我的家鄉(xiāng)是沂蒙山區(qū)楊莊鎮(zhèn)的一個小山村,山清水秀,民風(fēng)淳樸,村里村外,坡上溝內(nèi),很多香椿樹。家鄉(xiāng)食用香椿最流行的有兩種做法:一是將椿芽切碎,再拌上山雞蛋放進(jìn)油鍋里翻炒,這樣做出來的菜品,既有雞蛋的金黃又有椿芽的青綠,既有雞蛋的淡淡清香,又有嫩香椿芽的濃烈醇香,真是人間極品,那個味兒,隔著幾條街都聞得到。想當(dāng)年,每當(dāng)母親把一盤香噴噴的香椿芽炒雞蛋端上桌子,父親端著酒盅常說的一句話是:“香椿芽炒雞蛋,山珍海味也不換”。第二種吃法是香椿芽拌豆腐,做法也是一樣的簡單:挑幾簇剛從樹上采摘下來的新鮮香椿芽洗凈剁碎,再把豆腐切成小小的方塊兒,二者混在一起,到點醬油、香油,撒點鹽,攪吧攪吧,呵呵,那叫一個香!
等到第三季香椿芽出來的時候,人們往往用來腌咸菜。因為此時的香椿芽稍稍有點“老”了,但是,洗凈后的香椿芽再經(jīng)用手揉一揉就變軟了,只要再添加一點鹽、辣椒面或者胡椒面,密閉放置兩三天,香椿芽咸菜就成了。這道菜是家鄉(xiāng)人們農(nóng)忙時的最佳菜肴,會伴隨父老鄉(xiāng)親很長一段時間。
行文至此,夜深人靜,擱筆端茶,憑窗遙望,仿佛又看到鄰家小妹在樹上鉤、剪、采、摘香椿芽的婀娜身影,仿佛又聞到了母親將一盤剛出鍋的香椿芽炒雞蛋端上桌的香味,仿佛又看到在國外的弟弟吃著家鄉(xiāng)的香椿芽的快樂面龐。
看來,每年老家那香椿芽濃濃的香味不只是留在了我的唇齒間,更是印在了小山村的許許多多離家游子的心里,這也正是濃濃的鄉(xiāng)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