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日清明:天地明凈,念先人

● REC
Pure
清明
Brightness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四,在公歷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交節(jié),既是春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也是傳統(tǒng)的祭祖節(jié)日?!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吩疲骸按悍趾笫迦眨倍沸潜赶蛞椅?,則清明風至?!鼻迕黠L,古稱八風之一,溫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風中,天地明凈,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扒迕鳌惫?jié)氣由此得名。所謂“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北宋晏殊《破陣子·春景》),此時的江南,梨花飄雪,海棠勝火,雨潤如酥,正是春和景明、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
在魏晉之時,清明還僅僅是春耕春種的農(nóng)時節(jié)氣,農(nóng)人忙著選種、育秧;家中女子則忙著蠶種孵化,桑葉采摘,所謂“秋籽春捂”,蠶事也是片刻不能耽誤的。人們忙碌且小心地籌劃著家中一年的米糧用度。而祭祖掃墓、禁火冷食多在清明前一兩日的另一個節(jié)日——寒食節(jié)進行;臨水踏青、祓禊祈福則在三月三的上巳節(jié)。三個節(jié)日的節(jié)期相互挨著,便慢慢融通。經(jīng)過隋唐,以至宋代以后,人們便將上巳與寒食的習俗融入清明之中,遂使清明成為一個既標志農(nóng)時,又寄托悼亡之情,同時兼具游賞春景之樂的綜合性民俗大節(jié)。

浸種平田備蠶
“蠶花廿四”軋廟會

農(nóng)諺云:“清明浸種,谷雨落秧。”一般說來,江南水稻區(qū)清明時節(jié)可以浸種,谷雨就可以播種了。不過根據(jù)各地季節(jié)的差異,具體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浸種要選擇吉日,得找個大缸或者用農(nóng)船的船艙充當容器。把大缸或者船艙洗干凈,倒入稻種,加清水反復(fù)攪拌,其中的癟谷、雜質(zhì)便會浮起來,隨手將其撈出即可,下沉的稻種谷粒飽滿,則可以作為種谷。種谷浸上兩三天后撈出曬干,用稻草蓋墊其上下,或裝入蒲包,保持一定的濕度。大約過半個月,這些種子便能播種到秧田中去了。
而在這半個多月中,農(nóng)人們忙“耘秧田”,將已經(jīng)翻耕一遍的秧田再仔細地耘一遍,把泥塊捏碎,除去稻根、草根、雜物等,再把秧田表面抹平。最后用推秧板把秧田推平,有的農(nóng)戶會用自家的門板來推秧田。反復(fù)多次,直至泥土表面熟爛平整。之后灌水、施底肥,還得用丈桿量出每塊秧田的寬度,做好秧溝,一般溝深半尺,溝底平整,以利排灌。秧田面積雖小,卻是種水稻的根本,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俗話說“秧田萬年基”“人無好床困勿著,秧無好板長勿好”,秧田猶如稻秧睡的床,務(wù)必松軟平整。“秧板做得平,秧苗出得齊”,如果秧田沒做好,那么之后大半年的忙活都將白費。
隨著天氣漸暖,去年保存下來的蠶種也進入了孵化期,蠶農(nóng)們?yōu)榧磳⒌絹淼男Q月做著各種準備,比如打掃蠶室、準備蠶具、采備桑葉等等。
養(yǎng)蠶伊始,各家都要請蠶神。蠶神,是舊時蠶農(nóng)觀念中能夠護佑蠶事生產(chǎn)順利的神靈。舊時江南各地多有蠶神廟,通常供奉馬頭娘為蠶神。馬頭娘,也叫蠶花娘娘、馬鳴王、蠶姑等等。神像多為一女子騎在馬背上,也有一女子端坐、身邊站著一匹馬者。據(jù)清乾隆《湖州府志》記載,養(yǎng)蠶伊始,蠶農(nóng)們就在家中設(shè)神龕供奉馬頭娘,每到蠶入眠、吐絲、結(jié)繭、采繭乃至繅絲等環(huán)節(jié)都得祭拜一番,以求福順。關(guān)于馬頭娘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經(jīng)》成書的時期,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則在晉人干寶的《搜神記》中。大致講的是一名女子曾許諾一匹馬,若是它能帶回自己出征的父親,自己便嫁給它。后來此馬果真馱回了女子的老父親,可女子的父親卻殺死了此馬。一日,馬皮將女子緊緊裹住,越縮越小,化為白繭。觀音聽聞后,將此事上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敕封女子為“馬明菩薩”。
舊時常有一些民間藝人挑著一副擔子,擔子上擺著馬頭娘的神像,到蠶戶門前高叫:“蠶將軍來哉!”隨后,小鑼一敲,木魚一打,唱起了《蠶花歌》,恭祝戶主蠶事豐收。唱完,主人家得送上米糧,藝人則還之以紅紙剪成的蠶貓、蠶獅,貼于蠶室門口,助蠶戶避鼠。
藝人祝福吉祥時,多愛說“蠶花廿四分”。所謂“蠶花”,含義頗為豐富,這里說的自然是蠶繭的收成。蠶一生要蛻四次皮,每蛻一次,叫作一眠。待到進入最后一次蛻皮即“大眠”時,蠶農(nóng)們將眠蠶過秤,估算蠶繭產(chǎn)量。一斤大眠蠶采一斤蠶繭,就叫“一分蠶花”,采八斤蠶繭,就是“八分蠶了?!靶Q花廿四分”雖不可及,卻變成了寄托蠶農(nóng)美好愿景、討人歡喜的一句口彩了,而且蠶農(nóng)見面時也會用它來互相祝福。
也許是感受到這句口彩所帶來的好兆頭,到了清明養(yǎng)蠶前,蠶農(nóng)們都要前往各地去趕蠶花廟會,比如震澤、烏鎮(zhèn)、新市、含山等地的蠶農(nóng)們都會燒香祈福,并從香市帶回一朵朵用彩紙或者彩絹制作的“蠶花”。烏鎮(zhèn)民謠就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廟門開,鄉(xiāng)下蠶娘出門檻;東亦逛,西亦顛,軋朵蠶花回家來。”
其中要數(shù)地處桐鄉(xiāng)、吳興和德清三縣交界處的含山“軋蠶花”廟會名聲最大?!败垺痹谶@一帶方言中是“擠”的意思。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jié)化作村姑,踏遍含山,所以在這座山上留下蠶花喜氣。說是誰能腳踏含山地,誰就能把蠶花喜氣帶回家。這正應(yīng)了“蠶花廿四分”之意。為此,每年清明節(jié)時,遠近的蠶農(nóng)們,特別是蠶娘們,都爭相登上含山,走一走,互相擠軋。含山的“軋蠶花”廟會從清明節(jié)開始,一般持續(xù)三天。舉行廟會時,山腳下有糕餅攤、小吃攤、雜貨攤、水果攤,各種雜耍班子,可謂是五花八門。滿山的賣花女,手里托著插滿五顏六色蠶花的花籃,在“軋蠶花”的人群中穿梭叫賣。蠶娘們一早上山,從賣花女那里買上一朵蠶花,或別在發(fā)髻間,或掛在胸前,或插在帽檐。不管老人還是年輕人都相互擠軋,口里念著“蠶花越軋越發(fā)”。據(jù)說人越多,軋得越熱鬧,也預(yù)兆這一年的蠶花越興旺。含山北側(cè)還有個深潭,名為“仙人潭”,每當蠶農(nóng)們到了那里時,總會興致盎然地撿一小塊石頭丟向
家養(yǎng)龍蠶。蠶花廿四分,謝謝活神仙?!?br>除了陸地上的旱會,還有水會。其中,桐鄉(xiāng)洲泉鎮(zhèn)雙廟渚的“水上蠶花會”最具特色。趕廟會的人們聚集在河的兩岸,河面上的蠶神娘娘船、繅絲船、蠶凳龍船、拜香船、高桿船等船上表演讓人大飽眼福。
水上蠶花會上多有競渡比賽,但是各地具體的叫法又不盡相同,平湖地區(qū)稱為“搖快船”,海鹽地區(qū)稱為“出跳船”,桐鄉(xiāng)濮院稱為“鬧清明”,嘉興市郊稱為“踏白船”。雖然名稱不同,但形式大抵都是眾人圍觀的劃船比賽。此時進行劃船比賽自然與當?shù)厣PQ養(yǎng)殖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清明后,蠶事即將開始,有經(jīng)驗的蠶農(nóng)們此時正忙著對桑園進行估產(chǎn),并估摸著這一季養(yǎng)蠶的規(guī)模與數(shù)量,桑葉估產(chǎn)不足,就得預(yù)設(shè)調(diào)劑的方法。蠶寶寶生長得很快,一日都不能少了食物——桑葉,而桑葉不足的問題往往不能通過左鄰右舍之間的借調(diào)獲得解決,于是就得搖快船到外地去購買桑葉。這種用途的快船俗稱“買葉船”,輕舟飛棹、日夜兼程、急如救火,往往一兩天之內(nèi)就得駛個來回。搖快船很是講究技術(shù),清明賽船競渡不失為一次實戰(zhàn)演練。
《隋書·地理志》記載:“江南之俗,……其俗信鬼神,好淫祀?!迸f時蘇州有“三節(jié)會”之習俗,即在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初舉辦迎神賽會,且尤為隆重。農(nóng)歷三月,各處廟會和民俗活動熱鬧非凡,蘇州一帶規(guī)模較大的就有山塘看會、東山廟會、白雀寺廟會、湖甸龍舟會、瀏河媽祖祭、橫涇賧酒仙廟會、東岳泰山神生日廟會、滸墅關(guān)競篙賽會等等。太湖上的漁民亦有平臺山禹王祭祀、蓮泗蕩網(wǎng)船會等等。人們“借佛游春,請戲酬神”,十分熱鬧。

上墳祭祖?zhèn)骷医y(tǒng)
清明夜飯吃團螺
祭祖掃墓是清明節(jié)的頭等大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詩作《寒食野望吟》中以“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之語,勾勒出一幅烏啼曠野、人悲墓前的圖景。江南各地皆有此俗,俗稱“上墳”。墳,有新墳、老墳之分,新喪未滿三年的稱為“新墳”,三年后此墳便可稱為“老墳”。上新墳,必得在清明當天,人們叫“正清明”,老墳則不一定,俗話說“清明朝祖,前三后四”,前三天、后四天去上墳都是可以的,不過大抵也是講究宜早不宜遲的,比如湖州人講“五日寒食共清明”,在清明前的寒食節(jié)之時就會有人家上墳了。
在臺州,清明上墳可得持續(xù)一段時間,當?shù)厝顺3Vv“清明長長節(jié),做到端午歇”,祭祖掃墓最早可以從春分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持續(xù)到立夏前后,可不快到端午了嘛!傳說這個特殊的傳統(tǒng)最初是由著名的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確立的。當年戚繼光在臺州抗倭,當?shù)氐那鄩涯昴凶蛹娂姂?yīng)征入伍。到了清明節(jié),戚繼光體恤將士們回家祭祖的心情,可又擔心倭寇會趁此機會入侵,最后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將士們在清明前后輪流回家祭祖,于是“清明長長節(jié)”便成為傳統(tǒng),一代代傳了下來。
海寧一帶的人則會“正清明”掃墓,這個傳統(tǒng)最初卻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立的。傳說當年朱元璋的母親陳氏因戰(zhàn)亂流落到海寧一帶,在錢塘江邊的一個破廟里生下了朱元璋。后來,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四處尋訪母親,經(jīng)多方打聽才得知母親早已不在人世。為了找到母親的墓,他命令海寧州府規(guī)定民間祭掃祖墳一律定在“正清明”。待到清明之日,他派人四處察看,凡是墳頭沒有壓紙錢的孤墳,就細加勘查,最后他終于找到了母親的墓。從此,“正清明”掃墓的習俗就在海寧形成了。
如今上墳,多走陸路。江南水網(wǎng)密集,舊時雇船上墳者甚多。據(jù)清康熙《會稽縣志》記載可知,當時紹興人多乘船上墳,時人描繪其情景為“澄湖曲川,畫船相尾,羅綺繁華,與桃李相映”。若是再往前追溯,明末文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也曾指出,當時即便是小門小戶的紹興人,也“必用兩座船,必巾,必鼓吹,必歡呼暢飲”。民諺“正月燈,二月鷂,三月船里看姣姣”也正是此意。
清 王鑒 仿各家山水圖冊之一
上墳的儀式可繁可簡,著名社會活動家周建人在《魯迅故家的敗落》一書中曾提到,祭祀的儀式十分莊重而煩瑣,祭祀祖先和后土(山神),各有一篇祭文。墓前供的菜十大碗,八葷兩素,三色水果,百子小饅頭,墳餅,酒,湯飯杯筷,等等?!叭サ哪信闲《家虬荩虬萃戤?,要挑新土,燒楮錢”等等。上墳菜肴豐儉隨意,不過不可少了家里人親手做的幾個小菜。除了供一供菜肴、糕團、水果,還有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清掃墓地。傳統(tǒng)的土墳,人們趁春汛尚未來臨,修整墳?zāi)?,培添新土,清除雜草。現(xiàn)代公墓,多用石板砌成,不用擔心雨水的沖刷,不過人們還是要清理一下雜草、撣撣石碑上的塵埃,以告慰先人。
清明日,大的家族要開祠祭祖。近代以來,有“兩浙巨宗”之譽的杭州蕭山來氏家族每到此日都要開祠祭祖,儀式相當隆重。三牲福禮、果品糕點擺滿供桌,司儀宣讀祭文,講述家族興衰,歌頌先輩功德,勉勵晚輩上進。祭畢,點人頭分饅頭,全族人其樂融融。浙江云和則有“祭神祖”的習俗,每年由家庭各房輪值,承值者在清明要備辦酒席招待掃墓的族人,來的人越多就越好,稱作“散祭神”。有的按房分桌,如果房下人丁興旺造成桌位不夠的,就站在桌角擠著吃,其樂融融。有的一人或兩三人一桌,吃時眼淚汪汪,為本房人丁減少而傷感。湖州一帶則有同一高祖下的子孫聯(lián)合起來辦“社酒”的習俗,“社酒”的菜肴葷素皆備,葷有大魚大肉,素有青菜豆腐,酒是家釀的甜白酒,頗有晚唐詩人王駕詩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之遺韻。
上墳祭祖,既為慎終追遠、共同回憶家族歷史與傳統(tǒng),也是一次難得的全家聚會。浙北桐鄉(xiāng)、德清一帶,清明前一日的夜飯十分隆重,堪比“年夜飯”,俗稱“清明飯”。各種佳肴以外,餐桌上必有一大盆螺螄。舊時有一種蠶病叫“青娘”,俗信以為青娘就躲在螺螄殼里,吃螺螄時用針“挑青”,可使青娘被挑出去,于是吃過螺螄所養(yǎng)之蠶就不會得病。而且要將吃完的空螺螄殼拋上房頂,至于其中的緣由,有一種說法是過去老式瓦房的瓦片上有一種叫瓦刺的小蟲,若掉入蠶室會刺傷蠶。屋頂上撒了食用過的空螺螄殼可以引誘瓦刺爬入殼內(nèi),使蠶免遭傷害。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夜大家一起把空螺螄殼撒上屋頂,發(fā)出一陣陣沙沙聲,可以驅(qū)除鼠患,也可以保護蠶。如今,蠶農(nóng)大都建起了樓房,雖然在清明夜仍要吃螺螄,但拋空螺螄殼已變成象征性的儀式而已。
吃清明團子,也是必需的。江南一帶都有做青團的習俗,做青團時在米粉中摻入艾草汁,使團子變成青綠色,做成之后,油綠如玉,糯韌綿軟,入口滿是艾草清香。青團咸甜皆宜,甜的有豆沙餡兒、棗泥餡兒,咸的有蘿卜絲餡兒、豆腐干筍丁餡兒等等。關(guān)于青團的來歷,除了有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忠臣介子推的說法外,在浙江海鹽一帶還流傳一則與太平天國歷史相關(guān)的說法。傳說有一年清明節(jié),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清軍追捕,逃至海鹽,被當?shù)剞r(nóng)民張三所救。李秀成喬裝打扮成耕夫想逃回太平軍大本營,可是苦于逃跑途中沒有干糧。張三十分聰明,將路邊的艾草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里,做成一個個米團,送給李秀成。最終李秀成以此米團果腹而逃出重圍?;氐杰姞I后,李秀成下令軍中必須人人會做團子,從此,在清明節(jié)時吃團子的習俗就流傳開了。
還有一種食品叫“清明狗”。清人吳存楷《江鄉(xiāng)節(jié)物詩·粉犬》題注云:“和五色粉為犬,清明戲具也。至立夏則烹之,以食小兒,欲其健壯相似耳?!币馑际钦f人們在做清明團子時會特意捏幾只小狗形狀的團子,不放餡,蒸熟,掛在風口吹干,一直要等到立夏節(jié)才取來煮了,給自家小孩吃。舊時老人們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健壯,吃了可以不得疰夏之病。
此外,清明吃藕,寓意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fā)芽豆則有討個發(fā)家致富好彩頭之說,寄托著蠶生長得好,能實現(xiàn)“蠶花廿四分”的希望。

踏青插柳鷂兒飛
修禊流觴雅春集
清明掃墓總是與踏青結(jié)合在一起,上墳掃墓結(jié)束后人們便在附近踏青游玩。畫家豐子愷對年幼時在桐鄉(xiāng)石門過清明節(jié)的情形記憶得特別深刻,他曾在《緣緣堂續(xù)筆·清明》一書中寫道:“拜過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做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幾個洞,作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發(fā)音竟也悠揚可聽?!庇谑?,在豐子愷看來,上墳似乎也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因為他“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中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來到鄉(xiāng)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游五湖四?!?。
到了野外,人們的心也一下子敞明了起來。孩子們漫山遍野地跑著,采映山紅、挖春筍,忙得不亦樂乎。找一片空曠之地,在春風中放風箏,此活動老少咸宜。風箏,在桐鄉(xiāng)當?shù)厮追Q“鷂子”或者“紙鷂”。以細竹為骨架,覆上紙張或者絹帛,扎成鳥、蟲、人物等各種造型,繪以彩色,系上長線,乘風而起。清人顧祿《清嘉錄》中記載:“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彼^“放斷鷂”講的是,放風箏時,待到風箏高高飛起,就要折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走。風箏飄走,寓意帶走自己的疾病和晦氣,定然不能讓它又飛回來。事實上,古人也早已意識到了這項娛樂活動對身心健康的益處,據(jù)宋人李石《續(xù)博物志》中的記載可知,春天放紙鳶,小孩子們抬頭引線,大口呼氣、大聲叫喊,可以泄內(nèi)火。
此時,民眾劃船,游覽名勝寺院,或是私家花園,俗稱“下湖”。每至清明,蘇州各處園林依次開園,游人花少許錢,便可縱情游覽。園內(nèi)珍禽異卉、靜院明軒、名畫佳書,令人目不暇接。園內(nèi)的亭、觀、臺、榭,被裝點一新,又有香糖、果餅供人買賣,各種玩具供孩童玩樂。
此時風和日麗、春光宜人,河塘碧波蕩漾,岸邊楊柳依依。出游的婦女們愛在發(fā)際鬢邊裝飾柳葉兒,孩子們頭戴柳條圈、插上幾朵野花,將那一抹春色定格在了身上和心上。在古人的觀念中,柳樹可不是普通的植物,它有著驅(qū)邪避鬼、護佑生靈的神奇功效。明人張岱《夜航船》里曾提到唐代皇帝于上巳節(jié)舉行祓禊之儀,賜群臣細柳條編織的圈兒,并告訴他們這能夠驅(qū)蟲、免除疫病。宋人吳自牧《夢粱錄》曾記載宋代清明時“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以為可以明辨鬼邪,看護家門。近代以來,紹興人愛在此日將柳條兒插在門上、床邊,認為這樣可以避兇;金華人則會讓小孩子戴柳,認為此舉可使孩子有個好娘舅;衢州人則認為未婚女子戴柳和竹箬可使其在將來找個好夫婿。從戴柳的習俗延伸開去,又有了清明戴蔥可變聰明,戴豆花可以明目等說法,十分有趣。“柳”又與“留”諧音,戴柳,便有留住春天之意,俗諺有“清明不戴柳,死了變黃狗”“清明勿戴柳,紅顏變皓首”之語。人們認為青柳留春,留下的是青春;清明斷鷂,飛走的是病垢。一“留”一“放”之間,在時序流轉(zhuǎn)的輪盤中,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真摯的希冀與企盼。
歷史上,文人雅士多喜好趁著春暖花開,三五聚集,飲酒賦詩,舉行修禊雅集。詩人們依次列坐在彎彎曲曲的小溪兩側(cè),身靠茂林修竹,溪中清流緩緩,倒映著紅霞萬點,裝著酒杯碗盞的托盤順水泛流,流到誰面前,誰就端起來飲盡杯中酒,“曲水流觴”何等風雅!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發(fā)生在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會稽郡山陰縣(今紹興市越城區(qū))蘭亭的修禊之事。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等四十余位友人同聚蘭亭舉辦修禊集會。酒酣興盡之時,“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字字精妙、遒媚飄逸,被奉為書法界的極品。事實上修禊的習俗在江南頗為興盛,及至清代、近代有此習俗的地區(qū)甚多。杭州半山即為一處修禊佳地,清人陳文述有《庚申上巳云臺師偕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圖紀事》詩,贊譽半山修禊“不讓蘭亭”。友人孫韶曾唱和道:“蘭亭禊后皋亭禊,修竹桃花萬古情?!币挥x一詠,和著十里春風,吹散了竹影婆娑。
清 樊圻 蘭亭修禊圖卷
這一傳統(tǒng)相當古老,可以追溯至周代水濱“祓禊”之俗,通過洗滌身體,驅(qū)除疫病。《后漢書·禮儀志》曾記載當時官民于上巳日前往水邊洗濯去垢、祛除舊病之事。南朝宋代人劉昭指出,當時人們還會學著古代女巫的樣子,用香薰花草沐浴,除鬼魅病害,祈求安康。曹魏以后,祓禊的時間逐漸固定在了農(nóng)歷三月三,不過人們來到水邊不再舉行沐浴祓除的儀式,反倒把它當成了一次宴飲春游的大好機會,“祓禊”也漸漸變?yōu)槲娜搜攀康男揿瘯恕?br>文字 / 《二十四節(jié)氣在江南》
圖片 / 網(wǎng)絡(luò)
意蘇州
蘇州藝文類自媒體
— FIN —
原標題:《明日清明:天地明凈 念先人》
閱讀原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歲時節(jié)日|清明:天地清明 慎終追遠
吳江蠶桑絲綢風俗漫筆(一)
嘉興蠶桑習俗
千年蠶花,在含山綻放(下篇)||蠶花廿四分&摸蠶花nn
郭進拴|蠶鄉(xiāng)習俗
走呀,一起去“軋蠶花”!—— 江南水鄉(xiāng)的清明節(jié)蠶桑習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