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退讓與進取

《莊子》優(yōu)游自得的哲理

 

《雜篇·卷九·第二十八·讓王·二

 

引言:這一節(jié)是《莊子·讓王》的下半部分,講了許多“辭讓”、“謙讓”、“退讓”,以“讓王”聞名天下的小故事。其中有些“讓”,“讓”得好;有些“讓”,不是讓,而是不爭;有些讓,則是不該讓,也不可能讓,反而要積極進取。

列子餓肚子,一家人饑寒交迫。鄭子陽聽說后,派人送了糧食來,被列子退回去了。老婆不明白?大哭大鬧。列子說:這是人家真心送糧食給我嘛?聽了一句話,他可以給我送糧食,也可以聽了一句話,殺掉我,說我有罪。嗟來之食不能吃,憐憫施舍不能要;不明不白的饋贈,不能接受。楚國有個屠夫,名叫屠羊說,跟著楚昭王逃亡。楚昭王返國后,要犒賞功臣,加官進爵,其中也包括屠羊說。屠羊說說,我就是一個屠夫,即沒有武功,也沒有謀略,跟著你逃亡是因為我走投無路,當時沒有想借此升官發(fā)財,現(xiàn)在也沒有想借此升官發(fā)財,只想老老實實干屠夫的營生。屠羊說是聰明的,假如屠羊說,接受賞賜,接受爵位,心安理得地享受榮華富貴,恐怕此人活不了多長的時間,不是被楚國心存嫉恨的人所戕害,就是被榮華富貴燒得昏頭脹腦,不辨東西南北,丟了性命。

孔子的弟子顏回,過的日子很苦,孔子勸他出仕,顏回說:有田可以種桑麻,有衣服穿,有粥吃,能跟著老師讀書,我什么都不求。顏回不是讓,而是不爭,是安于現(xiàn)狀,隨遇而安。顏回是有追求的,他的追求就是“自適”、“安適”,與世無爭。人活一世,很難叫人不爭,但是很多時候你又不能爭,不該爭,不可爭。時機不到,不能爭;條件不好,不該爭;環(huán)境不利,不可爭。

孔子周游列國遇到許多次圍攻、刁難,很不順利,甚至“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孔子的行為也不是讓,他是看得開,想得通。他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信仰是高尚的,思想是對的,行為是對的,道理是對的,禮儀是對的,對得住天,對得住地,對得住良心,對的住老師這個稱呼,便沒有什么顧慮,沒有什么躊躇,沒有什么動搖,大不了就是餓死嗎。還能怎樣呢?

以“讓王”聞名天下的人是伯夷和叔齊。說伯夷、叔齊這樣的人,對于權(quán)勢、富貴不屑一顧,還是可以的,說他們是高士賢人,不同流俗,則言過其實。他們二人不接受孤竹國君的帝位,是逃避責任;看著殷商即將滅亡而不出力施救,是無所作為;不食周粟而餓死,是因博取名譽而殘害自生。他們的行為不是讓,依然是沽名釣譽的行為。中國人吧伯夷叔齊作為學習的榜樣,實在大謬不然。

中國古代還有很多“讓王”的例子,堯把帝位讓給舜。舜又想把帝位讓給友人北人無擇。商湯想把天下讓給卞隨等等。古代是不是有“禪讓”這種事情呢?人類的氏族社會,是以血緣關(guān)系結(jié)合起來的的社會群體,他們的成員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在這種情況下,氏族首領(lǐng)因為年老體衰把首領(lǐng)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兒子或者是兄弟,甚至是賢達,是有可能的。在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夏商周三代,爭奪權(quán)力,和維護既有權(quán)力的斗爭是非常激烈的。即使君王想把政權(quán)讓給別人,其他覬覦這一權(quán)力的人,卻是不能相容的。“天下”不是用來讓來讓去的東西,不能通過“禪讓”、“退讓”以證明自己是道德高尚,品德賢良,不貪圖權(quán)勢的圣人。“天下之事”是管理眾人之事,是要全心全意,廢寢忘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事情。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這里說的窮是物資匱乏,窮的吃不飽飯,肚子餓著。)客有言之于鄭子陽者,曰:“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列御寇是一位有道之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里,卻如此貧困,你是不是不喜歡賢達的人?。浚?/span>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子陽立即派人給列御寇送去了糧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以及送來的糧食,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施舍。)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span>(送糧的官吏走后,列子回到屋里。列子的妻子,拍著胸脯,非常傷心地說:我聽說,有道之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受舒適安樂。你看我過的是什么日子?意思就是,像你這樣的人還算是賢達的人嗎?)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span>(這是人家真心送糧食給我嘛?不是人家一句話,鄭國那個子陽,能送糧來嗎?聽了人家一句話,他給我送糧食;他也可以,聽人家一句話,殺了我,說我有罪。這樣的糧食我能接受嗎?)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列子肚子餓的慌,老婆兒女也跟著遭受饑寒,但是嗟來之食不能吃,憐憫施舍不能要;不明不白的饋贈,不能接受。老婆兒女肚子餓,不可以做為來者不拒的理由。作為聰明人,列子不能糊里糊涂地接受人家的饋贈,而且還不是自愿的。事實證明列子是聰明的,睿智的。鄭國那個子陽也不是什么好人。列子的行為不是讓,而是有人格,有骨氣。)

楚昭王失國,屠羊說走而從于昭王。(楚昭王,“名軫,平王之子也?!?/span>[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楚平王,殺伍奢,他的兒子“子婿,奔吳而耕于野,后至吳王闔閭之世,請兵伐楚,遂破楚入郢以雪父之讎。其時昭王窘急,棄走奔隨,又奔于鄭。”[清·郭慶藩:《莊子集釋》]這就是“楚昭王失國”的由來。“屠羊”宰殺羊為職業(yè)的人,即屠夫,此人名說。遇“楚昭王失國”,屠羊說跟隨楚昭王流亡在外。)昭王反國,將賞從者,及屠羊說。(昭王返回楚國,打算賞賜跟隨他流亡的所有人,其中也包括屠羊說。)屠羊說曰:“大王失國,說失屠羊;大王反國,說亦反屠羊。臣之爵祿已復矣,又何賞之有!”(屠羊說說道:當年大王丟了國家,我失去了宰羊的生意,現(xiàn)在您返回國了,繼續(xù)當你的大王,我繼續(xù)宰羊的營生,我可以重操舊業(yè),生活得以恢復,又何必賞賜什么呢?)王曰:“強之!”屠羊說曰:“大王失國,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誅;大王反國,非臣之功,故不敢當其賞。”(一個宰羊的屠夫,竟然拒絕爵祿的賞賜,太沒有面子了!楚昭王說:我強迫你接受呢!屠羊說說:大王失去了楚國,不是我造成的,我只是不想坐以待斃,才跟隨你逃亡;現(xiàn)在我跟著你回來了,也不是想當功臣,也沒有想到要接受你的爵祿和賞賜,這就叫無功不受祿。)王曰:“見之?!蓖姥蛘f曰:“楚國之法,必有重賞大功而后得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吳軍入郢,說畏難而避寇,非故隨大王也。今大王欲廢法毀約而見說,此非臣之所以聞于天下也。”(賞賜不接受,那就見見吧。一般人巴不得見見國君,那是一種資本。但是這個屠夫,固執(zhí)己見,他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有大功的人,重賞之后才能得到接見的禮遇,現(xiàn)在我既無才智,有無破敵的能力。吳軍攻入郢都的時候,我嚇得要死,趕緊逃亡躲避,并不是有心追隨大王外逃。如果大王意欲棄置法令和制度不顧,來接見我,這不是我所希望的,也不是我所樂意看到的。)王謂司馬子綦曰:“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span>(楚昭王對司馬子綦說:屠羊說身處卑賤,而講的道理卻很深刻。你還是替我去完成聘請他為三卿的任務吧。)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也;萬鍾之祿,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當,愿復反吾屠羊之肆?!彼觳皇芤病?/span>(屠羊說知道這是很體面,很風光,名利雙收,祖宗墳上冒青煙,后代兒女得庇蔭的事情。但是他不這樣做,因為他認為,國君接見他會給國君蒙受胡亂施舍的壞名聲,與國不利。他是個宰羊的屠夫,老老實實干他的屠夫的營生就行了,如此方能心安理得。屠羊說是聰明的,睿智的,假如屠羊說,接受賞賜,接受饋贈,接受爵位,心安理得的享受榮華富貴,恐怕此人活不了多長的時間,不是被楚國心存不滿的人所戕害,就是被榮華富貴燒得昏頭脹腦,不辨東西南北地丟了性命。)

原憲居魯,環(huán)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原憲,孔子弟子,姓原,名思,字憲也?!?/span>[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所謂“環(huán)堵”,房屋四面墻壁,故方丈之室,稱作環(huán)堵。這里是說原憲,住方丈茅房,蓬門四處透亮,桑枝條作門軸,以破甕為窗隔,到夜晚用破布擋上,天下雨,地面都是濕的,卻在那里正襟危坐地彈琴唱歌。)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子貢駕馭高頭大馬,穿絳紅色的衣服,外罩素雅的外衣,高大華貴的馬車行走在小巷子里,好像不能通過的樣子,威風凜凜的前來看望原憲。)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原憲戴著一頂破帽子,穿著破鞋子,拄著一根藜杖,應聲開門。)子貢曰:“嘻!先生何???”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span>(子貢見到原憲問道:先生得了什么病???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財物叫做貧;學習了卻不能實踐叫做病。你看我原憲,是貧窮,而不是生病啊。貧就是少,少志叫志貧,少才叫才貧,少物叫物貧,少錢叫錢貧,少德叫德貧。病也有各種不同,身體病,叫身?。恍臍獠皇?,叫心??;不會走路,不會說話,不會辦事,都是病。)子貢梭巡而有愧色。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貢何愧之有?子貢不了解他這位老同學,也是有病。原憲數(shù)落子貢犯有以下錯誤:“希世而行”,就是迎合世俗,喜歡炫耀、招搖,子貢駕著馬車,炫耀于陋巷,不是“希世而行”是什么?第二個錯誤,“比周而友”,“比周”為糾結(jié)、聚合,結(jié)黨營私。子貢來干什么?如此招搖過世,是來看同學的嗎,他是來糾結(jié)、拉攏原憲的?!皩W以為人”,就是在人前夸耀自己,標榜自己,顯示自己?!敖桃詾榧骸?,是教誨人家,以顯示自己?!绊笔羌閻?,“仁義之慝”是用仁義來掩護自己的丑行?!拜涶R之飾”就是用高頭大馬,華貴的車子來標榜自己,抬高自己。子貢來看望老同學原憲,被原憲罵了一個狗血臨頭。也是子貢該罵,也是原憲矯情,借此顯示自己的不同流俗。原憲的行為,不是讓,而是孤高特立,其實也是一種沽名釣譽的行為。)

曾子居衛(wèi),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曾子居住在衛(wèi)國,生活相當窘困。棉袍用亂麻絮為里,表面已經(jīng)破爛不堪;臉也是腫的,手腳上生著老繭,三天不開火做飯,十年沒有添制新衣服。)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整理帽子,帽子上的帶子斷了;提起衣襟,袖子破裂露出臂肘;提麻鞋,而后跟斷裂。)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如此還縱情地放開喉嚨唱著《商頌》,聲音非常宏亮,充滿了滿天地之間,好象有金石之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這樣的人,孤傲杰出,天子不能使他為臣子,諸侯不能和他交朋友。)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所以養(yǎng)志的人,要忘形,不能被形所累;養(yǎng)形的人,要忘利祿,不能為了利益不顧殺頭坐牢;求道的人,要忘心,清心虛無才能悟道。)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愿仕?;赜泄庵镂迨€,足以給饘粥;郭內(nèi)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愿仕。”(孔子問顏回,你這么貧寒,卑微。為什么不出仕呢?顏回回答:無心做官,有田有地,可種糧食,可種桑麻,有粥吃,有麻穿,能彈琴唱歌,跟著老夫子學道,這就足夠了。當什么官呢?)孔子愀然變?nèi)荩唬骸吧圃?,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nèi)者,無位而不炸?!鹫b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span>(孔子對學生的回答十分滿意,自己也深有感觸。知足常樂,“不以利自累”,安于現(xiàn)狀,自得其樂,因此丟失了機會,錯過了時機,也不后悔;重視道德修養(yǎng),有沒有官職,也無所謂。孔子宣傳這種理想,追求這種境界,如今在學生身上實現(xiàn)了,他能不高興嗎!顏回的所作所為,不是讓,而是不爭,是安于現(xiàn)狀,隨遇而安。顏回是有追求的,他的追求就是“自適”“安適”,與世無爭。人活一世,很難叫他不爭,但是很多時候你又不能爭,不該爭,不可爭。時機不到,不能爭;條件不夠,不該爭;環(huán)境不利,不可爭。)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則利輕?!?/span>(“魏公子名牟,封中山,故曰中山公子牟也。”[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瞻子,魏之賢人也?!?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山公子牟,對瞻子說:我雖然身居江湖,心思卻留在宮廷里,怎么辦呢?“身在江湖”就是沒有官職,沒有約束,可以四處漂泊的人?!靶木游宏I”,就是忘不了榮華富貴。所以瞻子對他說,你要重生。“重生”就是活著第一,生存第一。而不是追求更多的利益,獲得更多的好處。)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瞻子曰:“不能自勝則從,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人該重生,還是該重利?答案似乎是明確的,當然是重生。但是遇到實際問題,當利益擺在面前的時候,“重利”總是跑在前面的。哪怕因此會丟失性命也有人在所不惜。不能約束自己,一味地追求榮華富貴,就是放縱;不能管束自己,而勉強為之,就是重傷。一個人既然重傷,還能活多久呢?)魏牟,萬乘之公子也,其隱巖穴也,難為于布衣之士;雖未至乎道,可謂有其意矣。(魏牟,是大國的公子,他隱居在山巖洞穴之中,比起普通百姓來,是要難許多。雖然還未達到體悟大道的境界,但是也可說是,有了體悟大道的心愿了。魏牟不是讓,而是逃,逃富,逃貴。聰明人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孔子在陳、蔡之間遭受困厄,七天吃不上飯,只能吃野菜,見不到一粒米,滿臉疲憊的樣子,依然在屋里彈琴唱歌。)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在室外擇野菜,子路和子貢在一旁閑聊:先生在魯兩次被驅(qū)逐,在衛(wèi)被禁止居留,在宋受到伐樹的驚辱,在商周之地窮困潦倒,在陳、蔡受到圍困。前來殺老夫子的人沒有罪,凌辱先生的人不受禁止??墒窍壬€在彈琴唱歌,不曾中止。君子不懂得困厄,不理睬人家的詆毀,能到這種程度嗎?)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span>(顏回沒有答話,進屋把子路、子貢的話告訴了孔子??鬃油崎_琴弦,長嘆一聲說:子路、子貢,是見識淺薄的人??!叫他們進來!)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子路、子貢從外面進來。子路問:像現(xiàn)在這樣的處境,真的是走投無路了!)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人受到挫折,遇到困難,甚至餓肚子,走投無路,窮困潦倒,都不算什么。所謂通達,不是你做了多大的官,多么走運,人生多么順利,而是你的志向?qū)α?,路子走對了,人生目標選對了,如此就是通,就是達,相反就是窮。大腹便便,無所事事是志窮;腦滿腸肥,喪盡天良,是德窮;西裝革履,花天酒地,是人格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nèi)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孔子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思想是對的,行為是對的,道理是對的,禮儀是對的,對得住天,對得住地,對得住良心,對的起老師這個稱呼,便沒有什么顧慮,沒有什么躊躇,沒有什么懷疑,大不了就是餓死嗎。還能怎樣呢?餓死事小,向困難低頭,向惡勢力投降,那才是大事。)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于丘其幸乎?!?/span>(即便是嚴冬到來,冰雪覆蓋大地,我就像那松柏一樣,傲立在陳、蔡之間,對于我來說,難道不是一件幸事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zhí)干而舞。(孔子說完,繼續(xù)彈琴唱歌。子路受到鼓舞激勵,興奮地拿著盾牌跳起舞來。)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span>(子貢說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他罵的也對。假若孔子在魯國,屈從于魯國邪惡勢力的壓迫,在衛(wèi)國答應人家不適當?shù)囊?,在宋國人家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的孔子還會有屈辱,有困厄,會餓肚子嗎?假如是那樣,孔子還是孔子嗎?弟子們還會跟著孔子走下去嗎?)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虞于穎陽,而共伯得乎共首。(古代的得道者,通達時候會快樂,困厄之時依然快樂。只要道德存于心中,寒暑也坦然,進退也坦然,困厄也坦然,險境也坦然。懂得規(guī)律,知道命運,了然變化,坦然面對就是了。許由能之所以能夠在潁水北岸自由歡樂,共伯在共首之山優(yōu)游自得地生活的原因吧。)

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后之為人也,居于畎畝之中,而游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見之?!币蜃酝肚辶钪疁Y。(“北人無擇”,“北方之人,名曰無擇,舜之友人也?!?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舜擁有天下,是堯禪讓給他的,為什么他又要把天下讓給別人呢?舜擁有天下,真的是堯禪讓的嗎?《古本竹書紀年》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庇终f:“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也就是說,沒有堯禪讓給舜,只有舜從堯手中奪取權(quán)力的事情。儒家為了把堯舜禹等人都塑造成圣人,便把舜奪取堯的權(quán)利篡改成舜接受了堯的禪讓?!肚f子》拿這件事情做文章,無非是要塑造一些,不謀權(quán),不爭權(quán),不愛權(quán),甚至鄙視權(quán)貴,憎惡權(quán)貴的圣人形象。所宣揚的無非“士志于仁者,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的大道理。北人無擇,寧愿投水而亡,也不想接受舜的禪讓。)

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卞隨曰:“非吾事也?!睖唬骸笆肟??”曰︰“吾不知也。”(商湯征討夏桀,事先跟卞隨商量。卞隨說,這不干我的事。商湯又問,我可以重用誰呢?卞隨回答,不知道。世上公認夏桀是一個暴君,干盡了壞事,不顧人民死活,“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古本竹書紀年》]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商湯起來征伐夏桀,是應該的,正當?shù)?,正義的,符合人民愿望的,是人民所期盼的。既然如此,卞隨怎么能說出“非吾事也”的話來呢?一個對人民的利益冷漠至此的人,算什么高人?)湯又因瞀光而謀,瞀光曰:“非吾事也?!睖唬骸笆肟??”曰:“吾不知也。”(商湯又拿征伐夏桀的事情咨詢瞀光。瞀光說,這不是他的事。商湯又問,可以找誰商量呢?瞀光回答,不知道。)湯曰:“伊尹何如?”曰:“強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span>(商湯問:伊尹這個人怎么樣?瞀光說,伊尹這個人毅力堅強,能夠忍受恥辱,至于其他方面我便不知道了。“瞀”就是老眼昏花的意思。這個瞀光也是《莊子》造出來的人物。瞀光是一個老眼昏花的人,這樣的人,能為商湯征伐夏桀出什么好主意嗎?)湯遂與伊尹謀伐桀,克之,以讓卞隨。(商湯在伊尹的幫助下,討伐夏桀,取得了成功,建立了殷商政權(quán)。商湯又想把天下讓給卞隨。古代是不是有“禪讓”這種事情呢?人類的氏族社會,是以血緣關(guān)系結(jié)合起來的的人類社會群體,他們的成員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在這種情況下,氏族首領(lǐng)因為年老體衰把首領(lǐng)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兒子或者是兄弟,都是有可能的。在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夏商周三代,爭奪權(quán)力,和維護既有權(quán)力的斗爭是非常激烈的。商湯取得了政權(quán),即使他自己想把政權(quán)讓給卞隨,覬覦這一權(quán)力的人,也不能相容。)卞隨辭曰:“后之伐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shù)聞也!”乃自投椆水而死。(卞隨投入椆水而死。為什么?他認為,你一開始就征討夏桀的事情來咨詢我,必然是把我當成了造反的賊人。后來又想把你奪得的政權(quán)讓給我,這是把我當成了貪婪的人。我活著受你的侮辱,還不如去死呢。卞隨的行為不是不爭,而是糊涂,不是志向高潔,而是企圖脫離人世,幻想過可以不問世事,孑然獨處的生活。這樣的觀念好是好,但是不現(xiàn)實,不可能發(fā)生。只要你要吃,要喝,有親人,有朋友,像人一樣的活著,你就找不到世外桃源可以躲過強秦,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湯又讓瞀光,曰:“知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商湯又打算把打下的天下,禪讓給瞀光,瞀光的回答是合乎道理的,合乎邏輯的,智慧的人謀劃之,勇武的人奪取之,仁德的人統(tǒng)治之。天下不是用來讓來讓去以顯示自己清高,自己賢德,自己不貪圖權(quán)力的東西?!疤煜隆笔枪芾肀娙酥隆J且獜U寢忘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事情。)瞀光辭曰:“廢上,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曰:‘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瘺r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乃負石而自沉于廬水。(“廢上,非義也”,要看“上”合不合義?!昂狭x”當然不能廢,不合義為什么不能廢?“征戰(zhàn)殺伐”非仁,這要看為什么征戰(zhàn),為什么打仗。反侵略之戰(zhàn)是正義的,反侵略就是最大的人道。坐享其成,不是廉潔不廉潔的問題,而是應不應當?shù)膯栴}。瞀光“服石自沉”,與湯讓其位沒有關(guān)系。瞀光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感受為感受,自己的名聲為名聲,至天下百姓于不顧,死不死與天下無干。)

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span>(當年周朝興起的時候,有孤竹國的兩位賢人,一位是伯夷,一位是叔齊。兩人相互商量說,聽說西方有個人,好像是有道之人,我們前去看看?!安氖妪R”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要把君位讓給叔齊,叔齊不接受。父親死后,叔齊讓哥哥伯夷,伯夷又讓叔齊,結(jié)果兩個人誰也不接君位,一起跑到剛剛奪得政權(quán)的周國。)至于岐陽,武王聞之,使叔旦往見之。與之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毖裰6讼嘁暥?,曰:“嘻,異哉!此非吾所謂道也。(伯夷派叔齊前去見周武王,周武王給他們加俸祿二等,授予一等官職的待遇,而且還要結(jié)盟。伯夷叔齊本來就是放棄權(quán)力逃到周國來的,怎么會接受周武王的賞賜呢?二人相視一笑。)昔者神農(nóng)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從前,神農(nóng)氏治理天下,虔誠的按時祭祀,卻不祈求什么。對于百姓,盡心治理,卻不向他們索取什么。)樂與政為政,樂與治為治。(能快樂的參與政事的,就讓他們參與政事;樂于從事治理的,就讓他們參與治理。)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不因為人家弄壞了,而自己乘機而成功;不因為人家地位低下,而自己夸耀高貴;不因自己遇到機會了,就大肆地為自己撈取好處。)今周見殷之亂而遽為政,上謀而下行貨,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湯行以說眾,殺伐以要利。是推亂以易暴也。(把殷亂周取而代之,動用武力,奪取政權(quán),為民謀利,看成是暴動,是錯誤的?!芭c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盵《尚書·太甲下》]朝代更替,是必然的,“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盵《荀子·強國》]既不愛百姓,也不重視人才,不亡國是不可能的。)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上古賢士,遭逢治世不回避責任,遇上亂世,不茍且偷生,這是正確的觀念,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行為。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才是高人,真人,圣人。)今天下闇,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潔吾行?!?/span>(殷商衰落,腐朽,昏暗,荒淫無道,反而來指責周武王討伐商紂王,這不是本末倒置,是非不分,是什么!)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餓而死焉。(伯夷和叔齊,向北來到了首陽山,因為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孤竹國,是商代初期的封國,伯夷叔齊是商人,所以處處維護殷商的利益。說二人是隱士是高人,實在是歷史的誤會。)若伯夷、叔齊者,其于富貴也,茍可得已,則必不賴。高節(jié)戾行,獨樂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節(jié)也。(說伯夷、叔齊這樣的人,對于權(quán)勢、富貴果不屑一顧,還是說得通的,但是說他們是高士賢人,不同流俗,則言過其實。他們二人不接受孤竹國君的帝位,是逃避責任;看著殷商即將滅亡而不施救,是無所作為;不食周粟而餓死,是以名譽殘害生靈。他們的行為不是讓,依然是沽名釣譽,實在算不上“虛靜無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4-卷九下第二十八讓王
莊子:讓王第二十八
莊子·雜篇·讓王譯文
新修本《莊子·讓王》28
《讓王》譯文
《莊子·雜篇·讓王第二十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