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提取關鍵詞的方法概括本書內容的話,可以用以下三句話:“一個理論”、“七條原則”、“五個問題”。本書正是在一個理論上提出了七條原則,這七條原則實際上回到了五個問題。
一個理論
多媒體認知理論:多媒體設計的原則應該與人類加工信息的方式相一致;多媒體信息的設計常常受到設計者對人類大腦工作方式認識的影響。
該理論又有三條假設:雙通道假設、容量有限假設、主動加工假設。這三個假設是下面談到的七條原則的理論依據。
七條原則
多媒體認知理原則:學生學習語詞和畫面組成的呈現(xiàn)比學習只有語詞呈現(xiàn)學習效果好。
空間接近原則:書頁或屏幕上的對應的語詞與畫面鄰近呈現(xiàn)比隔開呈現(xiàn)能使學生學得更好。
時間接近原則:對應的語詞與畫面同時呈現(xiàn)比繼時呈現(xiàn)能使學生學得更好。
一致性原則:當無關的語詞、畫面和聲音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時,學生學得更好。
通道原則:學生學習由動畫和解說組成的多媒體呈現(xiàn)比學習由動畫和屏幕文本組成的多媒體呈現(xiàn)的學習效果好。
冗余原則:學生學習由動畫加解說組成的呈現(xiàn)材料比學習由動畫加解說再加屏幕文本組成的呈現(xiàn)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個體差異原則:設計效果對知識水平低的學習者要強于對知識水平高的學習者。對空間能力高的學習者要強于對空間能力低的學習者。
七條原則系統(tǒng)的回到了五個問題。
五個問題
多媒體起作用嗎?
本書定義了什么叫“多媒體”(呈現(xiàn)語詞和畫面時)和什么叫“起作用”(通過學生在保持和遷移測驗中的分數來確定)。多媒體認知原則的相關研究和實驗,證明了多媒體呈現(xiàn)在學習中的作用!
多媒體何時起作用?
作者的研究確定了在以下五種條件下多媒體起作用,即遵循空間接近原則、時間接近原則、一致性原則、通道原則、冗余原則的情況下。
多媒體對誰起作用?
在對個體差異原則的研究和實驗中,作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設計良好的多媒體呈現(xiàn)對先前知識經驗低的學習者比先前知識經驗高的學習者作用更好。對空間能力高的學習者比空間能力低的學習者作用更好。
多媒體是如何起作用的?
多媒體起作用是建立在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們有獨立的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這些通道的容量有限;有意義的學習包括主動地選擇、組織和整合新進入的視覺和聽覺信息。
什么構成一個有效的多媒體呈現(xiàn)?
簡而言之,遵循上述七個原則的呈現(xiàn)都是有效的多媒體呈現(xiàn)。
……………………………………………………………………………………………………………
PS1:邁耶提出了一個多媒體認知理論,根據這個理論提出了幾條原則用于指導多媒體學習與設計!由此思路,根據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也可以提出若干原則進而知道新的媒體設計,這就是我畢業(yè)論文的整體思路!
PS2:《多媒體學習》讀書筆記打包下載,請點這里
出于畢業(yè)論文的需要,在秦老師的推薦下,買到了這本《多媒體學習》,很薄的一本書。每張也有相應的提綱,或許是離平時的生活很近吧,讀起來沒有那么拗口,不像其他的外文譯本那樣!還是先來介紹這本書吧!
邁耶其人:
理查德.E.邁耶是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與實驗心理學家,現(xiàn)任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心理系教授。他曾任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心理系系主任、享有盛名的《教育心理學雜志》主編、美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分會主席。他發(fā)表實驗研究論文近300篇。出版專著近20部,是國際多媒體學習的認知心理研究的開拓者與帶頭人,并與2000年繼斯金納、皮亞杰、布魯納等心理學家之后獲桑代克教育心理學終生成就獎。
本書的主要內容:
研究的立足點:電子社會與當代心理學。
長期以來語言呈現(xiàn)一直是向學習解釋概念(ideas)的主要方式。但是當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之后,隨著信息以多種形式加以呈現(xiàn),我們開始關注多媒體在傳遞教學信息、促進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本書作者特別關注:當概念以語詞和畫面共同呈現(xiàn)時而不是單獨以語詞呈現(xiàn)出來時,人們是否學習的更加深入。
全書圍繞三個方面展開:
多媒體形式對學習者有幫助么?
人們如何在語詞與畫面的呈現(xiàn)中進行學習?
多媒體信息設計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本書的定位:
理論定位:針對那些對關于人們如何從語詞與畫面中學習的認知心理學基本理論及研究感興趣的人
實踐定位:針對那些對設計有效的多媒體呈現(xiàn)的實踐感興趣的人。
本書主要關注:促進多媒體學習的媒體教學信息的設計。
第一章
一.什么是多媒體
多媒體:用語詞和畫面來共同呈現(xiàn)材料
語詞:文本和語言
畫面:即圖像形式。包括靜態(tài)圖像(插圖、圖表、照片、地圖等)和動態(tài)圖像(動畫、錄像等)。
在這個意義上多媒體學習也可以理解為雙編碼學習或雙通道學習。
二.采用多媒體學習的理由
緣起:幾百年來,呈現(xiàn)教學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語詞。計算機技術的出現(xiàn)大大擴展了人類采用視覺模式呈現(xiàn)材料的具體途徑,這樣使得傳統(tǒng)的言語式教學開始轉向多媒體教學(學習)。
之所以采用多媒體學習是基于這樣一種觀點,即教學信息應該根據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來設計。假設人來的大腦內部有兩種通道:加工言語材料的系統(tǒng)和加工視覺材料的系統(tǒng)。在這樣的假設下,采取多媒體學習有兩種理由:從定量的角度來看,多種媒體形式起到了重復呈現(xiàn)的作用;從定性的角度來看,多種媒體形式是可以互補的。理解發(fā)生在學習者能夠在視覺表征和言語表征之間建立有意義聯(lián)系的時候。
三.有關多媒體信息的三種觀點
(一)
基于這種觀點的定義是:多媒體是指材料的呈現(xiàn)是用兩種獲兩種以上的設備來進行的。
這種觀點是不被人接納的因為他重視技術而不是學習者。
(二)
這種觀點認為:多媒體是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式來呈現(xiàn)學習材料。它關注的是材料被表征的方式。
這種觀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基于認知理論的雙重編碼理論。
(三)
在這種觀點看來多媒體是指“學習者使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覺系統(tǒng)”。
這種觀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基于信息加工活動理論為前提的。
四.有關多媒體設計的兩種觀點
(一)
研究的問題:常常涉及對媒體的研究——確定使用哪種媒體技術在呈現(xiàn)信息上最富成效。
存在問題:以技術為中心的設計取向一般來說不能在教育中產生持續(xù)的促進作用。例如電影、無線電廣播、教育電視、計算機(CAI)各種悲??!
失敗原因:它們不是讓技術去適應學習者的需要,而是迫使學習者去適應這些最新技術的要求。因此,倡導多媒體教學采用技術的驅動力來自各種技術的強大功能,而不是來自為了促進人類認知的興趣。他們關注的是給人們提供最新技術的方法,而不是通過各種技術支持幫助人們更有效的學習。
先是很高的期望,再是大范圍的應用,最后是令人失望的結果!
(二)
以理解人類大腦如何工作為出發(fā)點,考慮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用多媒體技術來促進人類的學習”,核心是:“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人類認識能力”。
研究的問題:各種設計特征與人類信息加工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
蘭道爾認為計算機技術應用中的兩個主要階段是:自動化階段(computer代替人類)和增強階段(computer提高人類在各種復雜的認知任務中的表現(xiàn))。
五.有關多媒體學習的兩種比喻
(一)
學習觀:學習的基礎是信息(一種能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去的客觀對象)
學生觀:學生的工作就是接受信息。因此學生是一個被動的個體,他從外界接受信息并把它們存入記憶。
教師觀:教師的工作就是呈現(xiàn)信息組織教學內容。
局限:人們并不是像磁帶錄音機那樣詳細地錄下每一句話而是注意呈現(xiàn)材料的意義,并根據它們先前的知識去解釋它。
(二)
學習觀:多媒體學習是一種獲得意義的活動。
學生觀:學習者是一個主動的意義建構者,任務是理解呈現(xiàn)材料的意義,他接受多媒體呈現(xiàn),努力組織那些呈現(xiàn)材料并將其整合成連貫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師觀:一個認知向導,提供必要的指導來支持學習者的認知加工。
六、多媒體學習的三種學習結果
學習的目的有兩種:識記和理解。
識記是通過保持測驗(回憶、再認)來進行評估的。
理解是通過遷移測驗來進行評估的。
由此把學習分為三種類型:無效學習、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七、主動學習的兩種類型:認知活動和行為活動。
第二章多媒體教學信息
多媒體教學信息是一種用語詞和畫面呈現(xiàn)的信息,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習。
這個定義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這個術語中的信息部分反映出多媒體信息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或演示的內容。
第二,定義中的教學部分表明多媒體教學信息的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包括理解)。
第三,定義中的多媒體部分說明多媒體教學信息是用語詞和畫面共同呈現(xiàn)的。
所有的教學信息的共同之處:
首先,它們每一個都是信息,即像學習者進行交流的內容
第二,每一信息都具有教學性,即交流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習
第三,每一信息都建立在多媒體的基礎上,因為交流是語詞和畫面共同呈現(xiàn)的
第三章 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
多媒體環(huán)境下媒體設計的三個標準:
1.
2.
3.
一、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的三個假設
多媒體設計的原則應該與人類加工信息的方式相一致;多媒體信息的設計常常受到設計者對人類大腦工作方式認識的影響。
(一)
1.
聽覺/言語通道
視覺/圖像通道
2.
聽覺和視覺——感覺通道取向(最初是通過眼睛加工還是耳朵加工所呈現(xiàn)的材料)
言語和圖像——呈現(xiàn)模式取向(呈現(xiàn)的刺激是言語的還是非言語的)
(二)
認知容量的的局限7±2個組塊,認知負荷的來源有兩種:內部和外部。
(三)
人是尋求使多媒體呈現(xiàn)有意義的主動加工者,而不是像磁帶錄音機那樣將經驗拷貝在記憶中以便以后提取。
1.
主動學習發(fā)生在學習者對新進入的材料進行認知加工的時候,這個加工過程能幫助學習者理解材料。
主動認知加工過程能產生一個一致的心理表征結構,這個知識結構代表所呈現(xiàn)材料的關鍵部分和它們之間相互之間的關系。
2.
分為選擇、組織、整合三個階段
(1)
(2)
二、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的五個步驟
選擇相關的語詞
選擇相關的圖像
組織所選的語詞
組織所選的圖像
整合以語詞為基礎和以圖像為基礎的表征
總之,多媒體信息的設計應該建立在一個符合人類學習方式的理論基礎上,尤其是應該建立在一個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基礎上。
第四章 多媒體認知原則
一.多媒體所起作用么?在以語詞形式呈現(xiàn)的一節(jié)課中加入畫面能幫助學生學得更好么?畫面和語詞不同么?
針對這些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對于同一個內容用語詞或畫面來表示時取得的效果無明顯差異,這是基于信息傳遞觀的認識。如果這種觀點正確那么大可不必討論多媒體的作用,任何內容的呈現(xiàn)只需用語詞形式即可。
另一種觀點認為,語詞和畫面在信息內容表現(xiàn)上不同,這也是本書討論的理論基礎。根據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在言語表現(xiàn)和圖像表征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理解(遷移學習)的重要步驟,語詞和畫面的結合使用會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二.多媒體效應與單媒體效應的不同
首先,多媒體效應研究的問題是:當材料以兩種形式(畫面和語詞)呈現(xiàn)時,是否比只有一種形式呈現(xiàn)時能使學生的學習更深入。
而單媒體效應研究的問題是:當材料以一種媒體呈現(xiàn)時,是否比用另一種媒體呈現(xiàn)時能使學生的學習更深入?也就是計算機呈現(xiàn)是否比課本呈現(xiàn)更有效?
歷史上Clark和Kozma的學媒之爭其實上是單媒體效應研究問題,媒體效應的爭論是以一種過時的學習觀(信息傳遞觀)為基礎的,而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設計促進學習者理解的多媒體呈現(xiàn),而不是那種媒體最有效。
三.多媒體的研究
學習保持的多媒體效應研究
學習遷移的多媒體效應研究
多媒體的相關研究:圖形先行組織者
邁耶的相關研究表明,多重表征的被試(語詞和畫面同時使用)在學習保持的測量中比單一表征組(只用語詞或只用畫面)要高23%,而在學習遷移的測量中這一數據達到了89%。
四.應用
作者強烈支持這種觀點:在當學生能夠對同一信息的言語表征和畫面表征進行整合時,一種更深入的學習才能發(fā)生。學習者是積極地組織加工畫面的心理模型和言語的心理模型并試圖發(fā)現(xiàn)這兩種模型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是把信息加入記憶之中。
第五章 空間接近原則(SpatialContiguity Principle)
引言
空間:一種經濟的資源
在一頁計算機屏幕或課本頁面上所能呈現(xiàn)包括語詞和畫面的空間是有限的,在某種意義上,多媒體設計策略可以看做是關于如何有效分配使用屏幕空間或書頁空間的經濟決策。
分離式設計(分開呈現(xiàn)語詞和畫面)的理由:
采用分離式設計的理論基礎是多媒體信息傳遞理論,該理論認為視覺和言語兩種模式的呈現(xiàn)通過不同的路線向學習者傳遞信息。當把同一信息分成不同時間傳遞時,學習效果會很明顯,因為學習者有兩次機會把信息存入記憶。相反,當用于描述同一信息的語詞和畫面同時傳遞時(如組合式設計的課),學習效果就較差,因為學習者只有一次機會存儲信息。
組合式設計(組合呈現(xiàn)語詞和畫面)的理由:
作者認為,多媒體學習的信息傳遞理論是一種對人類學習方式認識不完整的觀點,而多媒體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加工的過程,其中學習者會努力獲得所呈現(xiàn)材料的意義。當對應的語詞和畫面被整合到學習者的工作記憶時,這一獲取意義的努力就會得到實現(xiàn)。
在組合設計課中,語詞和畫面的呈現(xiàn)方式能支持學習者在語詞和畫面之間建立心理聯(lián)系。這樣學生可以把更多的認識資源用于對內容的理解上,從而可以促進遷移。
空間接近效應的研究
梅耶等人通過設計實驗對學習保持和學習遷移中的空間接近效應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組合式呈現(xiàn)的學生總比接受分離式呈現(xiàn)的學生學得更好。在學習保持的相關研究中,接受組合式呈現(xiàn)的學生比那些接受分離式呈現(xiàn)的學生平均能夠多記住42%的解釋內容,而在學習遷移的相關研究中,接受組合式呈現(xiàn)的學生比那些接受分離式呈現(xiàn)的學生平均能夠多產生68%的解決方案。
但是,正如梅耶自己所言,雖然在書本環(huán)境和計算機環(huán)境中都存在空間接近效應,但是書本的空間接近效應更明顯,如何在書本和計算機環(huán)境中設計出一種等同的分離呈現(xiàn),這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應用
多媒體學習中的應用
再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時,對應的語詞和畫面彼此臨近呈現(xiàn)比彼此遠離呈現(xiàn)能產生更好地學習效果。這與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是相一致的,它的理論基礎有:雙通道假設、資源有限假設、主動加工假設。
多媒體設計中的應用
多媒體呈現(xiàn)中的有意義學習不僅僅依賴必要的信息的呈現(xiàn),而且更依賴于伴隨必要信息呈現(xiàn)的對學習者如何在心理上加工的引導。組合式呈現(xiàn)比分離式呈現(xiàn)產生更深入的學習,因此我們在進行多媒體教學信息的設計時,應該遵循空間接近原則。
第六章 時間接近原則(Temporal contiguity principle)
時間接近原則實際上研究的是多媒體呈現(xiàn)中的時間分配問題,也就是說如何決定在時間序列中何時播放語詞和畫面。我們檢驗時間接近原則的目的就是為了確定在哪些條件下多媒體呈現(xiàn)最有肯能促進有意義學習。
多媒體呈現(xiàn)方式有兩種:繼時呈現(xiàn)和同時呈現(xiàn)。
一.為什么要采用繼時呈現(xiàn)和同時呈現(xiàn)
從理論基礎上來看,
采用即時呈現(xiàn)的理由如下:繼時呈現(xiàn)可以使學習者接受兩次材料,而同時呈現(xiàn)只能接受一次。因此繼時呈現(xiàn)的學習效果應該更好。顯然持這種觀點的人們根據的理論基礎是多媒體學習的信息傳遞觀。該理論認為,學習就是把所呈現(xiàn)的信息存入長時記憶。當接受兩次傳遞時(繼時呈現(xiàn)),將更多的信息存入記憶的可能性就更大,當接受一次傳遞時(同時呈現(xiàn))把信息存入記憶的機會較少。
采用同時呈現(xiàn)的理由如下:多媒體認知理論認為人類并不只是存儲機器,相反人類是進行積極加工的意義建構者,積極的認知加工包括選擇相關的語詞和畫面,將所選擇的材料組織到言語和視覺心理模型中,對言語模型和視覺模型進行整合等等。根據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梅耶認為,當對應語詞和畫面同時進入工作記憶時,人們理解多媒體呈現(xiàn)信息的可能性更大。同時呈現(xiàn)增加了學習者在工作記憶中同時保持同一事件的視覺表征和言語表征的可能性。這提高了學習者在心理上對言語和視覺兩種表征進行整合的可能性,而這種整合加工又是有意義學習中的一個主要的認知過程。
從人類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來看,
同時呈現(xiàn)的設計與人類信息加工系統(tǒng)相吻合。這個系統(tǒng)的特點包括單獨的視覺通道和言語通道具有有效性和每個通道的容量極其有限性。解說可以在言語通道加工,而對應的動畫部分在視覺通道加工。盡管總的認知容量是有限的,但仍有足夠的認知容量容納兩種表征并在兩者之間建立聯(lián)系。
繼時呈現(xiàn)的設計方式,學習者難以在語詞和畫面之間建立聯(lián)系。繼時呈現(xiàn)方式與人類加工信息的方式相沖突,它既沒有利用人們可以同時在視覺和言語通道加工材料的能力,也沒有考慮人類工作記憶容量的限制,根據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這是人類不可能實現(xiàn)的任務。
二.時間接近效應的研究
學習保持中的時間接近效應。梅耶等人的研究結果表示,五組實驗比較中只有三組反映了學習同時呈現(xiàn)對應的言語和視覺材料的學生比學習繼時呈現(xiàn)兩種材料的學生回憶出更多的向關言語材料。也就是說在學習保持中沒有發(fā)現(xiàn)存在時間接近效應。對此,梅耶給出的解釋是:在同時呈現(xiàn)組中,學生更能深刻的理解學習材料,這可以幫助它們記住更多重要的學習內容。然而,在繼時呈現(xiàn)組中,學生能夠在沒有其他任何干擾的條件下聽到解說,這可以幫助它們進行側重于文字記憶的學習保持測驗,也許就是被同時呈現(xiàn)和繼時呈現(xiàn)兩種呈現(xiàn)方式各自具有的優(yōu)勢抵消了它們彼此效果的差異,導致沒有顯示出時間接近效應。
學習遷移中的時間接近效應。梅耶等人的研究結果表示,在所有八組不同試驗比較中,同時呈現(xiàn)組比繼時呈現(xiàn)組的學生產生了更多的問題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在學習遷移中的存在時間接近效應。較之于學習保持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習遷移,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而不是簡單記憶。
相關研究拓展:梅耶等人的其他相關研究表明,小步子的繼時呈現(xiàn)和同時呈現(xiàn)在學習保持和學習遷移的測量中均無顯著差異。事實上二者都符合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
三.應用
在多媒體學習中的應用:同時呈現(xiàn)的方式與人類先天具有的加工新輸入信息的方式相吻合,也就是說同時呈現(xiàn)與人類加工信息的方式更一致。同時呈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1)利用人類的雙通道性能,向耳朵呈現(xiàn)解說,給眼睛呈現(xiàn)動畫;(2)考慮每一通道容量有限,不要求學習者的沒一個通道中容納很多信息;(3)利用人的主動加工需要,鼓勵學習者在對應的視覺和言語表征之間建立聯(lián)系。
在多媒體設計中的應用:時間接近效應產生了一個重要的設計原則:語詞和畫面的呈現(xiàn)在時間上要彼此接近而不是彼此遠離;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習者的主動認知加工。
一致性原則(CoherencePrinciple)
一致性原則:當無關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時,學生學得更好。
一致性是指一段信息內部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一個具有潛在一致性的信息就是指信息成分之間以一種非隨意的方式發(fā)生聯(lián)系。如果含有較少材料的多媒體課比含有較多材料的多媒體課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釋內容,這就產生了一致性效應。
一致性原則是由三個子原則組成的分別是:
原則1:當在多媒體呈現(xiàn)中加入有趣但無關的語詞和畫面時,學生的學習會受到損害。
如何改進多媒體呈現(xiàn)?一個看似合理的建議是增加一些有趣的文本和畫面是這節(jié)課顯得更有意思。但是這些材料往往原文只具有話題相關性(topical relevance)而缺少意義相關性(conceptual relevance),加納把這些材料稱之為“花邊材料”(seductive details)。
主張加入花邊材料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喚醒理論(arousal theory),該理論認為,加入有趣但無關的材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活力從而使他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學得更多。也就是說是情緒影響了學習者的認知。根據該理論可以預測,學習加入花邊材料的學生在保持與遷移測驗中應該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喚醒理論的缺陷在于,它是以一種過時的學習觀——信息獲得觀,作為理論基礎的。相比之下,多媒體認知理論是以知識建構觀為基礎的。該理論認為,花邊材料可能干擾知識建構的過程(包括信息的選擇、組織、整合過程),因此根據該理論可以預測,學習加入花邊材料的學生在保持與遷移測驗中應該會成績較差。
相關的實驗:
梅耶等人的五組實驗(既有基于書本環(huán)境也有基于計算機環(huán)境)的研究結果均表明:無論在學習保持還是學習遷移的測試中,加入花邊材料的學生都取得了較差的成績。這就證明了原則1的合理性。
原則2:當在多媒體呈現(xiàn)中加入有趣但無關的聲音和音樂時,學生的學習會受到損害。
另一個改進多媒體呈現(xiàn)的建議是在多媒體呈現(xiàn)中加入有趣的聲音和音樂,但是這些音樂往往和內容無關。提出這一主張的理論基礎和加入語詞和畫面一樣,也是基于信息傳遞觀的喚醒理論。信息傳遞觀認為,信息僅僅是從教師傳遞到學生那兒,而背景音樂和其他聲響可以加快這種信息傳遞。由此可以推測,加入有趣的聲音可以保住學生在保持和遷移測驗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相比之下,以知識建構為基礎的多媒體認知理論則認為,加入音樂和其他聲響可能干擾意義形成的過程因此它反對加入有趣的聲音和音樂,具體理由如下:根據多媒體認知理論,學習者是在他們的視覺和聽覺通道加工多媒體信息的,并且這兩種通道的容量都有限。當呈現(xiàn)新增的聽覺信息時,它就會和原有的解說材料競爭聽覺通道中優(yōu)先的加工容量。當認知資源用于加工音樂和其他聲響時,用于注意解說信息、將其組織為一個因果鏈并與新進入的視覺信息相聯(lián)系的資源就少了。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預測,加入有趣的聲音可以保住學生在保持和遷移測驗中取得較差的成績。
相關的實驗:
梅耶等人進行了兩個獨立的實驗(一組中加入音樂和聲響,另一組中不加入),結果表明,加入音樂和聲響的那組在學習保持和學習遷移的測試中都取得了較差的成績。這就證明了原則2的合理性。
原則3:當把多媒體呈現(xiàn)中不必要的詞語刪除時,學生的學習會得到促進。
另外一種改進多媒體呈現(xiàn)的建議采用了逆向的思維方式,它的基本假設是當去掉有趣但無關的材料時學生能更加自如的理解該節(jié)課的內容。具體的理論基礎和相關論證跟原則1和原則2很相似,并且這個結論也通過了相關實驗的證實。
原則的應用:
在多媒體學習中的應用:
關于一致性研究的一個總的主題就是:在一節(jié)課中加入有趣但無關的語詞或畫面有時會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記憶和理解更差。簡而言之,在一節(jié)多媒體課中,呈現(xiàn)的材料越少,學生往往能學得越好。
在多媒體設計中的應用:
不要在多媒體呈現(xiàn)中加入無關的語詞和畫面;
不要在多媒體呈現(xiàn)中假如不必要的聲響或音樂;
保持多媒體呈現(xiàn)的簡明扼要。
第八章 通道原則(modality principle)
通道原則:學生學習由動畫和解說組成的多媒體呈現(xiàn)比學習由動畫和屏幕文本組成的多媒體呈現(xiàn)的學習效果好。也就是說,在一個多媒體信息呈現(xiàn)中,語詞用聲音形式呈現(xiàn)比用打印文本形式呈現(xiàn)會使學生學得更好。
理論基礎:當畫面和語詞材料都以視覺形式呈現(xiàn)(如動畫或文本)時,聽覺/言語通道閑置而視覺/圖像通道原則過度負荷。當語詞以聽覺形式呈現(xiàn)時,人們就可以在聽覺/言語通道加工它們,而視覺/圖像通道則可以只用來加工畫面。
實驗基礎:在所有的四組實驗中,接受動畫加解說的多媒體呈現(xiàn)的學習者比接受動畫加屏幕文本的多媒體呈現(xiàn)的學習者在保持測驗中成績更好;在所有的四組實驗中,接受動畫加解說的多媒體呈現(xiàn)的學習者比接受動畫加屏幕文本的多媒體呈現(xiàn)的學習者在遷移測驗中成績更好
應用:在進行多媒體設計時,當制作一個包含動畫和語詞材料的多媒體呈現(xiàn)時,要以解說的形式而不是屏幕文本的形式呈現(xiàn)語詞信息。
在基于計算機的環(huán)境下以固定速率呈現(xiàn)語詞和動畫的最佳方式是一個動畫加解說的簡明呈現(xiàn)。
第九章 冗余原則(redundancy principle)
冗余原則:學生學習由動畫加解說組成的呈現(xiàn)材料比學習由動畫加解說再加屏幕文本組成的呈現(xiàn)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理論基礎:當畫面和語詞都以視覺的形式(即動畫加文本)呈現(xiàn)時,視覺通道會超載。
實驗基礎:在兩組保持測驗中,學習動畫加解說呈現(xiàn)的學生成績比學習動畫加解說再加屏幕文本呈現(xiàn)的學生成績更好;在兩組遷移測驗中,學習動畫加解說呈現(xiàn)的學生成績比學習動畫加解說再加屏幕文本呈現(xiàn)的學生成績更好。
應用:當制作一個包含動畫加解說的多媒體簡明呈現(xiàn)版本時,不要再加入與解說內容重復的屏幕文本。
第十章 個體差異原則(individual difference principle)
個體差異原則:設計效果對知識水平低的學習者要強于對知識水平高的學習者。對空間能力高的學習者要強于對空間能力低的學習者。
理論基礎:知識水平高的學習者能夠利用他們先前的知識補償呈現(xiàn)中引導的不足。當呈現(xiàn)中缺乏引導性信息時,知識水平低的學習者不太可能從事有效的認知加工??臻g能力高的學習者在心理上具有有效的多媒體呈現(xiàn)中整合視覺和言語表征的認知能力;相比之下,空間能力低的學習者必須耗費很多的認知容量將呈現(xiàn)的圖像保持在記憶中,這使得他們不太可能留有足夠的容量進行視覺表征和言語表征的心理整合。
應用:當地經驗水平和高空間能力學習著學習時,應用相關的多媒體原則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