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種高效學習法,總有一種適合你!
在孩童階段不斷訓練學習方法,以適應父母為自己設立的一個又一個高目標,是很自然的事。很多成年人卻忽視了這一點,即便知道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卻沒有意識到學習乃至思考的方式本身也應該隨著自身的成長不斷改進。一些人在成年后,終其一生只會固執(zhí)地使用一種學習或思考方法,沒有任何提高或調整,這其實極大降低了學習效率。
此前有認知科學家仔細研究了關于人類如何學習才能提高效率,并且總結出了以下十一種方法,在被很多人試用后,都表示其極具幫助意義且?guī)砹顺鋈艘饬系男Ч?/p>
方法一:設立一個小目標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學彈吉他,不要開始就想著成為吉他大師登臺表演這一類宏大的目標。你可以試著設定一個更小更容易被實現(xiàn)的目標,比如怎么彈一些簡單的和弦,怎么踏上節(jié)拍,怎么把這些和弦組合在一起等等,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就像海中細浪最終會把你推上沙灘。
這個方法適用于機械學習和客觀性的課程。
方法二:一心一意,提高專注度
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同時學習多種東西不過是一個神話,事實上你的大腦不能同時將精力付諸于兩項學習任務,但是卻很少有人把這個理論應用于學習中。或許人們都太過自信,總以為自己是那個“天選之子”,可以學習英語的同時又學習日語韓語德語俄語。
除了前面提到的將大任務劃分成多個獨立的小任務進行實現(xiàn)外,你還要在實現(xiàn)這些小任務的時候保持專注。如果你分心于其它事物,再次回過神專注到原來的任務上大概需要耗費25分鐘,這又極大降低了學習效率。
一味地進行多任務同時學習的話,長期的結果就是你會對很多東西一知半解,卻很難成為某一領域或技能的專家。
方法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已經(jīng)爛熟于心,但隨著時代的更迭、紙書的退化,以及隨著成長我們惰性的增加,很多人都不再選擇以書寫來記錄。但是專家認為,如果你想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轉化成為個人的知識,將它寫下來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加深記憶的方式。
2014年的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用紙筆記筆記的學生比用筆記本打字記筆記的學生學習效果更好。經(jīng)過一系列的實驗測試,他們發(fā)現(xiàn)用紙筆來記筆記能夠更好地加深記憶和梳理知識點。
研究人員說用紙筆記錄的時候,觸摸筆的這一行為,能夠增強你與書寫材料之間的認知聯(lián)系,而打字這一過程,因太過迅速而使得該種聯(lián)系很微弱。寫的過程會不自覺地強迫你與自己進行思維對抗,這個過程會極大加深你對紙面上信息的記性。
方法四:容錯并認真對待錯誤
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完美了。其實學習的過程應當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嘗試的過程就難免有錯,我們要做的是正確面對錯誤,并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
在2014年的一項運動學習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類的大腦為錯誤保留了空間,隨后這些記憶可以被調用,讓我們在新的嘗試中做得更好。
如果父母總是教導孩子不要犯錯,或是當他們犯錯的時候一味閃躲,反倒可能令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錯失許多知識財富。
方法五:學習中總是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
過分強調負面因素可能會令我們精神陷入困境,對自身充滿懷疑和焦慮,這些情緒只會對學習過程產(chǎn)生有害影響。
哈佛商學院教授Alison Wood Brooks曾說:“焦慮使你無法深入探索,無法提出解決問題的現(xiàn)實方案和建立健康的思維模式?!?/p>
數(shù)十年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你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一件事,你就更加能看到這件事切實的改進空間,并能更加成功地把它做成。
我們應當把學習的過程看作是探索的過程,這樣即使這個過程很困難,它也會不斷增進我們攻克難關的勇氣。
方法六:有趣的東西總是比無聊的東西更有“粘性
孩童被奇怪有趣的東西吸引幾乎是一種本能,所以學東西很快,但隨著教育中冰冷的“事實”知識的堆積,這種天生技能有可能會消失??茖W家們建議父母盡量讓孩子保持這種技能。
美國前記憶冠軍兼作家Joshua Foer曾經(jīng)嘗試把每張牌和一幅怪異的圖案綁定在一起,不到兩分鐘就記住了整副牌的順序。一些有趣詭怪的東西總是能更加吸引我們的注意,也讓我們印象更深刻。
所以學習的過程一旦陷入了死記硬背的怪圈,學習效果反而可能一落千丈。盡可能把學習內容和一些有趣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一個絕佳的記憶方法。
方法七:速讀
這個方法理論基礎非常簡單:你讀的越快,你學的也就越快。閱讀速度需要多加訓練才能獲得提升,可以借助一些閱讀軟件之類的,當然最好的辦法當然還是多讀。
通過訓練,你的大腦對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理解速度會越來越快,就像一個孩子最初嘗試閱讀的時候只依靠一個詞一個詞的理解,到后來成句成段,成年人在不斷閱讀訓練中理解能力也是不斷增強的。
方法八:練習,練習,練習
職業(yè)習慣也會對大腦產(chǎn)生影響。
2004年,發(fā)表在《Nature》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雜耍會使大腦產(chǎn)生更多的灰質。當一個雜技表演者不再表演雜技之后,它那些多增長的灰質又會慢慢消失。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大腦的灰質有什么不同,只是不斷地重復某一行為導致了這一效果。
神經(jīng)學家把這一過程命名為“修剪”。不斷重復某一行為的方式在我們的大腦里“雕刻”出一個新路徑,直到你對該技能達到一個非常精通的程度,這個路徑才逐漸靠近終點。
總而言之,技能這個東西,用則有不用則無,想要長久地保持擁有,必須保持某種程度的練習。
方法九:借已知學未知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東西時,我們把它和自己已知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理解記憶,這叫聯(lián)想學習法。比如一個學生喜歡足球,但可能學習微積分的時候卻覺得很困難。這時候如果他能夠看到螺旋通道和曲線斜率之間的相似性,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微積分的抽象概念。
方法十:學會查閱與求助
大多數(shù)人可能從小會被教育要勇于挑戰(zhàn),獨立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在同一個問題上耗費太多時間只會讓問題惡化,這個時候查閱書籍或是求助于網(wǎng)絡、師長都是非常好的解決方式。
200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一種情況,某個知識點仿佛就在嘴邊就是一時想不起來,如果你一直想死扛以挑戰(zhàn)自己的記憶技能,那么你關于這個知識點的記憶就會被這種“話到嘴邊想不起來”的狀態(tài)替代,你可能就徹底失去這個知識點了。
所以,解決方案就是:“話到嘴邊想不起來”?趕緊google一下。
方法十一:傾囊相授
科學家把這個稱作:門徒效應。
什么叫門徒效應呢?當你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并把該知識點轉換成你自己的語言轉述給別人的時候,你其實在消化提煉這個知識點。你需要在保持主體性的同時,把這個知識點分解成小部分表達給別人,以便他能理解,這是一個消化再吸收的過程。所以200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很多情況下哥哥姐姐顯得比弟弟妹妹更聰明,歸功于他們常常需要給弟弟妹妹傳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