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位高中地理教師跟我說,想做一個疫情防控背景下作業(yè)設計、作業(yè)批改有效性的課題。我告訴他,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我們的線上教學還是像日常課堂教學那樣,教師的興奮點都放在制作PPT、講課、點名、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上,學生的興奮點都放在打卡、做筆記、上傳作業(yè)、訂正上,那么,這種簡單地從線下照搬到線上的教學方式非但談不上教學方式的轉型,還會把教師和學生甚至學生家長折騰得暈頭轉向。
線上教學要堅持五育并舉、回歸生活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向全社會發(fā)出了“閱讀、思考、合作、轉型——普通高中線上教學十條建議”。其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結合當前抗疫形勢,促進高中育人方式轉變。我們認為,線上教學既是特殊時期積極應對之舉,也是實現(xiàn)普通高中育人和教學方式轉型的重要契機。普通高中要結合線上教學的實踐,堅持五育并舉,鼓勵學生主動閱讀、主動觀察、主動思考,特別要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當下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展態(tài)勢,關注全國上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初步成果,學習廣大醫(yī)務人員和抗疫志愿者們英勇無畏的先進事跡,認真思考新時代每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政府乃至世界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的關系。在學科教學活動組織中,教師要逐漸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全面閱讀、自主學習、交流討論等方式掌握知識,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之中。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我向那位地理教師建議,可以鼓勵學生從地理學科的視角去關注疫情及其發(fā)展。比如,可以關注國內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地圖、不同地區(qū)應急響應與疫情發(fā)展的關聯(lián)、區(qū)域位置與疫情發(fā)展、社區(qū)防控與個人防控、氣候變化與疫情發(fā)展,等等??梢砸髮W生根據(jù)各自的特長,或撰寫疫情地理日志,或畫出疫情發(fā)展地圖及影響疫情發(fā)展因素的思維導圖,或撰寫用地理視角分析疫情的小論文,等等。這樣不但不會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避免帶來腦力、視力、體力疲勞的“屏幕綜合癥”,更能激發(fā)學生主動觀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并在此基礎上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這樣的做法,不正是我們所期盼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轉型嗎?
怎樣讓教學活動最優(yōu)化
在當前疫情背景下開展線上教學活動,由于教、學雙方的直接交流受時空、網絡以及人數(shù)(往往一位授課教師要同時面對數(shù)十名學生)等因素制約,教師普遍感到線上教學備課累(日常備課以外的網絡系統(tǒng)準備)、上課累(與學生的對話交流)、管理累(學生的聽課率、聽課質量)、作業(yè)批改累(線上操作的困難),學生也存在視覺疲勞、精力容易分散、交流困難、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以前在指導高中化學競賽的教學中實踐過的“小組研學”模式。當時由于涉及學生不多,學生自學和研究能力比較強,這種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教師、學生、教學媒體等學科教學系統(tǒng)諸要素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則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的學習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同化,在頭腦中建構起新的網絡結構時,教學活動才是最優(yōu)化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新的認知結構(內化了的知識結構)既不同于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也不等同于教師“授予”的原型,即教師的知識結構,而是經過學生思維重新建構的認知框架。顯然,這是學生學習中最為理想的狀態(tài)。相比之下,通過教師的強制輸入(無論學生已經具備或者不具備相應的認知結構)實現(xiàn)學生頭腦中知識框架的建立,或者學生將教師對概念的闡釋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但未能進行有效的重組和同化,都不可能達到那樣好的效果。
“小組研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凸顯學生主體,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作為基本出發(fā)點,引導學生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考,大膽地實踐。在“小組研學”模式的討論中,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就學科學習中的某一個問題充分發(fā)表意見、提出疑問。而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意見的發(fā)表,都需要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科知識和能力基礎,對自己的想法、觀點進行合理的分析、綜合,最終,通過緊張有序的“小組研學”,幫助學生在討論研究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和規(guī)律,更加主動、高效地投入新的學習,并在學習中不斷改善學習方法,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實踐“小組研學 線上指導”的新模式
鑒于當下各地開展線上教學活動過程中因為主客觀條件差異造成的各種困難,我認為,可以嘗試“小組研學 線上指導”的新模式。
這種模式操作要點如下:
調整課表。基于線上學習的特點,學習課表應以方便學生組合、討論為前提,原則上每半天安排兩個課時研學時間為宜。隨著研學活動的推進,也可以考慮安排一定的晚上時間開展研學。
合理分組。學?;驅W科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性向、學業(yè)基礎、思維水平、組織能力,按5至6人組成一個研學小組。這個小組既可以按行政班固定,也可以按學科靈活編排。每組設1人為組長。
提供資源。教師根據(jù)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在課前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要求和導學材料,如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PPT、閱讀材料或導學案,以及檢測和評價學生研學成效的課后配套作業(yè),等等。
線上指導。在學生完成一個單元內容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在征集各研學小組本單元學習中較為突出問題的基礎上,安排對全班學生的集體輔導,并鼓勵學生線上再次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調整完善。教師可加入各小組研學群,密切了解和監(jiān)控各小組的研學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根據(jù)各小組研學進程及成效,教師可在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根據(jù)小組成員在學習能力、個性差異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各小組的研學活動取得最佳效果。
我們應當把抗疫期間開展線上教學的特殊應對之策作為契機,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探索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扎實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新時代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成長打下扎實的基礎。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高中部主任、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