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項目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想法到實現(xiàn)的過程,一個理論的東西到實踐的過程、一個由不確定到確定的過程。
知識管理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為什么有做這樣一個項目的想法,我想有幾個個原因。一是就是所謂的信息爆炸,整個社會信息總量迅速增長且遠遠超過我們個人認識和學習的速度。對于我們個人的注意力資源來說,這是個很大挑戰(zhàn),我們需要增加我們的學習和認知效率,就要對知識有所篩選、管理、關聯(lián),篩選是為了快速選擇我們有效的信息,管理和關聯(lián)是提供知識快速處理的方式方法。二是我們有學習知識的需求,在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社會變革發(fā)展中,我們需要終身學習來適應和推動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我想對于我們這些在信息行業(yè)或者即將進入信息行業(yè)工作的人來講,更有切身的體會?;趥€人知識的社會化共享來說,我們更需要一個社會性軟件,他首先是一個個人信息管理工具,還必須是一個可以社會化共享知識的工具。這幾個方面就說明這樣一個項目并非憑空出來的,而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產(chǎn)生的一種需求。
對于知識管理的項目,我想雖然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都各自有了很多很多的想法,但是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清晰的系統(tǒng)需求做項目設計的指導。想法很多但是不系統(tǒng)就設計就會矛盾很多。對于一個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過程,我們首先應該去確定一些東西(這些是從莊老師的文章中得發(fā)的)。
一、我們這樣一個軟件是給哪個層次的人群使用的呢?
一個知識管理的軟件,功能即使再好,如果沒有相應層次的學習能力、知識管理能力、開放精神等人群應用,再好的功能也沒用。知識共享的軟件的應用,實際不是軟件開發(fā)或者實施問題,這是使用群體的學習水平培養(yǎng)問題、學習能力提升問題、學習層次展開的問題,以及思想覺悟點化問題等。所以我們要確定我們要開發(fā)的軟件是適應那樣一層次的群體來使用的。
二、這樣一個群體平時的知識管理的方法和層次是什么樣子的?
我們需要確定這樣一個軟件對知識管理的水平和層次要達到那些基本條件,至少是要比這樣一個群體的人已經(jīng)具有的一些能力和方法有所提高并且是有效率的提高并且能讓他們習慣于這樣一種方式。
三、這樣一個群體對于知識管理有些什么具體的需要?
和上一個問題一樣,只是更具體化了,我們需要那些具體的知識管理的功能呢?例如知識的篩選、收集、管理、檢索、發(fā)布、關聯(lián)等等。這些需求就更具體更確定了一些。對于以上兩點做一個一定范圍內的實際調查是比較需要的。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最初的很多想法都可以歸結到我們對于軟件的需求上,而其他的一些理念則可以是我們在實現(xiàn)這樣一個應用時做指導的。
對于實現(xiàn)來說我們要關注三點
一、個人信息管理
信息首先是個人的,我們都在做著個人的信息管理,例如收藏夾、我的文檔等等很多很簡單的東西卻都在做著這樣一個管理。但是大多數(shù)的個人管理工具都有很多局限性。例如信息關聯(lián)不夠、信息檢索困難、信息繁冗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核心的東西就是信息和知識到底是什么,信息應該如何描述,信息和信息之間是種什么樣的關系、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等等。我想這又是另一個系統(tǒng)性的東西,需要一個基礎性的理論來支持。然后通過一個實驗性的原型來驗證。這樣一個東西對于我們來說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他直接決定我們的軟件對于所謂知識管理的層次和水平。(從莊老師的觀點中思考得來)
二、社會化的共享和交流
基于毛老師的理論,一個社會性軟件首先要具有幾個特征:身份識別、社會性網(wǎng)路管理、交流方式、基于時間的管理。我們通過身份識別來確定信息的來源、以此判別信息的有效性、通過身份識別可以產(chǎn)生人際之間的關系擴展信息獲得的空間、通過身份識別還可以進行基于個體之間的交流。由此看來身份識別是社會性軟件的一個基礎(社會本來體現(xiàn)就是人和人的關系)。而因為我們的軟件首先是基于個人的信息管理工具,所以實現(xiàn)這樣一個人的身份識別也是勢在必行。同時信息還存在一個時間的積累。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見如果沒有前人信息和知識的積累,社會也就不會得到發(fā)展,而不發(fā)展的結果就是消亡了。對于信息共享是局限于現(xiàn)有的技術水平和社會的方式,所以還要做具體的討論,他也要有幾個特點:方便、快捷、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要低、具有適應性、發(fā)展性,他必須是大眾的方式不能是小眾的方式,除非你僅僅把你的用戶圈子鎖定在那里。
三、其他方面
這個軟件應該具有幫助使用者學習或者引導使用者學習的設計理念,他應該最大程度的適應更多層次的群體,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社會功用。當然它的學習成本應該是較低的。對于其他的方面我想應該還有更多的考慮。
對于我們這些人來說,各人對于知識管理有著各種思考和想法,層次和方向也許都不相同。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由于我們熟悉的領域不同和對于實現(xiàn)的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一個團隊合作的項目中,這些都是比較難解決也是導致項目建設不夠活躍進展緩慢的原因。一個是希望大家可以把這樣一個項目真正當做自己的項目并且有興趣來思考和做,而不僅僅是觀望或者希望設計完成確定后自己可以按照設計來實現(xiàn)一部分代碼。所以如果你要參與一個項目更主要是參與思考和思想,而不是實現(xiàn)。二是盡量把一些能確定的東西確定下來,而不是空泛的討論,所以我們也需要一些一個機制來通過大家來確定一些討論成熟的想法。只有確定的東西才能被別人理解和認同。我想如果這樣一個項目能夠發(fā)展下來的話,那么我們也就有了這樣一個基與項目和社區(qū)的核心團隊以及團隊的合作機制(對于團隊我想可以去聽聽余世維的講座)。
這樣一個項目其實涵蓋了太多方面的東西,程序員實際動手也許僅僅是在軟件實現(xiàn)的最后幾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局限自己對自己的定位,而要有更多方面的思考。項目的實現(xiàn)目標可能很遠,我們的技術局限性等因素決定我們不可能直接實現(xiàn),而要分步明確目標的來做這樣一個項目,一定要有明確且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目標。
這是我在這段時間里思考所得到的一些想法,沒有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實現(xiàn),只是闡述了一些指導性的想法,希望可以對項目的進展有所幫助,并且也很希望聽到大家的討論和意見。
以上想法是基于Woodpecker開源社區(qū)的知識管理項目所做的一些思考,如果您有興趣并且希望參與這樣一個很有意義的項目,可以去社區(qū)里了解一下,開源項目歡迎您的參與!
Trackback: http://tb.donews.net/TrackBack.aspx?PostId=29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