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詩的語言大體包括四種:一是抒情性的語言,一是意象性的語言,一是哲理性的語言,一是敘述性的語言。
所謂抒情性的語言,就是有的詩的語言非常具有抒情色彩,讓讀者明顯感覺到詩人的情感是非常投入而且虔誠的。如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語言,主要算是抒情性語言,因為整首詩給人一種濃郁的抒情氣息,而且詩的線索就是詩人對康橋的愛的情感。
如臺灣詩人紀(jì)弦的詩《你的名字》的開頭兩行就非常具有抒情色彩,把詩人心底的對愛人的虔誠之戀表達(dá)了出來:
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
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日每夜。
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也是很抒情的,來讀讀它的開頭的三節(jié)吧:
為了我的祈愿
詩人啊,你起來吧
而且請你告訴他們
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jīng)要來
說我已踏著露水而來
已借著最后一顆星的照引而來
可以看得出來,詩人的語氣是邀喚式的,是以非常強(qiáng)烈的主體情感來參與到與他人的對話之中的,我們在閱讀時甚至都沒在意它的意象如何如何,但它的情感已經(jīng)抓住了我們的心。
所謂意象性語言,就是有的詩主要是以意象取勝,而且一首詩里有中心的意象或有一連串的意象,讓讀者感受到意象之美甚至勝于情感。比如,我自己就寫過一首小詩,題目叫《花蕾》:
藏著一肚子的笑話
只要她一開口
春天就會發(fā)笑
這首小詩,只有一個意象——“花蕾”。詩中運(yùn)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花蕾”比作了一個很活潑,很風(fēng)趣,很有活力且快樂的女孩子。這首詩當(dāng)然表達(dá)了我對春天美好事物的熱愛,但它之所以能被發(fā)表且被讀者喜愛,我想還是因為它意象很有情趣,而且給人一種驚奇感。意象性語言的詩,要求詩人一定是很會觀察和感受的,而且對外部事物很敏感,并能夠用很巧妙的詞語表現(xiàn)它的美感,傳達(dá)它的神韻。我在日常生活中,就很注意觀察,就很留心一些小生命的變化,感受它們的靈氣,所以寫了不少這樣的意象詩。
當(dāng)然,有的詩的語言里,既有意象化語言,也有抒情性語言,兩者結(jié)合得非常巧妙。下面是小詩人馮怡琳寫的《離別》:
草葉上的那滴露珠
其實是我的一滴淚
晶瑩的
剔透的
朋友
你要走了
那是我為你流的
算是離別的禮物吧
雖然
在笑著為你祝?! ?br> 心里卻是無盡的不舍
這首詩應(yīng)該算是一首很不錯的意象性詩,但它也可以說是一首抒情詩。前面的四行,應(yīng)該是意象性的語言,詩人把草葉上的露珠看作是自己的淚滴,這種意象使沒有生命的自然之物變得具有人情人性,因此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后面的七行,應(yīng)該算是抒情性的語言。不過。這詩后面有些啰嗦,最后的三句是可以刪除的,因為前面為離別流淚,已經(jīng)表達(dá)了不舍之情,所以直白地說“心里卻是無勁的不舍”,就沒有必要了。
詩的哲理性語言,主要是指有些詩里,主要是傳達(dá)詩人的理性思維和哲學(xué)觀點,表達(dá)詩人對世界、生活和生命的看法和判斷。如我們都熟悉的臧克家的《有的人》,就是以對比的手法,用理趣化甚至是格言式的語言,來表達(dá)詩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
大家都知道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
看風(fēng)景人在樓上看你?! ?br>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不屬于抒情詩,當(dāng)然有意象,但主要是給人以哲理的美,激發(fā)讀者進(jìn)行理性思索。很多人可能覺得哲理詩最容易寫,其實像《斷章》這樣的哲理詩要求詩人有很高水平。首先,詩人要有人生諸多經(jīng)驗,而且對生活有深邃的理解。同時,他還的具備以意象化的模糊性的語言來傳達(dá)理趣的能力。有的詩,有哲理,但缺乏趣味,沒有讓人反復(fù)回味的空間,這樣的哲理詩實際是用大道理來做詩的。少年寫詩,有不少人愛寫一些生活感悟,但少年初學(xué)詩,我建議還是少寫哲理詩,多寫抒情詩和意象詩。
有的詩的語言主要是敘述性的。比如,臧克家的《三代人》,也是很有名的小詩,這首詩有些哲理,但主要是敘述性的: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留汗;
爺爺
在土里埋葬。
你看,在這詩里,詩人其實用最簡練的語言講述了三代人的生活,描述了三代人的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而且,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的線索不是情感,不是一個哲理,而且是時間。以敘述性語言為主的詩歌,它往往會給讀者明確的時間概念,而且還會表現(xiàn)時空交錯感。以敘述性語言來寫詩,最忌諱的是只敘述,只講故事,只回憶,而不注意用抒情和意象。也就是說,即使是敘述,也要盡力把讀者帶到一個獨特的情景里去,讓讀者感受到——他閱讀詩時,進(jìn)入了一個與現(xiàn)實生活相區(qū)別的時間與空間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