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 孝 口
《合肥縣志》有段記載:“張梅、祝、松兄弟三人親喪,殯于室,鄰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號慟伏棺上,誓與俱焚,三人皆死,棺獨完好。初,母病瘡甚重,梅吮之得愈。”
相傳昔日在合肥城西門附近曾住有一戶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遠近聞名的孝子。為了照顧好老母,三子輪流精心守護左右,不輕離片刻。這年,老母不幸患癰疽,膿血不止。為了減輕老母痛苦,三子竟輪番用嘴吮吸膿血。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愈,三子日日四下尋訪名醫(yī)、偏方。然此疾病在當時乃屬不治之癥,要想治愈,談何容易。在無可奈何之際,三子只得轉而進寺廟燒香求佛。一日,三子在寺廟門前,偶遇一算命先生,三子試以實情相告,希得指點。算命先生聞聽三子訴說后,托詞告曰:“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補以活人肉湯汁不可”。此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虛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無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話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為真,竟在祈拜泥佛之時,從腿上剜下一塊肉來,回家后迅即熬成湯汁,喂其老母。辦法用盡,終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咽氣后,三子又變賣掉家產,買來棺材,為老母料理后事。
再說,相傳在西門街心路下埋有一塊紅糙石,下面壓著大蜀山的鑰匙,若取出這把鑰匙,就能打開大蜀山的山門,取得大蜀山的金銀財寶。但又傳,若此紅糙石一動,合肥城內就要遭火災,故從未有人敢輕舉妄動。孰料這一傳說被合肥城內一貪財?shù)臒o賴獲悉,其乘夜深人靜之時,悄悄將紅糙石掀開,將大蜀山鑰匙盜走。大蜀山的鑰匙被盜走了,火災也就招來了。一時間,西門一條街濃煙四起,火勢越燒越旺,眼看大火已燒到那三子之家。為了護衛(wèi)棺柩,三子竟以身伏于棺上,誓與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靈被三子的虔誠舉動所感動,大火竟跳過其家。
這場大火過后,整個城西門一條街房屋都被大火燒為灰燼,唯獨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無損。由此,這個地方后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孝口”了。三孝口地址在今市區(qū)長江路西段。關于此傳說,《合肥縣志》有段記載:“張梅、祝、松兄弟三人親喪,殯于室,鄰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號慟伏棺上,誓與俱焚,三人皆死,棺獨完好。初,母病瘡甚重,梅吮之得愈。”此段記載,雖然在具體細節(jié)上與民間傳說不盡一致,但基本內容還是相近的
2.德勝門內回龍橋
舊合肥城西南角有一座德勝門,相傳打仗出征例須由此出門,方能得勝。合肥自古多戰(zhàn)事。如今德勝門內金寨路九州大廈和盛安廣場間通往出版社的路,叫回龍橋路。關于回龍橋地名的來歷,至少有兩個版本:
一為“孫權回龍”。三國時,曹操、孫權爭奪合肥。曹操率號稱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實力不可謂不強。但曹軍多為北方人,不諳水性,來合肥的部分曹軍便征召民船,日夜操練。合肥地名中的箏笛浦、藏舟浦、斛兵塘,都和曹軍訓練水師有關。孫權部總體實力雖不如曹操,但有劉備、諸葛亮的支持,且吳國本來就地處南方,土兵多會水也慣于水戰(zhàn)。因此,魏吳交戰(zhàn)于合肥,可謂麻秸打狼---兩怕著,雙方都在尋找機會,以智取勝。有一天,孫權親率戰(zhàn)船百艘來襲,行至合肥城中內河某處,忽見曹操直立在一旗艦上擋住去路。而其北面,蘆葦深深,水草密密,不可知內藏多少兵船也。孫權乍驚,隨后佯笑,拱手向曹:“別來無恙。汝軍兵貴神速也!”曹操故作回頭望,只見杏花村藏舟浦內旌旗獵獵,又拱手還禮,只是不卑不亢:“老夫當?shù)溃F軍恐難前進。失禮了!”孫權見狀,只得下令折返。孫權乃吳國之君,也可謂“真龍?zhí)熳?#8221;,這回頭處恰有一道橋,后來被稱為“回龍橋”。
二為“康熙回龍”。話說康熙皇帝有一位妃子,原是合肥人,龔鼎孳的干女兒。龔鼎孳被清廷詔任兵部尚書后,獻干女兒與康熙,被定為貴妃。有一次,貴妃想回合肥省親,康熙心血來潮,頒旨擬親自陪同。這下可忙壞了地方百官。合肥又是建行宮,又是為貴妃娘娘建梳妝樓,還要架天橋越過雨花塘從稻香樓直達德勝門內。這建樓架橋需要銀子,盤剝的是民脂民膏,而康熙朝正是大清政局既定,老百姓亟需休養(yǎng)生息之際。在京城的一位合肥籍大臣覺得不該糜費地方,又不好明阻鑾駕,便機智地奏上一本:去敝鄉(xiāng)路上,千里迢迢,水路須翻梅龍壩,旱路例走斬龍崗,恐犯圣諱。若貿然啟行,龍體稍有閃失,臣等罪該萬死!康熙帝聽罷遂取消了御駕合肥的打算。合肥百姓已遭地方官吏層層加碼,納賦納稅獻工獻料苦不堪言,聞訊奔走相告,放鞭炮三日相慶。他們把已備好的磚石在城內九曲河上建起一座大橋,取名“回龍橋”?;佚垬蚝髞頃r建時圮,至解放前德勝門一帶已多街肆門面,河道漸淤。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自三孝口至德勝門外拓建金寨路,橋已不存。但回龍橋這個地名卻保留了下來,也給合肥留下了可供談資的與名人有關的歷史掌故。
3.姜夔與赤闌橋
姜夔為南宋著名詞人,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他的詩詞中有好幾十首皆與合肥有關;而他與合肥有關,卻是結緣于兩位歌伎姐妹。姜夔怡情山水,熱愛自然,據(jù)考證,中青年時期的游歷中他至少三次來過合肥,均居城南赤闌橋畔。他第一次來時,便愛上了赤闌橋邊那位彈琵琶的歌女。姜夔詞中的她體態(tài)“燕燕輕盈”,言語“鶯鶯嬌軟”,可謂千般嫵媚,萬種風情。她對姜夔“別時針線”,“別后書辭”,溫柔體貼,經久難忘。而且,彈琵琶的歌女還有一個彈古箏的妹妹。姐妹倆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又常泛舟環(huán)城河中,彈唱演繹“姜詞”如錦上添花,令懂音律、善譜曲的姜夔心曠神怡,即便暫時別離,他在夢中也時常與這對姐妹相會。姜夔的筆下,有“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這樣悵然若失、纏綿難解的詞句。?
姜夔有時為“兒女情長”所累,甚至被合肥倆姐妹所批評。相傳有一次合肥城被金兀術所破,姜夔時正在江西家中。他毅然趕來合肥,到赤闌橋畔探望倆姐妹。殊料卻遭到姐姐的白眼。琵琶女認為,山河破碎,大敵當前,你姜夔堂堂七尺男兒,自應投軍精忠報國,跑來看我們倆做啥?她在素箋上疾書:“酒磨壯志,花消英氣。國家有難,豈能熟視?”姜夔讀罷,羞愧難當,遂暫別赤闌橋,投奔抗金名將劉。劉在柘皋大敗金兵后又收復合肥。姜夔回到赤闌橋,眼見橋毀樓空,倆姐妹亦不知所終。經多方打聽,只知道姐姐不甘金兵屈辱,在殺死一個小頭目后,跳河自殺。姜夔大哭一場,以后寫下了許多充滿情愫的懷念詩詞
4.稻香樓的風雨滄桑
在合肥老城西南角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上,略有起伏的山丘綠樹中掩映著一幢幢不同風格的別墅瓊樓。那里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稻香樓。不過現(xiàn)在這里沒有稻香,當初的稻香樓如今也難覓蹤影。
清初,合肥人龔鼎?從浙江仙居知縣退歸后,在合肥建稻香、水明二樓。其中稻香樓很快成為合肥名勝,文武百官和名人遷客都喜歡來此,登樓憑欄,賞四時景致,覽八方風情,而吟詠而寫意。據(jù)考證,其兄龔鼎孳就曾攜如夫人顧眉數(shù)回合肥,住稻香樓,與地方文儒互有唱和。龔鼎孳曾有詩云:
雨過城蔭碧淑長,畫龍彩?斗芳塘。
使君心似冰壺月,不聞荷香聞稻香。
千村花柳映鳧鷗,府主清廉歲有秋。
租吏緩來兵甲遠,野夫真臥稻香樓。
龔鼎孳稍后,工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的合肥人李天馥及其子、名詩人李孚青也曾入住稻香樓。李天馥和廬州知府張見易留住新安畫派大師石濤和尚于稻香樓月余,石濤后來在其名作《巢湖圖》的跋文中還敘及過他在稻香樓內與尚書太守們詩酒唱和之樂事。?
稻香樓歷風雨百年,后逐漸荒圮坍塌。清人邵陵在目睹稻香樓遺存后有詩云:“慘淡郊原落日黃,一聲秋笛下牛羊。高樓不見人危倚,依舊西風送稻香”。如今,稻香雖沒有了,但“稻香樓”這個地名卻延續(xù)下來。甚至講到“樓河”,“老合肥”們都知道指的是靠近稻香樓的那一段護城河。?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將稻香樓一帶重新規(guī)劃并加以綠化美化,建起稻香樓飯店(今稱稻香樓賓館),80年代又新建廬陽飯店,稻香樓的南面還陸續(xù)添建了安徽飯店、梅山迎賓館等,這一帶現(xiàn)已成為安徽省和合肥市對外接待的中心,其源蓋出于稻香樓“風景這邊獨好”。近年來不斷有民間人士呼吁,走市場化運作之路,進一步開掘稻香樓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打名人牌,打旅游牌,復建稻香樓,進而把稻香樓建成合肥的大觀園。
5.四牌樓的變遷
說到樓房,如今合肥二十層、三十層甚至四十層都已不鮮見,而解放前合肥的最高建筑只是高四層的四牌樓。
四牌樓是合肥老城的中心,亦名魁樓,又叫奎星樓。合肥縣志注位于鎮(zhèn)淮樓(今鼓樓十字街)南,先圮。它的準確位置在今長江路與宿州路交叉口。明代這里為二層木樓,上奉奎星(又稱文昌帝君)。以后迭遭兵燹,破敗不堪。有記載的修建有三: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廬州知府王成重建,并豎新建魁樓碑記;1803年(嘉慶八年)合肥知縣左輔重修,并記入當年新纂的縣志;1928年原地重建,并臨時改作馬王二公祠,以紀念堅守合肥兩月有余、拒直魯聯(lián)軍張宗昌十萬之敵于城外的馬祥斌、王金韜二將軍。
本世紀初人們見到的四牌樓是磚木結構的三層亭樓,底層東西南北各有一門,可通馬拉車,1927年毀于火,有“范家小朝奉秉燭夜讀蠟油燃火”和“范家炸油條碰翻油燈”兩說。翌年重建的四牌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層,底層四門可通卡車,為合肥各界人士捐資萬余元蓋起,二樓設有馬、王二公牌位。“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后,樓外曾豎匾額“抗日救國”。1938年5月侵略軍攻占合肥城后,用炸藥將四牌樓夷平。
四牌樓的東西兩側,原先叫小東門街、前大街、西門大街,街寬不過五七米,最窄處汽車不能錯車,對面街坊搭上根長竹竿,則可晾衣曬被。
從東往西,街市上豎著董氏等孝女節(jié)婦牌坊、孝義牌坊、龔大司馬的“皇恩浩蕩”牌坊等幾十座牌坊??箲?zhàn)勝利后,自小東門到大西門這條5華里的長街定名為中山路,解放后裁彎取直拓寬,1955年更名為長江路。長江路上的四牌樓,再度成為合肥市的中心。順帶說一下,由于四牌樓西邊二三百米的范巷口,從1958年起兩三年內建成了市新華書店、市百貨大樓、市供電大樓、省輕工大樓,長江路、徽州路(現(xiàn)改名美菱大道)在此交匯,四樓四角相犄,又因為長江路、宿州路口的四牌樓已不復存在,于是范巷口又被一些人誤稱作四牌樓,說明四牌樓作為合肥的一個象征性古地名,已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牌樓不存,“四牌樓”長在。
6.張獻忠與趙千戶巷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用計巧破有“鐵廬州”之號的合肥城,被傳為美談。傳說張獻忠在攻奪合肥城前,途中偶遇一趙姓秀才,此人家住合肥城中,二人雖萍水相逢,但談得甚為投機,張獻忠對趙秀才之才學甚為欽佩。臨分手時,趙秀才要求張獻忠進城后對其多加關照,張便隨手取出令旗兩面交給趙秀才,并囑咐說:“到時將此令旗插于貴府門前,可保你全家安全。”
趙秀才回城后不久,合肥城就為張獻忠部攻下。起義軍蜂擁入城,刀光劍影,硝煙彌漫,趙秀才急忙將張獻忠所賜之令旗各插于居所的巷首、巷尾,附近居民聞知,紛紛跑到巷中避難。張獻忠部下眾兵士到此,見有令旗在,無一人敢越雷池一步。躲避在巷中的數(shù)千居民因此得免兵擾。
不日,張獻忠拜見趙秀才,不解地問道:“閣下府中何如此多人?”趙秀才答道:“我的家族有千戶人家。”自那以后,趙秀才居所所在的巷子就被人們稱作趙千戶巷。舊址即在今淮河路西段南側
7.辛公與杏花村
據(jù)說在南宋時期,有一位姓辛的老者隨難民從北方來到合肥。他孤身一人在城北搭了一間草棚住下,白天以打草鞋為營生,晚間則挑燈夜讀。
老漢終日寡言少語,也極少出門。他打制的草鞋結實耐穿,而且價錢便宜,因此來買草鞋的人絡繹不絕。老人心地善良,有時遇有逃難者和饑民路過,就送以草鞋,非但不收分文,還以茶水飯食相待。時間久了,辛公成了一位遠近知曉的大善人。出于對辛公的敬佩和感激,凡來此的人,都按照老人的囑托,或捐贈杏苗,或帶來杏核相送。辛公把人們送來的杏苗、杏核,一一栽種于棚舍附近的空地。
寒來暑往,時間不覺已過去數(shù)月。一日,朝廷忽遣人來合肥尋找一個名叫辛子豪的人。經打聽,眾人都只知有一辛姓的老者,卻不曾聽說有叫辛子豪的人。差人只得如實稟報州府老爺。州府老爺在心里琢磨:會不會姓辛的老者就是辛子豪?第二天,州府老爺輕裝微服,親往辛公舍下,與辛公寒暄。交談中,辛公見來者并無異常,無意中流露出真實身份。州府老爺聽后大喜:“辛老先生,下官今特奉朝廷東臺王御史之命,前來恭請大駕赴京。”說罷,隨手將王御史親筆書信遞辛公閱看。辛公閱信后,知道身份已暴露,不好再瞞,但又不愿相從,便略加思忖后說:“請大駕先回,待我先收拾一下,明早動身不遲。”
次日清早,待到州府老爺前來辛公住處接駕時,辛公早已去無蹤影。
辛公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合肥,然辛公在其住處悉心栽下的杏苗,播下的杏種,卻日漸茂盛,終成一片杏林。每年春后,這里杏花爛漫,姹紫嫣紅一片。由于“辛”與“杏”字近音,人們?yōu)榧o念這位慈祥善良的老人,便把這里叫作杏花村。其址即在今合肥杏花公園附近。
8.金 酒 泉
昔日在合肥城里流傳著一個關于金酒泉的美麗傳說。
很久以前,合肥淝河邊居住著一位叫金大的窮人,靠在外出賣苦力維持生活。一天,金大打工歸來,帶回雇主抵作工錢的兩條魚,回到家中后正待殺洗燒煮,以孝二老,不巧其中一條魚雙目流淚,并發(fā)出呦呦的哭聲。金大甚感驚奇。其二老也于屋內聽到哭聲,趕忙出屋向魚兒作揖,并吩咐金大說:“此乃神魚,快快放回河去。”金大乃孝子,聽了二老的吩咐,便迅即提著魚桶來到淝河岸邊,小心翼翼地將魚放入河里。
是日夜,金大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所放生的魚乃龍王之子。龍王之子為感謝其救命之恩,要金大去淝河岸邊,拾取所送的金塊。次日醒來,金大雖仍記得夜間所夢,卻并不在意。然金大白天在船上打工,淝河岸乃金大來去必經之道。當其在岸邊往船上行走時,腳下被一塊狀物體碰撞三次,金大只得俯身拾起,見是一塊烏金,便頓時想起夜間所夢。金大乃是一老實巴交的漢子,又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其時,金大手掂著烏金塊,心里默默地思想,金塊雖貴重,但對窮人意義并不大,淝河岸邊的窮人,多與水打交道,若能使所有的窮人天天有酒驅寒祛濕,那就好了。于是金大半信半疑地對著金塊言道:“夜夢若為真,龍子若真心,窮人不圖金,只盼酒泉生。”言罷,金大隨手將烏金塊仍擲回原地。
說也奇怪,烏金塊落地后,竟將地面砸了一個大坑,坑內頓時汩汩涌出醇香四溢的泉水。金大手捧泉水嘗之,與酒無異,不禁大喜,忙回村告訴眾鄰前往取酒。自那以后,淝河岸邊的窮人,身體漸壯,干活有力,生活也日漸轉好。后來,人們有感金酒泉恩澤,就將此處所出之泉水稱作“金酒泉”,亦稱“金泉酒”。合肥舊志中記載:“亦猶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內出酒。”金城即金斗城,為合肥舊城之稱。
9.操兵巷---聽金戈鐵馬聲
古城廬州處處可見三國時代的背影,往往不經意間,你就會走入一條歷經千年的小巷,例如——操兵巷。
三國時期,合肥被曹操占據(jù),當時由他派大將張遼駐守。東吳孫權為爭奪合肥跟張遼進行了大大小小幾十次戰(zhàn)役,均以失敗告終,合肥也因此成為著名的三國古戰(zhàn)場,而操兵巷也因為曹操曾在此操練兵馬而得名。
操兵巷西接榮事達大道,東至四灣巷,東西長約200多米。一走進操兵巷,記者不由得有些失望,原本以為操兵巷會有大氣磅礴氣勢,至少也會找到一些錚錚的兵戈之氣,沒想到眼前只是一條普通的小巷,曾經的風貌已經被歷史洗刷得沒有任何痕跡:窄窄的巷道、零星的小店、密密的住房。有些名氣的壽春中學也在這里,朗朗的讀書聲為小巷帶來了許多生氣。巷子里很干凈,來來往往的人們似乎并沒有留意過這里曾經發(fā)生的故事。
尚大爺今年89歲了,從11歲就來到了操兵巷,78年的歲月,這條小巷留給了他太多的回憶和眷戀。尚大爺告訴記者這里以前叫過“龔大房巷”,因為有龔家的房屋而得名。龔家是清朝時這一帶有名的大戶,有錢有勢,那時,從逍遙津公園到操兵巷這一地段都是龔家的財產。操兵巷里,龔家房屋青磚碧瓦,高大氣派,而周圍窮人的房子都是些土木屋,非常簡陋,相比之下,龔家的房子就格外顯眼,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里改稱龔大房巷了。
據(jù)尚大爺回憶,操兵巷原來比現(xiàn)在還要窄一米多,只是左邊有住戶,右邊是一個很大的水塘,叫做石頭塘,石頭塘邊上是一處菜園,這里的人們都以種菜為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市里統(tǒng)一規(guī)劃,就把石頭塘填埋了,小巷的名字又改回了操兵巷。
遠去的是歷史,不該遠去的是記憶。如今的操兵巷,留給人們更多的只是一個遙遠的回憶,我們或許能從它的名字中找到一個王朝的背影。
10.雙井巷---曾是仙人跨鶴來
以巷內有雙井而得名,曾名東風巷。據(jù)合肥地方志記載,該巷東南起徽州路,西轉北至安慶路,原巷南通長江路。
雙井巷有著一段迷人的傳說。早先時候,合肥城內有一巷,巷內有兩家織錦的機戶,一姓蔣,一姓金。蔣家只剩一男,名叫蔣云寶,善織飛禽走獸,金家有一女,尤精織花草樹木。此巷因此兩機戶而得名“雙錦巷”。因為兩機戶各自擁有一口水井,故又名“雙井巷”。一日,一買錦的客戶比較兩家錦料后,覺得各有特點,又各有缺陷,如果兩相結合,就相得益彰了。后兩家就從其意見,結為親家??珊薜氖墙鸸媚锏酿B(yǎng)母,只想著發(fā)財,絲毫不顧兩人的感情。可憐云寶和金姑娘只能長年沒日沒夜地干活,卻很難自由自在一起過幸福的生活。近在咫尺,卻忍受著相思之苦。一日,云寶在錦面上挑繡仙鶴時,因思念金姑娘,竟不由自主地說,“鶴呀,你若有靈,就將我和金姑娘,馱飛遠方吧!”誰知話音剛落,仙鶴真的破錦而出,將云寶馱起,又馱上金姑娘,沖出戶外,一直飛到南京。后又傳云寶落戶南京后,因不忍雙井巷衰敗,復央求仙鶴馱一道人將雙井巷辟為道觀,名曰“白鶴觀”,雙井巷漸漸又有了生氣?!稄]州府志》載明朝萬廷用詩曰:“經過此地見瑤臺,曾是仙人跨鶴來”,可為證。
春秋輾轉,日月遞嬗,古老的雙井巷一路走過崎嶇坎坷,最后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要找到今日的雙井巷可不是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