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開篇,請你靜下來,回憶這樣一個場景:
孩子在你面前大發(fā)脾氣,無論是因為什么原因,想一想你是怎么回應(yīng)的:
你的感受是什么?
會說什么,做什么?
然后孩子又是怎樣反應(yīng)的?
最終事情是怎樣收場的?
也許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一些回應(yīng)方式:
也許我們會不耐煩,或者生氣而嚴厲地訓斥,不允許孩子發(fā)脾氣,制止孩子“無理取鬧”;
也許我們會和孩子講道理,勸說他這事不值得發(fā)脾氣,或者告訴孩子這樣發(fā)脾氣是不禮貌的;
也許我們面對孩子的狀況不知所措,或者回避,或者通過打叉的方式試圖分散孩子注意力不讓他去面對正在發(fā)脾氣的事情……
一般來說,這幾種反應(yīng)的結(jié)果都不會太理想,要么孩子火氣更大,要么他激怒你讓你的情緒升級。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希望更和諧的結(jié)果:能耐心的安撫好發(fā)脾氣的孩子,解決問題,同時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處理自己的“壞脾氣”。
02
先了解一下這種局面是怎樣造成的,這會幫助我們更好地達到希望的目標。
情緒和行為背后的控制者是我們的大腦。
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每部分執(zhí)行不同的功能。左腦是邏輯的、語言的和務(wù)實的;右腦是情感的、非語言和經(jīng)驗化的。通俗的說,左腦注重理性,而右腦注重情感和體驗。
如果我們完全被右腦控制,那么我們的生活會常常淹沒在各種情緒、身體感覺和想象中;而如果只用左腦,我們又會生活在情感荒漠中,不僅枯燥乏味,而且非??贪澹桓鞣N理性的條條框框限制住。
所以,為了更和諧和有意義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左右腦需要協(xié)同運作。
再以此為依據(jù),看看我們出現(xiàn)的這幾種反應(yīng),為什么不起作用。
當我們不耐煩或被激怒時,意味著我們也被情緒淹沒的孩子拉下水,一起被情緒淹沒了——右腦掌控大腦,理性的左腦已經(jīng)不發(fā)生作用,然后沖動——訓斥,接著和孩子互相刺激,情緒和矛盾升級。
而當我們對孩子講道理或打叉時,其實又有左腦控制的傾向,忽視了孩子的情緒部分,也就是我們用左腦去和孩子的右腦溝通。我們沒有感受孩子的感受,也難以有效回應(yīng)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不被理解,會更加憤怒。
03
腦科學發(fā)現(xiàn),在25歲之前,人的大腦都不能算是發(fā)育成熟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情緒化的右腦站主導地位,他們還遠沒有熟練掌握理性表達感受的能力。
也就是說孩子大腦的成熟——比如做到“顧全大局,三思而后行”等成熟的行為,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大人的言傳身教。
父母了解這一點,有助于更快更大程度地減少沖突。
當孩子處于情緒中,我們作為成人,首先不能被卷入他們的情緒洪流中,而是要保持左右腦協(xié)調(diào)工作,這樣才可能去幫助孩子。就像要去救人你要先穿好救身圈一樣。
接著就可以去“解救”孩子了:先和孩子進行情感聯(lián)結(jié),在孩子平靜下來,左腦可以工作時,再進行理性的引導。
04
幫助孩子平息情緒,通常你只要“認真傾聽”和“全心關(guān)注”,并用愛撫和舒緩的語氣承認孩子的感受就可以。這樣孩子感受被理解了,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在孩子理性大腦恢復工作之后,你就可以開始使用理性方式解決問題。
比如你可以說:“我知道當爸爸不由分說地拿掉你正在看的ipad時,你很生氣。你覺得你可以怎么跟爸爸商量處理類似的事情呢?”
當他感到被更好的接納時,你們也可以討論不恰當?shù)男袨榧捌浜蠊1热纾骸拔抑罌]有經(jīng)過你的同意就把ipad拿掉你很生氣,但是大吼大叫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爸爸:“我不喜歡你這樣,你不要這樣?!?/p>
如果孩子的大腦處于接納的狀態(tài)教育他,他就能更加吸取教訓和建議。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緒好才能做得好?!?/p>
05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理性大腦沒有發(fā)育成熟,就一味地縱容,尊重和規(guī)則都很重要。
這里的規(guī)則,一般是指涉及到違背安全或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需要孩子從小就要懂得遵守的。
比如在商場里孩子大喊“我現(xiàn)在就要買冰激凌!”
一般來說,孩子這時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策略地采取行動,他知道父母可能會迫于周圍人異樣的眼光或礙于面子,投降妥協(xié)而“放下一切立刻買冰激凌”。
對于孩子這種使用策略來操縱你的“鬧脾氣”,你需要識別,并設(shè)置穩(wěn)定的界限,明確的討論什么行為恰當,什么行為不恰當。
比如可以冷靜地解釋:“我知道你很想吃冰激凌,但是我不喜歡你這樣大喊大叫。我認為冰激凌是不健康的食品,如果你很想吃,我們可以好好商量一下怎么做,比如列入下次的計劃中,或者你想一個更好的方法。但是如果你繼續(xù)這樣大吵大鬧,我們只能馬上離開商場,因為你不能在公共場合控制自己,對別人造成了干擾。”
如果孩子仍不收斂,你要說到做到,平靜地帶著他離開。
你不用內(nèi)疚,因為你是在教他相互尊重的溝通、耐心商量和等待才會有助于目的的實現(xiàn),而不是相反。
當孩子知道這樣鬧沒有效果,而且會有負面效果,他就不會停止使用這一招了。
要幫助孩子,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好左右腦的協(xié)調(diào),既要懂得怎樣調(diào)節(jié)情緒,又要知道如何有效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