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起來有些尷尬,中國寫史第一人,航海第一人,都是身殘志堅的典范。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因為耿直,站出來為朋友說話,被憤怒的漢武帝處以“宮刑”。
而鄭和,卻是從小凈身,伺候主子。
他可能從來沒有想到,歷史要賦予自己那么大的使命。
四品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幾千年封閉社會的一朵奇葩。
在囚徒看來,他的七次遠航,與徐霞客的數(shù)次遠游,本質(zhì)類似。
不同的是經(jīng)費來源。
相比之下,鄭和更像是公費旅游。
他用自己的眼睛,引領(lǐng)著內(nèi)斂得有些變態(tài)的中華帝國。
我們只有實名羨慕。
2
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后來定居于云南,取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
鄭和原名馬和或馬三保,這么呆萌的名字怎么來的呢?
因為他爸爹生了好幾個娃,而馬和排行第三,小名就叫馬三保。
如果人生是場牌局,那馬三保的起手牌堪稱“爛到家”。
首先是他的色目人身份,這身份在蒙元時代還是有優(yōu)勢的。
眾所周知,元朝政府將其治下的百姓劃分為四個等級: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再次是漢人,地位最低下的是南人。
可這血統(tǒng)身份,到了明朝就尷尬了。
其次是他有個“坑娃”的爹——馬哈只,馬哈只不但是個色目人,而且還是蒙元的死忠粉。
馬哈只,并不一定是鄭和父親的真實姓名,“哈只”在阿拉伯語中是伊斯蘭朝圣者的意思,顧名思義,馬哈只就是姓馬的朝圣者,這名字有點類似沙和尚、孫行者,更像個綽號,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名諱。至于鄭和父親真正的名字,到現(xiàn)在還是個謎。
十四世紀后半頁,眼瞅蒙元在全國范圍內(nèi)被打得落花流水,駐守在云南昆陽的馬哈只,卻寧死不降,而他遇到的對手是傅友德、藍玉、沐英那樣的戰(zhàn)神。
在朱元璋的小弟面前,馬哈只沒有創(chuàng)造奇跡。昆明失守,他也戰(zhàn)死沙場,年僅39歲(享年與岳飛和李自成一樣)。
馬哈只戰(zhàn)死,一了百了,可是他的家人就沒那么幸運了——年僅10歲的小兒子馬和因為年齡小,算是逃過死劫,活罪卻不能免。
他被大將藍玉強制凈身,送入燕王朱棣府第。
可憐的小馬和,國破家亡、飽受凌辱,這就好比斗地主抓起一把爛到家的小牌,連個順子都沒有。
如此童年,不堪回首。
3
只不過,在無邊的黑夜中,有人會陷入人生的永夜,但還有些人卻能看到光亮,通過拼搏獲得重生。
而馬和,就是后者。
在燕王府,雖然身份低微,馬和卻獲得了難得的成長機會。正是在燕王府,他學得了一身的文韜武略。
甚至他異于常人的天文、航海知識,大概率也是在此期間學會的。
如果劇本就此發(fā)展下去,馬和注定成為一個有學識的高級太監(jiān),為主子的生活起居而奔命。
但歷史偷偷改了劇本,因為他的主子要逆天改命。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奪帝位的一場戰(zhàn)爭。歷時四年,最后燕王朱棣獲勝,成為后來的明成祖,建文帝則下落不明。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得到恢復的社會經(jīng)濟又帶來不小的破壞,尤其是戰(zhàn)爭劇烈的地區(qū),所受的破壞更大,形成“淮以北鞠為茂草”的情況。
靖難之役最后的勝利者雖然是燕王,可在戰(zhàn)爭的初期,朱棣是被吊打的一方,建文帝的50萬大軍一路推進到北京城附近,燕王勢力岌岌可危。
轉(zhuǎn)機發(fā)生在京郊的鄭村壩,燕王趁著白河結(jié)冰,率兵奇襲,一舉擊潰了李景隆的大軍。
燕王朱棣,從此翻盤。
也正是在這一戰(zhàn)中,馬和表現(xiàn)優(yōu)秀,深得燕王贊許。
為了紀念這一場意義非凡的大戰(zhàn),同時也為了表彰馬和,不久朱棣親自為馬和賜姓“鄭”。
鄭和,一個亮瞎人的眼睛的名字,就此誕生!
4
公元1402年,靖難之役結(jié)束。
立下戰(zhàn)功的鄭和成為京城最為炙手可熱的太監(jiān)。
有一次,朱棣想祭祀自己的乳母馮氏,因為工作忙,就委托鄭和代辦。
這種信任,也是很令人眼紅了。
第二年,鄭和新增加了一個別名——鄭三寶。
因為在這一年,他皈依了佛家菩薩戒,法名“福吉祥”。
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鄭和既然皈依佛教,故稱“三寶太監(jiān)”,意為“信奉佛教的太監(jiān)”。
無仗可打的年代,總得尋思搞點事情。
公元1405年,不知為何,明成祖朱棣突然心血來潮,要派人下西洋。
下西洋的真實動機,至今無從考證。
據(jù)傳,有人在西洋做生意時,看到一個家伙,長得特別像朱棣的侄子建文帝,這讓得位不正的老朱如坐針氈。
野史中,捉拿建文帝成了朱棣下西洋的重要目的。
《明史·鄭和傳》也透露有關(guān)信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也就是說,出海的目的,一是找人,二是宣傳(大明的確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帝國)。
而且中華帝國的造船術(shù)和航海術(shù),均在世界上處于領(lǐng)先位置(之前的宋、元就很重視,突破了很多卡脖子的核心技術(shù))。
既然有目標,有條件,那還想什么?
啟航!
5
下西洋的帶頭人,朱棣首先想到的人選,就是“三寶”鄭和。
他親自召見鄭和,語重心長地說,“國家有新任務給你。”
鄭和剛站起來,馬上下跪表態(tài),“微臣萬死不辭!”
鄭和入選,有四大原因。
一是,朱棣欣賞鄭和,覺得他雖然是個太監(jiān),卻是一個心思縝密又很有理想的太監(jiān)。
二是,罕見的信任,畢竟鄭和曾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是“自己人”。
三是,鄭和雖然是個內(nèi)侍,但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據(jù)記載,鄭和的帥氣來自遺傳,他的父親馬哈只“魁岸奇?zhèn)?,風裁凜凜可畏”),從外形看,足可代表大明。
最后一點也很重要,鄭和打過仗,是武裝太監(jiān),能保證一路平安。
畢竟當時的世界并不太平,很多地方,只要有條船,人們就想當海盜,因為職業(yè)性價比超高。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歷7月11日),鄭和率領(lǐng)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后面6次也是這種規(guī)模),由太倉劉家港出發(fā),駛向大海。
航行目標——未知,前方只有一片汪洋!
以今天的地理知識,我們知道鄭和行走的航線,主要是太平洋和印度洋。
第一次出海,鄭和就遇到糟心事:大明船隊到達爪哇島的時候,適逢內(nèi)戰(zhàn)——東爪哇和西爪哇爭當老大。
鄭和屬下一百多號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登上爪哇島,被西爪哇俘獲殺光,可謂出師不利。
經(jīng)過冷靜分析,鄭和認為這是一場誤殺,馬上派人前去談判,最后這場風波和平化解。
這次事件,充分展示了鄭和同志的臨危不亂和指揮若定。
6
當時沒有空運補給,一切只能靠自己。
為了搞好后勤,船隊在船上養(yǎng)了不少牲畜家禽,種下不少蔬菜生姜。一看就是做好了長期出海甚至不再回來的打算。
最惶恐的是,航行的前方,有很多無法預料的困難。
船隊經(jīng)過三佛齊舊港時,當?shù)赜袀€地頭蛇——海盜陳祖義,仗著天高皇帝遠,自己手里有兵有船,在南洋一帶橫行霸道。
陳祖義很狡猾,看鄭和的船隊比自己更強,便使出自己的終極大招:投降。
表面屈服,暗地里陳祖義卻策動船隊發(fā)動襲擊。
只是他的小伎倆,被見多識廣的鄭和一眼識破,大明船隊萬箭齊發(fā),狠錘海盜軍團。
陳祖義全軍覆沒,本人也成了俘虜。
對付真正的敵人,鄭和從不手軟,首次下南洋,鄭和就一舉KO橫行多年的海盜團伙,大明船隊打出了赫赫國威。
人間多不平,這樣“管閑事”的機會,還有很多很多。
接著跳出來的敵人,是錫蘭山國(即今斯里蘭卡)。
7
公元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這次遠航遠超南洋,穿過越南、馬來西亞,到達了印度等地,航行中,遇到了表面非常佛系的錫蘭山國領(lǐng)導人(這個國家非常崇信佛教)。
由于信仰上的共同點,還沒上岸,鄭和就先入為主地對錫蘭山國抱有好感和期待。
見到國王亞烈苦奈兒,鄭和就后悔了,覺得不是一類人。
而亞烈苦奈兒的五萬大軍早就暗中出發(fā),想截斷鄭和的歸路。
千鈞一發(fā)之際,軍事家鄭和發(fā)表了戰(zhàn)前演說——
“這幫小子的注意力,全都在我們船隊身上,那他們的老家,肯定空虛?!?/p>
“各位兄弟不要慌張,這就跟我上,直接端他老巢!”
似乎神兵天降,鄭和與2000多士兵直奔錫蘭山國皇宮。
鄭和真是料事如神,空虛的王城一攻即破,亞烈苦奈兒和家屬全都被生擒活捉,不得召回軍隊,向明軍投降。
此戰(zhàn)后,整個東南亞都知道了鄭和的名字。
隨后,鄭和在蘇門答臘島擊敗并生擒了陰謀截殺大明船隊的蘇干剌。
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令人贊嘆。
很多船員和士兵說,皇上指派鄭和做總船長,實在是太英明了。
一路升級打怪,一路收服人心。
后來,人們更習慣叫鄭和“伏波將軍”,即真正征服大海,給一方平安的人。
8
作為海軍先行者,除暴安良只是鄭和的諸多成績之一。
其實,他的主要手段是文宣。
其船隊所到之處,首先要“開讀賞賜”——宣讀大明皇帝的敕諭,主要是傳播和平外交的理念。
當然,鄭和一路上撒了不少禮物,主要有絲綢、瓷器、藥材、工藝品、金屬器物等。
這在當時的野蠻國際社會,是非常難得的。
鄭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次”。
那一次鄭和跑得最遠——他從海路抵達東非,甚至可能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因為當后來達伽馬第一次抵達時,當?shù)厝司透嬖V他:中國人的艦隊來過好幾次了。
因為這次航行,中國人第一次見到了傳說中的神獸——東非的麻林國派遣使節(jié)來到中國,帶來了吉祥物長頸鹿,這種長脖子的神奇物種,曾長期被中國人認為是“麒麟”。
這只是廣交天下朋友的一個縮影。
據(jù)統(tǒng)計,明成祖在位的22年中,與鄭和下西洋有關(guān)的亞非國家使節(jié)來華共318次。
最多的一次,十幾個國家的朝貢使團同時來華,出現(xiàn)了“諸番臣充斥于廷”的盛況。
鄭和無愧于“船上的外交部長”。
9
使節(jié)穿梭之時,最大的功臣鄭和仍然奮戰(zhàn)在外交一線。
公元1430年,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這一次航行的時間最長。
3年后,鄭和在返航過程中去世,地點是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在無盡的時間,無邊的世界里,個體很容易被忽視。
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這是人類的精神痛苦之源。
我們要感謝鄭和,將這個世界前所未有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讓我們活得更立體。
傳奇!壯哉!三寶太監(ji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