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到底是罵人還是夸人?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網絡上出現(xiàn)了一種說法,稱明朝是“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并據(jù)此稱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血性的一個王朝”。然而,其他的先不論,就說“天子守國門”這一條,真的符合歷史事實么?明朝出現(xiàn)“天子守國門”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天子守國門”的狀態(tài),到底是血性的表現(xiàn)還是決策的愚蠢呢?明朝最后的滅亡,和“天子守國門”又有怎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本篇筆者要和大家探討的問題了。

搞笑的是,“天子守國門”這一說,最早是被明粉罵為“滿遺”的閻崇年在《正說清朝十二帝》里正式提出的。

'天子守國門'是否符合史實?

眾所周知,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平,并改北平為京師,從此一直到明亡,明朝一直定都北京。由于北京距離長城非常近,北京城到居庸關長城的距離只有大約60公里,開車一個小時就到,騎馬也不過一天就到。而長城以外便是蒙古各部的地盤,北京恰似大明王朝的大門,因而有“天子守國門”的說法。但是,如果你要是穿越回明朝,夸獎朱棣是“天子守國門”,那估計朱棣肯定要把你拉出去一頓廷杖。因為朱棣的時代,北京根本就不是國門,而朱棣遷都到北京,也根本不是去守大門的!

朱棣遷都北京并不是為了去“守大門”

明朝初年,軍事上比較強大,對逃到塞北草原的元朝殘余力量一直保持著攻勢。洪武年間,明軍越過長城,在長城以北的草原上建立起了一系列衛(wèi)所,并以這些衛(wèi)所為支點,建立起了幾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從明初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看,今天的內蒙古東起呼倫貝爾,西邊直到河套地區(qū),大半處在明朝控制下。

永樂時期的明朝疆域圖

明朝從東到西依次建有奴兒干都司、大寧都司、萬全都司、山西行都司、陜西都司、陜西行都司等都司,管轄大小數(shù)百個衛(wèi)所。朱棣遷都時的北京,距明朝的北部國境線足有四百公里以上的距離,說“天子守國門”,怕是朱棣也要笑活過來。朱棣遷都北京,目的不是去守大門,而是因為北京乃是他的老巢所在,根基穩(wěn)固,且明初主要的軍事威脅是針對北方的蒙古各部,遷都北京利于就近控制北方的軍事力量,對蒙古出擊也更方便,所以才能有五次的“永樂掃北”。那么,本來離大門還遠著的北京城,怎么后來就變成了“天子守國門”的局面了呢?這事兒要說還是朱棣自己造成的。

在明初的版圖中,北京很明顯離國境線還很遠

'天子守國門'的戰(zhàn)略態(tài)勢是如何形成的?

《明史》記載:“成祖從燕起靖難,患寧王躡其后,自永平攻大寧,入之。謀脅寧王,因厚賂三衛(wèi)說之來。成祖行,寧王餞諸郊,三衛(wèi)從,一呼皆起,遂擁寧王西入關。成祖復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zhàn)。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wèi),以償前勞?!边@里的三衛(wèi),指的就是大寧都司下轄的“兀良哈三衛(wèi)”,居住在這三衛(wèi)的基本都是兀良哈部蒙古人。這些蒙古騎兵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朱棣于是把大寧都司的地盤全部割給了兀良哈人。

是明成祖朱棣將大寧都司給了兀良哈

當然,著名明史學家顧誠不同意朱棣“割地”的說法,認為“這只是明帝國內部建制的變化”,理由是朱棣稱帝之后三衛(wèi)的首領依然接受明朝冊封。然而,顧誠先生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從朱棣放棄大寧都司開始,兀良哈三衛(wèi)和明朝的戰(zhàn)爭就持續(xù)不斷。兀良哈人和明朝從永樂一直打到崇禎,干仗干了二百多年,說他們“仍歸屬明朝”這恐怕是難以服眾的。也正因為如此,《明史》將兀良哈和日本、朝鮮等國一起收入了《外國傳》。

朱棣放棄大寧都司之后,北京一下變成了“天子守國門”的態(tài)勢

'天子守國門'是血性的表現(xiàn)還是戰(zhàn)略的愚蠢?

大寧都司放棄之后,明朝在北方的戰(zhàn)略態(tài)勢驟然惡化了。長城以北的外圍屏障消失,蒙古各部可以直接襲擾長城沿線。而明朝自朱棣之后,完全失去了對蒙古大規(guī)模進攻的能力,只好埋頭拼命修長城。

明朝的長城建設工程從永樂年間開始大規(guī)模展開,一直持續(xù)到萬歷年間才基本完成,其間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shù)字。如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修建宣府、大同兩鎮(zhèn)長城,600多公里的長城就動用了民夫八萬六千多人。又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修建宣府、大同長城四百多公里,花掉白銀六十萬兩,當時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才二百萬兩白銀,而這不過是萬里長城中的很小的一段而已。

明長城長達六千多公里,歷時200年才建成,耗費無數(shù)人力物力財力

明朝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起了萬里長城,卻并不能改變惡劣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由于首都直接暴露在了蒙古騎兵的威脅之下,明朝不得不將軍事力量重點向直接拱衛(wèi)北京的薊鎮(zhèn)、宣府、大同三個總兵鎮(zhèn)集中。以最要害的薊鎮(zhèn)為例,長城上的每一座敵臺編制60名士兵,而全薊鎮(zhèn)的長城光敵臺就有1000多座。

比敵臺更小的墻臺每座也要配14名士兵,這樣的墻臺每隔300-500米就要建一個,全薊鎮(zhèn)的墻臺數(shù)量達到3000多個。至于更大一點的據(jù)點,那駐兵就更多了。比如八達嶺長城的前哨據(jù)點——岔道城,一個才8.3萬平方米的小城寨,居然就配兵788人之多。保守估計整個薊鎮(zhèn)光是在長城一線部署的兵力就要達到十幾萬人,而且多是精銳之兵。

長城上的每座這樣的敵臺就要配兵60人

這種畸形的軍事力量配置,嚴重破壞了長城防線的平衡。所以明朝在長城西線面對周邊各政權的襲擾時,就表現(xiàn)得十分無力。明朝在嘉峪關以西曾設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七個衛(wèi),統(tǒng)稱“關西七衛(wèi)”。16世紀,吐魯番汗國發(fā)動對哈密的戰(zhàn)爭,哈密對明朝求救,明朝卻不發(fā)一兵一卒。最后哈密連帶其他六個衛(wèi)全部被吐魯番吞并,吐魯番軍隊一直打到肅州、甘州。而北面的河套地區(qū)在明英宗時期放棄之后,遂被蒙古韃靼特部占據(jù),并不斷南下侵襲山陜一帶,明朝除了罵他們是“套虜”之外,同樣毫無辦法。

“關西七衛(wèi)”

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夏言曾建議收復河套地區(qū),改善長城西線防御,結果被嘉靖帝斬首,從此沒人再敢提收復河套的事了。至于廣大的南方地區(qū),那防御力量就更是戰(zhàn)五渣了。嘉靖年間七十二個倭寇肆虐江南數(shù)十個州縣,殺傷明朝軍民數(shù)千人,甚至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南方明軍的力量之薄弱可見一斑。

吐魯番汗國吞并關西七衛(wèi)之后,明朝領土直接萎縮到嘉峪關之內

長城也建了,精兵也不少,但是北京的防守態(tài)勢依然很尷尬。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領的瓦剌軍入侵,明英宗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當了俘虜。要不是于謙堅決頂住壓力組織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明朝的都城毫無疑問就會淪陷于區(qū)區(qū)四五萬瓦剌軍之手。瓦剌衰敗之后,韃靼又興起。明武宗時,韃靼的達延汗不斷南下入塞掠劫。

土木堡全軍覆沒使明朝元氣大傷(影視劇照)

正德九年(1514年),達延汗率數(shù)萬騎兵“寇宣、大塞,而別遣萬騎掠懷安?!泵鞒坏貌恍季熃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韃靼的俺答汗又率領數(shù)萬鐵騎從古北口入塞,薊鎮(zhèn)軍隊被打得一敗涂地,韃靼鐵騎直逼北京城下,北京再次戒嚴。各路明朝援軍多達十余萬,竟沒有一個敢與韃靼軍交戰(zhàn),聽憑韃靼軍在北京郊外肆意燒殺搶掠了八天。最后明朝答應“封貢”并開放互市,俺答汗才從容率軍退去。此次戰(zhàn)亂,史稱“庚戌之變”,明朝方面損失慘重,“諸州縣報所殘掠人畜二百萬”。

俺答汗發(fā)動的“庚戌之變”證明了明朝長城防線的虛弱

到了明末,隨著滿洲崛起,又收服了漠南蒙古各部,北京的防御態(tài)勢更加惡化了。明朝集重兵于遼西,企圖依靠寧錦防線抵御八旗大軍。然而皇太極卻繞過寧錦防線,沿著當年也先、達延汗、俺答汗侵入長城的路線,突入華北腹地,大肆掠劫燒殺。從崇禎二年(1629年)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短短十四年間,八旗大軍五次突破長城防線,攻掠華北。

北京城每次都處于危險中,一次次戒嚴,一次次勤王,搞得軍民都疲憊不堪。到清軍第五次入塞撤走以后,華北地區(qū)在十四年間一共被掠走人口牲畜三四百萬,各類物資無法計數(shù),基本上已經處于經濟崩潰的狀態(tài)。即便從相對富庶的江南通過大運河運來物資,也無法彌補上華北地區(qū)的巨大損失。所以當李自成大軍出現(xiàn)在華北大地上的時候,實際上明朝已經沒有可以抵御的人力物力財力了。

歷史上多次被滿蒙鐵騎突破的古北口長城

'天子守國門'與明朝滅亡的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天子守國門”的狀態(tài),并不是明朝皇帝主觀上的意愿造成的,而是因為對東蒙古-大興安嶺一帶對蒙古高原的陸權控制意義認識不足、換言之就是決策失誤造成的。而明軍戰(zhàn)斗力的衰退及消極防御的指導思想,更是讓明朝的戰(zhàn)略態(tài)勢非常尷尬。雄偉的長城阻擋不住蒙古和滿洲的鐵騎入侵,反而削弱了其他地方的防御力量。而北方邊防海量的物資消耗又要全部依賴江南漕運而來,又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連年的戰(zhàn)亂也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所以黃宗羲評價說:“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九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 樂政教猶足觀乎?江南之民命竭于輸挽,大府之金錢靡于河道,皆郡燕之為害也?!边@話說得是否公允暫且不論,但現(xiàn)在的網絡明粉卻把“天子守國門”看成是明朝“血性”的表現(xiàn),這話要是讓明朝皇帝聽了,怕是也只能苦笑了吧!

參考文獻:《明實錄》、《明史》、《明夷待訪錄》、《隱匿的疆土——衛(wèi)所制度與明帝國》、《中國軍事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代的內蒙古地區(qū)
朱棣為什么要遷都北京,致使明朝形成“天子守國門”的局面?
明初對戰(zhàn)蒙古優(yōu)勢,只因放棄一要地,從此天子被迫守國門200年
明朝“天子守邊”的真相:放棄一衛(wèi)城,被迫守邊兩百年
明: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為什么不把漠北納入大明版圖?
邊疆史丨曾將明朝一度推向覆滅邊緣的瓦剌,是怎么崛起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